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父母不是孩子的前傳,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續集

父母不是孩子的前傳,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續集

每一個幸福快樂的媽媽

都在「母親大學」找到了力量

看到有位朋友發圈說,她老公給孩子買玩具準備兒童節禮物,平時老公買的玩具除了車就是槍,要不就是遙控飛機。她老公還特別自豪的說,孩子就應該玩這些比較高級的玩具。

但關鍵是,他們家的孩子是女孩,所以玩具買回來之後,孩子都沒有怎麼玩。不過,這個當爹的卻是很開心。

你是否也想給孩子,自己不曾擁有的東西?

你是否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擁有,那些你曾經喜歡卻不能得到的東西。比如說,玩具、機遇、職業、或是夢想。

對於父母來說,有這些想法無可厚非。但如果你極其渴望孩子去實現你想要的人生,並要求你的孩子那麼做的時候,你們的親子關係就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01)

很多父母,就希望孩子能夠從事自己小時候渴望的職業,或者實現自己小時候未能實現的夢想。比如,要求孩子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專業?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

父母的願望,可能會通過控制欲極強的觀念或行為表現出來。

我想起一位朋友的經歷。

大學畢業那年,有很多企業到他們學校招聘,有北京的單位,也有廣東的企業,他很想來南方工作,但是他的父親卻要求他去北京發展。

對於父親這一輩人來說,去北京是他們的信仰和願望。父親從動員到勸說,從和顏悅色到激烈爭吵。父親執意要他選擇去北京工作,爭吵最厲害的時候,父親揚言要跟他斷絕父子關係。

雖然這位朋友最後是「選擇」了去北京發展,但這並不是他的選擇。他跟父親的關係也漸漸變得冷淡而疏遠。因為爸爸的干涉,讓他別無選擇。

有時候,我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直到我們成了父母,直到我們有了孩子之後,你可能忽然意識到,自己有種曾經想要的卻沒能實現的生活。於是,你對你的孩子有了期望。

想起以前的一則新聞,因為女兒抄作業,被父親吊起來打,結果讓女兒不幸窒息死亡。

在鄰居和朋友的眼中,這位父親是一個慈愛的父親,是不可能動手打孩子的,他平時對孩子很好,而且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但是,因為僅有初中學歷的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

所以,當他發現孩子在抄作業的時候,這位父親就變得極其的失望和憤怒,最後錯手釀成了悲劇。

這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補償心理。

很多父母在自己小的時候沒有機會去實現的夢想,然後就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實現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

有這種補償心理很正常。但是,如果我們不能覺察自己的這種心理機制的話,我們就很容易把補償變成對孩子的操控。

(02)

小說《無聲告白》裡面就描述了這麼一個故事。

16歲的女孩莉迪亞投湖自殺了。

但是,她的父母不明白,為什麼那麼乖巧聽話的孩子會自殺?為什麼父母那麼的疼愛她,她還要選擇這條路。

當莉迪亞的屍體被發現後。她的父親很後悔內疚,為什麼要搬到這個地方?為什麼要搬到這個旁邊有湖水的地方?他甚至懷疑,是不是因為自己是混血的背景,使得自己的孩子不合群。

但是,他不知道,當他把自己童年期沒有朋友的陰影,投射到女兒身上的時候,悲劇的伏筆就早已埋下。

這位爸爸不斷地要求女兒要學著多交朋友,他甚至要求女兒經常給同學打電話保持聯絡,要求女兒邀請同學來家裡做客…。

在聖誕節那天,莉迪亞滿懷期待的等著聖誕禮物,結果父親給她準備的,竟然是一本名為《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的書。

她很失望,但是,她壓抑了自己的情緒,女兒為了滿足父親的期待,她跟爸爸說:「這個禮物太棒了!」

而莉迪亞的媽媽為了能夠拿到大學學位,悄然離開了女兒。女兒在心裡暗暗發誓,如果媽媽能夠回來,她願意答應媽媽所有的要求。

所以,當媽媽把自己沒有完成的想當醫生的願望強加給她時,她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下來了。

女孩的媽媽在她死後,無論如何都不能相信,乖巧懂事的女兒會離開她。當警察問她,是否覺得自己的女兒孤獨時,她都認為女兒是很快樂的。

她覺得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的女兒。但她並不知道,女兒的那些「快樂」,其實都是為了滿足父母的心愿。

莉迪亞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還有父親的黑頭髮。她是父母最愛的孩子,同時也是父母最寄予厚望的孩子。

父母把自身無法實現,或無力做到的事情都強加在了她的身上。她的父母深信,女兒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

爸爸希望她能夠融入這裡的人群,成為大家都喜歡的人,而不是像自己小時候一樣沒有朋友;媽媽則希望她能夠當一名優秀的醫生,而不是像自己一樣,因為懷孕而不得不放棄夢想,成為一名家庭主婦。

可是父母的期待,最後卻殺死了這個少女。

我們終此一生,都在試圖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卻又在忍不住的去滿足對方的想像。

(03)

如果我們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我們也會無意識的讓孩子迷失生活的方向。

作為父母,你會通過自己養育孩子的經歷,重溫自己的童年。

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過去,但我們可以把自己童年經歷的磨難和痛苦,作為理解你孩子行為的一把鑰匙。也許這樣,曾經的痛苦和未曾擁有的遺憾,才會對現在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漫畫家蔡志忠說,他教育孩子的信念,就是讓孩子可以一輩子快樂的做自己。

他曾送給自己女兒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顆小番茄秧,人們告訴他只要努力就可以長得很高,結的果實會像西瓜一樣大,味道像香瓜一樣甜,並且還會像蘋果一樣有營養。

小番茄一樣很努力的吸取養分,很賣力的做體操運動,結果它的果實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現在的像番茄一樣,不再認為自己是番茄一樣,他甚至連一點自信心都沒有了。

蔡志忠認為,父母並不是孩子本身,憑什麼替孩子決定前途。只要孩子快樂的成為他自己,只要能夠健康的長大,別的什麼其實真的都不重要。

每個人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曾是個孩子。而我們往往很容易會在情感上,把從自己父母那裡繼承而來的東西傳承給我們的孩子。

有位媽媽說,她有次去接孩子的時候遲到了。她的內心很慌亂,她覺得孩子會認為媽媽不會來了,她覺得孩子會因為是最後一個被接走的而感到生氣,她覺得孩子會感到孤獨傷心難過…。

她越想越慌亂,但是當她趕到幼兒園時,她看到女兒挺好的,正坐在椅子上看書。這時候,她忽然有個聲音冒出來:「她跟我不一樣。」

是的,孩子跟我們不一樣。

父母不是孩子的前傳,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續集。

每個孩子的翅膀,是為了讓自己飛翔,而不是用來背負父母的夢想。

希望每個孩子,不僅是在兒童節,能夠快樂自在的做個孩子,也希望每個人,一生都能做自己。

父母成長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

我是一切的根源,愛是一切的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親大學 的精彩文章:

TAG:母親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