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辜鴻銘與林文慶

辜鴻銘與林文慶

同是出生於東南亞的海外土生華人,辜鴻銘和林文慶不管是在其出生地還是在西方社會,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如果對二人的人生道路作一比較,會發現他們有著極為相似的生活學術經歷和思想心路歷程。

其一,他們都是出生於英國殖民地的土生華人。辜鴻銘於1857年誕生於檳城,林文慶於1869年誕生於新加坡,而當時的檳城和新加坡是組成英國直轄殖民地——海峽殖民地三州府中最重要的二州府(另一州府為馬六甲)。

其二,作為海峽殖民地的土生華人,他們擁有共同的峇峇身份。峇峇不同於「新客」移民,是早期下南洋的華人與當地土著婦女婚配後的混血後裔,在馬來亞被當成一個新人種。峇峇本是遠離祖國的一個特殊族群,這使之極易產生兩極分化:當大部分峇峇對祖國日漸陌生時,少數峇峇因各種原因對祖國產生了走向另一極端的感情。辜鴻銘和林文慶就是這一極端人群中的典型代表。

其三,他們都接受西方教育,先後進入英國愛丁堡大學求學,成人後幡然醒悟,認可自己的「漢人」身份,轉而發憤學習中華文化,返回中國並長期服務於中國。辜鴻銘擔任張之洞幕僚長達20年;林文慶先是支持康有為維新變法,繼而輔佐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後推卻了孫中山請他出任外交部長的邀約,接受陳嘉庚邀請,到當時頗為荒涼的廈門海灘上創建廈門大學並擔任校長長達16年之久。

其四,他們都是中國近現代為數不多、熟知中國傳統又精通西方語言與文化的學者。辜鴻銘翻譯了「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林文慶則翻譯了屈原的《離騷》。他們都有大量西文著作:辜鴻銘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和《中國人的精神》等,林文慶則出版了《從內部看中國之危機》、《從儒家觀點看世界大戰》、《東方生活的悲劇》、《中國文化要義》等。他們積極向西方人介紹和宣揚東方的文化和精神,在西方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聖人」。

其五,面對「新文化運動」的猛烈衝擊,他們同是「舊文化」的捍衛、守護者,因而也都是新文化運動闖將急欲打倒的對象。新文化運動闖將先後送給辜鴻銘三頂帽子:「君主論者」(陳獨秀)、「復辟論者」(蔡元培)和「久假不歸者」(胡適)。至於林文慶,則成為魯迅口中「尊孔的」「孔教徒」。

不過,二人之間也存在許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之處。

二人雖同屬守舊,但其程度及態度迥然有異。辜鴻銘可謂凡古皆好,就連舊傳統中明顯的糟粕亦視為珍寶,譬如他對三寸金蓮的嗜好及對多妻制的崇拜、在民國以後仍堅持保留腦後的那根小辮子等。林文慶則早在辛亥革命爆發前的13年即1898年,就割掉了那條象徵奴性的「頭綜」,還在新加坡保守的華人社會中發起了影響深遠的剪辮子運動!

林文慶雖守舊而不保守,還曾撰文批判辜鴻銘的保守。他是新加坡有名的社會改革家,卻在新馬發起並領導了持續長達十年之久的「孔教復興運動」。他堅持儒家,但不迷信儒家,曾勸導人們要改革、簡化慎終追遠的喪葬儀式。他在以儒家思想和聖人之言熏陶廈門大學莘莘學子的同時,把廈門大學建設成知名大學,「與北京大學被公推為是文史哲特長的大學、東南大學被公推為是經濟和教育特長的大學一樣,廈門大學被公推為理科特長的大學,從而一舉奠定了廈大在全國大學中的重要地位」。

辜鴻銘在地處文化中心的北大任教,周邊大家如雲,當時許多名人學者或多或少地留下了關於他好或不好的記錄。林文慶身處地域偏僻、文化落後的廈門,自然喪失了許多與當時文人學者頻繁交往的機會。後期因廈大財務危機,林文慶不得不頻頻往返於廈門和南京、廈門和福州乃至廈門和南洋之間籌款,與林文慶打交道的多為政客與商人。

人們記住的辜鴻銘,首先是其「怪」和「保守的小辮子」,其後是他的著作和思想。而林文慶生前撰寫的大量文章著作,不是躺在廈門大學圖書館的故紙堆里,就是被束之高閣收藏在新加坡的圖書館中。一般的文人學者,根本無法知曉他的存在。就目前而言,國內學界中,大概只有那些研究魯迅的學者曾聽說過林文慶的名字,在魯迅研究者的眼中,林文慶被視為一個反歷史潮流的「小丑」。或許,我們倒可以認可魯迅對林文慶「尊孔的」「孔教徒」的描述,這反而是一種基於事實的客觀說明。如今,辜鴻銘早已位列中國近代文化名人的行列,而林文慶儘管曾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大學校長,親手參與創辦並全程主掌私立廈門大學長達16年,卻因種種原因早已被中國人所遺忘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第240期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楊揚:準確把握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的時代特質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