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會害怕「麥當勞叔叔」?
好物推薦,團購中:
狂丸思維寶箱體驗版 數學科學二合一遊戲盒 可以玩的思維課
看到造型滑稽的「金拱門」大叔,你會感覺害怕么?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這個問題對於你來說或許有點可笑,但世界上確實存在會對他感到排斥的人,當然,他們害怕的不是快餐,而是小丑這個角色本身。
通常來說,小丑的形象代表著搞笑、歡樂、鬼畜,而害怕則是一種完全相反的體驗,這看似矛盾,但卻真實的出現在了人們的心理當中。
網路中甚至專門有一類辭彙來形容這種恐懼感,叫做「coulrophobia」,也就是小丑恐懼症,據了解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出汗、噁心、害怕、心跳加快、哭泣或尖叫等反應。
而在以小丑恐懼症為主題的調查網站中,有140條左右的留言傾訴著他們關於對小丑的恐懼記憶。
有些人的恐懼來自電影,一次驚嚇,終身陰影:
有些人則是對小丑的妝容本身感到害怕:
大部分人對小丑的恐懼感從滋生出後,就從未消散:
所以為什麼原本為了喜劇效果而設計出來的小丑,會讓人感到害怕?
人都有害怕的東西,而恐懼的來源多種多樣。就小丑而言,目前比較多分析將原因分為兩個方面,「小丑定義的轉變」與「人們的心理因素」。
從歷史來看,小丑的人設堪稱經歷了一波大反轉。
小丑一詞可以追溯到16世紀,通用意思被稱為質樸的傻瓜,工作內容也是通過表演娛樂他人;而現代小丑則是在19世紀由Joseph Grimaldi發展起來,他將小丑塑造成了用於滑稽表演中的經典形象。
不過隨著小丑表的流行,另一種形象開始慢慢顛覆傳統的喜劇表演,也就是「邪惡小丑」的概念逐漸被更多提及。
這種概念普遍認為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深入人心,當時不僅有相關題材的漫畫,現實中也出了一位小丑殺手。這位兇殘的罪犯曾扮演過小丑,同時其犯罪行為也引起了社會巨大恐慌。
而到了1986年,作家史蒂芬金帶來了孩子們的終極噩夢,也就是暢銷小說《它》。
接下來一切就水到渠成,隨著時代發展,小丑的搞笑效果逐漸黯淡,但隨和影視作品的不斷塑造,邪惡小丑的概念反而更深入人心。
角色被顛覆後,自然會引發人們內心的連鎖反應。但問題是,還有很多人,就算是面對正常裝束的普通小丑,也會對此感到不適。
在心理方面,大部分人對小丑的恐懼來自童年陰影。除了恐怖片帶來的驚嚇,一些研究者認為,恐懼感來自孩子們與小丑之間過於倉促的碰面。
在迪士尼中,我們看到米老鼠會知道這是一個經典的動畫角色,但猛然間讓三到五歲的孩子去理解,這就是一隻身材高大的老鼠而已...而遇到小丑時也是這種情況。
孩子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但一些成人世界理所當然的設定在他們眼中需要消化和理解,小丑怪異的造型與行為很容易讓們感到不適,驚嚇應該更多於get到笑點。
當然,這並不代表人們成熟後,就不會被小丑嚇到,其實小丑在形象定位上,也很容造成天然的心理恐懼。
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認為Glenn Geher認為,人們對小丑的恐懼,可能和「去個性化」相關。
「去個性化」在社會心理學上的定義為:在一個群體中,個體參與群體行為時將原有的個性特徵隱去,完全埋沒在群體之中。
而小丑的特徵之一就是去個性化,厚重的妝容要求小丑的情緒只能是單一的,或笑或哭,像一個假面一樣限制了他們原有的個性。
一旦人們穿上了小丑的服裝,就不再是李狗蛋、老王,而名字只有一個,就是小丑。
這就給小丑帶來一種天然的模糊性,人們不確定面具背後的真實想法、行為意圖,我們的大腦對它的行為無法預知、一些機械的笑容讓人難以產生信任感。
而正如心理學家Sara Koehnke認為,人們的恐懼其實是為了適應來自不確切事物的威脅,所以在一些人在面對小丑時,會自然產生一些逃避或者抗拒心理。
(玩具熊的五夜後宮)
另外臨床心理學專家Dean Rabinowitz的觀點也很有趣,她認為很多對小丑恐懼的源頭,是因為小丑出現在了違和的地點。
試想一下,當你行走在人煙稀少的公路上,正享受著愜意的午後時光。此時,公路對面一個人影緩緩想你走來,它面容慘白,卻服飾艷麗,還向你投來一個神秘又彆扭的微笑。
然後猛然間,他開始沖你急速奔跑:
這一套流程下來,大多數人會被嚇的屁滾尿流,而這個惡作劇也真實存在,曾像病毒一樣,席捲了美國、加拿大、英國。
人們所畏懼的也正是路邊突然「刷新」小丑這一點,如果小丑出現在馬戲團這種符合常識的娛樂場所,人們潛意識裡並不會覺得有異樣,甚至會覺得這可能是為了搞笑埋的伏筆。
但如果違和的出現了一個本不應該出現的位置,自然會帶來心理壓力,也是因為他的行為變得完全不可預測。
除此之外,也有人用日本機器人科學家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理論」來解釋人們對小丑產生的恐懼心理。
「恐怖谷」一詞出自於德國的精神科醫師Ernst Jentsch,原本是用來形容人類對於與自己相似到特定程度的事物,所產生的排斥反應。
後來森政弘將之運用於機器人上,並提出了「恐怖谷理論」,之後也延伸到了其他領域。
簡單理解的話,這個假設是指,隨著機器人的外表越來越像人類,人們對機器人的情緒會變得越來越有同情心,也就是越積極;但這裡有個臨界點,當顏值超越臨界點,人們對機器人的態度就會轉換成強烈的反感;不過隨著外觀與人類越來越難以區分,態度又會再度逆轉,向著對待真人的態度靠攏。
而在這個假設中,「看著像人,但又不是人」這個給人帶來的反感區間,就是恐怖谷。
(John bergeron的歌唱機器人)
也就是說,人類本身情感上會親近比較像我們自身的事物,但當這個事物與人類的相似度超過了一個數值,但又不具備同類的身份時,人類的情感會開始排斥。
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小丑身上。小丑雖然是由人來扮演的,表演的動作行動都貼近人。但因其怪異的妝容,讓他與人類的相似度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恐怖谷效應就在人類的情感上產生了,內心敏感一些的人可能就會生出反感情緒。
所以總的來說,害怕小丑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經歷都會引導出自己內心所恐懼的特定事物;同樣,也並不是小丑就一定會讓人害怕,狂丸認為,小丑帶來恐懼其實更多出於影視的渲染,而大部分正常小丑的面具背後,隱藏的都是一顆想讓你擁有快樂的心。
好了,道理都懂了,那到底該找誰把童年被嚇陰影的精神損失費結一下?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自網路,僅作交流學習使用)
TAG:狂丸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