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丁法章:難忘我的「第二課堂」

丁法章:難忘我的「第二課堂」

在我近60年的新聞生涯中,有10年在復旦大學從事新聞教育。我主講的「新聞評論」課,是一門政治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需要講授者具有一定的評論素養,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有鑒於此,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差不多每年都有四五個月的時間,一頭扎在解放日報評論部進修,以此視為自己接觸實際的最好場所,作為評論教學實踐的「第二課堂」。? ?

我還清楚地記得:時任解放日報總編輯王維同志,十分重視報紙評論工作。他不止一次地說過:要當好總編輯,首先必須抓好群眾工作部和評論部。前者每天要接觸大量群眾來信、來電、來訪,是總編輯了解社會下情的「信息窗」,而評論部的同志往往見多識廣、思想活躍,容易出點子、出觀點,是總編輯工作的「思想庫」、「參謀部」。正因如此,當時評論部的陣容特彆強大,除由報社兩大「筆杆子」陳念雲、周瑞金擔綱正副主任外,成員則有陳遲、陳聽濤、許天琪、孫樂英等報社寫手。值得一提的是,王維同志還經常來到評論部串門,有時傳達上級有關指示精神,和大家一道暢談學習體會,交流社會動態,討論評論選題。評論部每周一次的部務會,堪稱為「神仙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擺情況,談問題,亮觀點,常常在七嘴八舌、海闊神聊中,產生思想火花,既確定了評論選題,又梳理了基本觀點和文章框架。參加這樣的部務會,不僅讓我長了知識,還長了見識,真是獲益匪淺。?

在評論部進修,還貴在實踐即「動筆」上。凡是在評論部進修,還貴在實踐即「動筆」上。凡是選題重要、容量較大的評論,一般都是在大家反覆討論、集思廣益的基礎上進行分工,由各人分頭撰寫,繼而集體「會診,最後由一人統稿。這種有理論、有實踐,有分有合的寫作訓練,對提高寫作水平很有幫助。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評論部兩位主任還善於因材施教,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指導。我所撰發的幾篇「解放論壇」文章,幾乎都是由陳念雲同志命題,然後由我擬出寫作提綱,再由他琢磨認可並作修改定稿。周瑞金同志也莫不如此。有一次他讓我寫一篇培養年輕幹部,加強領導班子年輕化建設的文章。我覺得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不知從何下筆。他建議我不妨以中國乒乓隊大膽培養和啟用新人,從而歷久而不衰的典例作為依託就事論理,就實論虛,這一點撥使我豁然開朗,很快寫成了文章。? ?

在這樣的環境里進修,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不屑說,對我講好評論課,撰寫評論教材,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僅此而言,解放日報評論部不愧為我從事評論教學的「第二課堂」,成為我新聞生涯中的一段難忘記憶。除此之外,在共同學習和工作中,我還和評論部同仁結下了深厚的友情。1986年的某天夜晚,已升任總編輯的陳念雲以及編委、評論部主任周瑞金同志還專程來到我家,徵詢我是否願意到報社從事專職評論工作。這件事,雖然因我的教學工作需要未能如願,但他倆對我的信任和期待,使我沒齒難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展現普通人眼中的非凡上海 「遇見上海」徵集作品主題展覽開幕
5月30日,36年前,上海製成我國首台顱腦CT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