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蔣述卓 李石:新時代文藝批評的功能與價值取向

蔣述卓 李石:新時代文藝批評的功能與價值取向

在新時代,我們需要對「文藝批評」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批判和反思。文藝批評所存在的毛病,追其原因,既涉及到市場化之後文藝批評淪為市場附庸的問題,也涉及到20世紀以來西方理論對中國文論的強勢影響的問題。但需要警惕的是,對「文藝批評」的批評不能簡單地訴諸二元對立的、非理性的道德立場和道德判斷。只有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與立場出發,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關於文藝工作的系列講話精神,從文藝批評如何改變當代文藝的命運走向和話語困境入手,我們才能夠立足新時代的文化語境,對文藝批評的話語建構提供真正富有學理價值的思考。

文藝批評目前存在的問題,確實跟文藝的市場化有關,但市場化並不是導致文藝批評話語效力減弱的根本原因。從現代性層面而言,文藝批評話語的弱化,牽涉到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的分化和價值的分化。

第一,文藝市場機制的形成導致文藝批評的弱化。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緊密聯繫在90年代以來的市場化轉型中迎來了轉折。市場運行機制催生了新的發展格局,特別是通俗類的大眾文學讀物的暢銷,以及21世紀以來網路文學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導致傳統文學編輯和文學批評的權力越來越退守到學院批評、專業批評的領域,也因此導致文學批評對大眾的影響力不斷被削弱。

在新的文學生產機制中,傳統的文學批評話語的主體地位被稀釋,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權力關係被解體和分化。文學批評不再像以往那樣居於文學生產的話語中心,而只是參與到文學生產的一個角色、一個環節,由此也就失去了以往對文學創作的支配力;與此同時,隨著新的文學生產機制形成,文學批評也逐漸區分出不同的層次。文章認為,當前文學批評可以分為學院批評、專業批評和媒體批評三個層次,而專業批評也是可以保持自身的學術品格和立場的。與學院派批評更傾向理論的自足建構不同,專業化批評相對更為靈活,它既保持專業性同時又注重話語的靈動性,它關注文學熱點現象但是不追趕熱點,力圖對文學作品與現象提供自身的獨立思考。由此,專業批評也就區別於追逐和迎合市場的媒介批評。事實上,文學批評力量的弱化,其問題實質很大程度與媒體批評力量佔據話語中心,而學院批評和專業批評被邊緣化密切相關。

第二,理論的分化造成批評的泛化。20世紀90年代,文化批評潮流在國內興起,帶來了西方大量的文化和文學理論,這些理論直接「侵入」到文藝批評領域,從神話原型批評、形式主義批評、結構主義批評、敘事學批評、接受美學批評到新歷史主義批評、後殖民批評、權力批評、女性主義批評、跨文化批評、媒介批評等等。對文化批評各種方法的借用,讓人們真切體會到思想的、理論的、話語的力量,但是也逐漸顯示出理論分化之後話語的泛濫。人們逐漸意識到,批評的泛化並非批評繁榮的標誌,而是批評泡沫化的徵兆,是理論過剩的危機。

第三,與批評泛化伴隨而生的,是媒介技術的發展促使文學家族不斷擴大,導致文藝批評對象的「失焦」。一方面,近百年來中國文學的發展,正是通過不斷地將自身與新的物質、技術和表徵方式進行連接和融合,獲得新的存在方式,生成新的藝術媒介,擴展新的文學生態,彰顯文學性的活力與潛能;另一方面,由於當下電子媒介的發達,視覺形象的凸顯,傳統的文學觀念受到當代媒介文化的強烈衝擊與侵襲。新的媒介技術和表徵方式的出現,導致文學家族的擴大,文學喪失了長久以來的主導地位,而「文學性」則溢出了文學的邊界,不斷延伸、變異、泛化,並滲透到大眾世俗的文化生活之中。這既導致90年代以來「文學終結」的悲觀論調的出現,也使得文藝批評者在文藝泛化的趨勢面前有點手足無措。

文藝批評面臨的困境,其實是社會分化和價值分化的必然結果。那麼反過來說,社會價值的重構,或許正好應該成為重新界定文藝批評的功能和價值的重要契機。習近平強調:「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文藝批評的功能一定程度是由文藝創作的功能所決定的。在文藝創作上,習近平從時代精神的高度,肯定了文藝的政治功能,揭示出「社會實踐—文化創新—文藝創造」的邏輯演進關係。因此,文藝創作不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涉及到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文藝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精神的文藝靈魂等宏大的文藝母題與民族文化命題。

文章以柏拉圖和尼採為例,說明價值重構是可能的,前提是必須立足時代發展的需要以及辯證性的合理論證。而中國古代的儒家文論作為一種久遠的傳統,必然要參與社會價值構建的過程。由此,反觀文藝批評在「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方面的重要功能,這既是確立新時代文藝批評功能的核心要點,同時這一功能又深刻地聯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要求文藝創作服務於社會的要求、政治的要求,其實質則是要求文藝成為社會變革和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受儒家傳統文論的影響,文藝無法完全脫離政治也不可能脫離政治。新時代文藝批評的政治功能,不僅僅體現於引領社會變革與時代潮流,而應最終落實到現代文明素質的養成以及人格的提升。而這也成為我們思考新時代文藝批評的價值取向的根本基礎。

新時代文藝批評應該把握好三個價值取向

一是,新時代文藝批評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價值取向

「以人民為中心」,既是新時代文藝創作的根本立場,也是新時代文藝批評的首要標準。新時代文藝批評要關注的是具體的、現實的人格建設,關心人的生存狀態與處境,肯定人在社會中擁有各自獨立的存在價值以及追求公平、公正的自由權利。在文藝創作上,就具體體現在如何通過文學和藝術的創造,通過文藝的啟蒙、接受、教育以促進人的審美素質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發展。

新時代文藝批評應以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作為根本目標,要正視當前人民大眾審美趣味越來越多元化的現實,充分尊重和肯定人民大眾擁有審美選擇的權利,但是對於一些刻意迎合大眾低級趣味、價值觀混亂、盲目追求市場利益而粗製濫造的作品和現象,文藝批評必須發揮價值引導的作用,對文藝低俗現象進行批判。與此同時,文藝批評更應以理性的話語啟蒙、專業的審美分析、批評、判斷來引導大眾。

二是,新時代文藝批評要有對中國歷史及文化傳統的自信

新時代文藝批評首先要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文化自信心,才能真正理解文藝創新和傳統文化的關係,才能夠自覺、自信地立足中華文化傳統,在批評實踐中更多關注那些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藝作品,引導文藝創作者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來創作,推動中國文藝的創新。其次,新時代文藝批評要重視挖掘中國古代文論的理論資源,積極與古代文論進行對話,在當代文藝批評話語實踐中推動古典文藝理論的創造性轉化。再次,新時代文藝批評要對歷史有正確的認知和運用。只有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我們才會充分理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歷史語境和歷史意義。

三是,新時代文藝批評要堅持審美性原則

當前文藝批評的失焦,跟新的媒介技術導致文學性的擴張和文本的泛化密不可分。

新時代文藝批評(包括當代文學批評、藝術批評、網路文藝批評、影視批評等等)的重要價值向度,不只是挖掘作品中的創造性的、美的因素,發揮審美教育的話語功能,更重要的還是要強化文藝批評的褒貶甄別功能,以藝術的、美學的觀點作為創作與評價標準,對文藝作品中出現的低俗、淺薄、浮躁的低層次審美和低層次創新現象進行批評,引導文藝創作者樹立精品意識、經典意識,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提煉和再創造,生產出更多「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時代變化和我國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已遠遠超過前人的想像。國家和社會的實踐創新,是文藝創造力的最大來源。新時代文藝批評應以促進社會的價值構建作為重要使命,發揮自身的話語力量。新時代文藝批評的話語力量,歸根到底來源於對現實文化生態的深刻理解,對現實問題和時代問題的敏感捕捉與回應,以及在批評實踐中對自身的批評理論與方法的不斷創新。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文學院。原題《價值分化與價值重構——新時代文藝批評的功能與價值取向》,《文藝理論研究》2018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賽/摘)

來源:《文藝理論研究》2018年第5期

責任編輯: 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辜鴻銘與林文慶
孫國東: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法學轉向」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