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王朝更迭:槍打出頭鳥,躲在背後的才是最終贏家

古代王朝更迭:槍打出頭鳥,躲在背後的才是最終贏家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來從未中斷過,這是希臘羅馬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尼羅河文明、中美洲文明等所無法比擬的。五千年歷史,從未中斷,這是中華文明之特色,值得我們驕傲、自豪。不過,文明從未中斷,不代表朝代不會更迭,在世界文明史上,中華文明朝代更迭是出了名的頻繁,大小政權上百,皇帝共554位,平均在位不足十年,很有意思。之所以如此,與中國古代社會以農業立國而呈現出的「周期性」特徵有密切關係,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也。不過,若是仔細觀察王朝更迭,會發現一十分有趣之現象:槍打出頭鳥,躲在背後的才是最終人生贏家。

秦統一六國:正如西漢學者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說的:「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於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對秦始皇之豐功偉績大加讚賞。春秋戰國時期,周代分封制遭到破壞,諸侯相互混戰,爭霸、兼并等戰爭層出不窮。一開始,混戰的是東方諸國,秦國作為「西陲大夫」,不受待見,中原許多重大事物均不能參與,地位很低。然而,秦國卻利用函谷關之險要,在關內進行「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實行軍功受爵制,國力不斷增強。當東方六國相互打得筋疲力盡時,秦國逐一將其消滅,統一了全國。

西漢統一全國: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後,因法令過嚴,徭役繁重,且沒能很好的安撫六國貴族殘餘勢力,國內不穩定因素非常多。秦始皇死後,陳勝、吳廣等發動大澤鄉起義,兵馬一度發展到30餘萬,可最終還是敗亡。接著,項梁、項羽等六國貴族趁機起義,楚、趙、魏、韓、齊、燕等六國玩「復國」,天下動蕩不安。此時,劉邦只是楚王名義下一將領而已,資本薄弱,並不具備爭奪天下之資本。秦朝滅亡後,劉邦聽從項羽安排,在漢中老實呆著。可是,他卻能利用項羽玩「分封制」帶來著負面效應,聯合各路諸侯,最終擊敗項羽,建立西漢。換句話說,陳勝、吳廣起義,宣布反秦;項羽消滅秦軍主力;劉邦則是摘桃人。

東漢統一全國:西漢末年,外戚專權之弊端開始出現,王政君掌權時,王家人員染指朝廷各要職,劉氏江山危在旦夕。王莽,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十分善於包裝,善於打廣告的外戚,很快奪取了政權,篡漢自立,建「新朝」。不過,王莽玩改革太過,開歷史倒車,最終引爆農民起義,赤眉、綠林等紛紛揭竿而起,地方豪強也紛紛組建武裝,全國陷入大動亂。可誰曾想到,早已家道中落的劉秀趁著天下大亂,暗中拉攏人馬,打著「更始帝」名號擴軍,不斷壯大勢力。當大夥打得差不多時,劉秀聯合豪強,將反對勢力一一消滅,建立東漢王朝。

西晉統一全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相互攻伐,打得不亦樂乎,最終曹操、劉備、孫權三家瓜分天下,暫時成為人生贏家。三國鼎立格局出現後,彼此之間開始進行新一輪爭奪,尤其是蜀漢,老想著能北伐中原,還於舊都,匡複劉家天下,常年與魏國對著干。吳國也差不多,相當有野心,當魏國、蜀漢兩者相互攻伐時,孫權派兵北伐,偷襲合肥。可惜,誰都沒想到,魏國、吳國、蜀漢均沒能統一全國,最終人生贏家是躲在背後的司馬家族。司馬懿父子發動高平陵事變,奪取曹魏實權;司馬昭派兵鄧艾偷襲成都,消滅蜀漢;司馬炎三路出兵討伐孫皓,消滅吳國。如此,天下三分局面結束,歸晉朝統一。

隋朝統一全國:司馬炎建立西晉王朝後,錯誤以為魏國滅亡乃是沒分封,於是又玩「分封制」,結果引爆「八王之亂」,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趁機攻入中原,釀成「五胡亂華」之慘劇。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動亂,相繼出現十六國,後則是前秦、北魏暫時統一;南方先是東晉(司馬氏南渡建立),後則為宋、齊、梁、陳暫時統一。此時,南北對峙,南方政權多次北伐,尤其是劉裕北伐最精彩,玩「卻月陣」屢敗北魏,大有統一全國之勢。可惜,劉裕稱帝後沒多久就死了,南北再次呈現僵局,誰都滅不了誰。打打殺殺幾百年,人民渴望統一安定。此時,楊堅欺負北周(實力強,有可能統一全國)宇文家孤兒寡母,奪取政權,建立隋朝,成了人生贏家。

唐朝統一全國:楊堅建立隋朝後,革除弊政、嚴懲貪腐、勤儉節約、獎勵耕織,一度出現「開皇之治」局面。可惜,楊堅聽從孤獨後之建議,廢掉楊勇,改立楊廣為儲君,終釀大錯。楊廣是個敗家子,三征高麗失敗後,不思悔改,還想繼續出兵遼東,最終天下大亂,楊玄感、瓦崗、李密、竇建德、王世充等相繼起來造反,宇文化及一家則乾脆逼宮,在江都殺了楊廣。大夥打打殺殺時,李淵則躲在晉陽觀看,從未想過派兵去幫助自己表哥楊廣,既無親戚感情,更無人臣之責任感。最後,大夥得打差不多時,李淵再出來將各位一一收拾,建立唐朝。

宋朝結束五代割據:唐玄宗李隆基好大喜功,老想著能開疆拓土,可偏偏府兵制已經崩潰,只能玩「募兵制」,讓將領自己招兵,兵歸將有,這就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隱患。「安史之亂」後,唐朝陷入藩鎮割據與混戰局面,中央權威大大降低。907年,朱溫一言不合就廢掉唐哀帝,建立梁朝。不過,朱溫並未能統一天下,其他藩鎮沒了李唐王室道德上之約束,也紛紛獨立,中國陷入五代十國之混亂局面,這是藩鎮割據之繼續與擴大。五代十國共54年,皇帝換了十幾位,幾乎年年爆發戰爭,民不聊生。周世宗柴榮橫空出世,有望統一全國,也有望收復幽雲十六州。可惜,柴榮英年早逝,麾下大將趙匡胤玩「黃袍加身」,建立宋朝,而後撲滅各地割據勢力,結束五代十國局面。

元朝統一全國:宋太祖趙匡胤雖然厲害,可沒能收復幽雲十六州,至於趙匡義(宋太宗)則更差,幾次出兵攻打遼國,被耶律休哥打出了「恐遼症」,還差點被活捉。此後,宋朝就沒想過要武力收復幽雲十六州,默認北方政權控制。為了求得和平安寧,宋朝相繼給遼、西夏、金等對峙政權送錢(歲幣),還曾一度向金國稱臣,毫無天朝上國之尊嚴感。不過,錢買不來和平,金國就屢次興兵南下,差點活捉了宋高宗趙構。不過,就在雙方廝殺之際,草原上的蒙古崛起,後相繼滅掉金國(1234年,連殺金國兩皇帝)、南宋(1279年,崖山滅宋),統一全國。

明朝統一全國:忽必烈統一全國後,開始執行漢化政策,極力緩和內部矛盾,可阻力重重,效果不明顯。忽必烈死後,蒙古貴族內部矛盾不斷激化,彼此之間常常相互攻伐,政變不斷,尤其是「南坡之變」,元英宗、丞相拜柱被政敵暗殺身亡,元朝自我變革之路被打斷,加速了滅亡步伐。元順帝時,黃河水患嚴重,劉福通、韓山童等乘機幾竿而起,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等也紛紛效仿,並一度建立起「大宋」政權,還派兵北伐。可誰知,一向不被看好的朱元璋,玩「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躲在背後看各路英雄內鬥,最後坐收漁翁之利,建立大明王朝。1368年,徐達、常遇春北伐獲勝,元朝滅亡,幽雲十六州光復。

清朝統一全國:崇禎繼位後,明朝內部矛盾達到白熱化階段,國內如同一個火藥包,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乘此機會揭竿而起,縱橫中原各地。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等名將督師剿殺農民軍,連連獲勝,國內局勢基本搞定。可崇禎老實關鍵時刻掉鏈子,再加上明朝財政系統崩潰,無法救濟饑民,李自成、張獻忠等勢力死灰復燃,最終「闖軍」攻入北京,崇禎自縊而死,明朝滅亡。可惜,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小朝廷均不是干大事的料,吳三桂放開山海關,引導清兵入主中原,統一全國。換句話說,清朝能入主中原,得益於農民起義,否則估計一輩子在關外打獵了。

從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幾個主要王朝建立之事迹看,他們都是躲在背後的人生贏家,起初不露頭,暗中積蓄力量,而後發出致命一擊,成為摘桃人。各位說說,是不是這道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永安封王時,為何戰神石達開排在最後一位?他差在哪裡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