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生活是否有目標能夠影響壽命長短

生活是否有目標能夠影響壽命長短

生活中有一個堅定的目標不僅對心理有益,還對生理有益。


一項新研究表明充滿目標的活著和50歲以上人群中早逝幾率的下降有關聯。這項新研究結果發表在了5月23日的《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公開版》上。


密歇根大學一組研究人員分析了一些數據,該數據來自於將近7000名在1992年參加了一個全國性研究並在2006年完成了一份心理問卷的50歲以上的參與者。

心理問卷上有兩個陳述句,「我喜歡為未來做打算並且努力實現它們」以及「我的日常活動通常對我來說瑣碎而且無關緊要」,參與者被要求按照自己對這兩個情況的贊同度的級別;然後參與者給出了一個「生活目標分數」。之後研究人員將這些分數和參與者在接下來5年內的死亡率進行了對比。在那段時間中,776位參與者逝世。


研究發現,在後續的5年中,生活目標分數最低的參與者是生活目標分數最高的參與者死亡率的2倍還不止。特別是那些生活目標分數較低的參與者更容易死於心臟或血液疾病。


當研究人員將一些會影響人們生活目標感或者死亡風險的特定因素考慮進來的時候,比如說參與者是否患有抑鬱症,這一發現仍能夠成立。


「提高一個人的生活目標似乎沒有弊端,而且還有益處,」第一作者、來自密歇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博士生Aliya Alimujiang說道,「先前的研究已經暗示志願活動和冥想能夠改善心理健康。」

這個研究的下一步將會是判斷為提高生活目標所設計的干預是否奏效,以及提高生活目標是否會引導向好的健康結果,比如說生活質量的改善。


根據研究人員,有生活目標或許能夠延長壽命存在著幾種可能的原因。過往的研究已經顯示出更強健的心理健康,包括有目標的活著,能夠降低會引起身體中炎症的基因的活性。根據本研究,先前研究者已經將炎症和早逝的風險增加聯繫在了一起。


而另一個研究發現一個更堅定的生活目標和更低水平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以及身體中更低水平的炎症分子有關。但是沒有研究直接測量過這樣的分子或者生物指標並且將其和健康結果或者死亡率相掛鉤。


本研究的一個缺陷是研究者無法排除有著慢性病或者危及生命疾病的參與者中存在「反向因果關係」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慢性病或者危及生命的疾病可能會讓患者的生活失去目標。


作者指出,在一個後續的分析中,當研究人員排除了患有慢性病或者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後,他們的研究結果仍能成立,但是這些結果也有很高的可能性是因為湊巧。

本文譯自 Live Science,由譯者 Diehard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首次在空間站使用CRISPR編輯了真菌DNA
機器人拉著三噸重的飛機走了10米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