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廣難封」的背後,是漢武帝有意苛責嗎?

「李廣難封」的背後,是漢武帝有意苛責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詩中提到的飛將,就是漢代著名的飛將軍李廣。

作為西漢的三朝老將,李廣一生立下了數不清的戰功,可惜,赫赫戰功卻沒有為李廣帶來封侯的獎賞,以至於後世留下了「李廣難封」的傳說。

那麼,為何在許多將領憑藉軍功獲得侯爵的西漢王朝,李廣卻終身沒有封侯呢?究竟是大漢天子有意刁難他,還是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其他原因呢?

一,七國之亂

李廣的戰績,要從吳楚七國之亂說起。當時還是驍騎都尉的李廣,跟隨周亞夫一起抵抗叛軍,由於李廣作戰勇敢,騎術高超,一路衝鋒陷陣,斬將殺敵,立下了不少戰功。

等到昌邑城下之戰時,李廣更是成功奪下了叛軍的軍旗,自此一戰成名,擁有了封侯的資格。

然而,就在朝廷準備封賞李廣時,卻發現早在兩軍對峙階段,李廣便私下接受了梁王授予他的將軍印,這樣的行為在當時來說無疑於自殺。

好在當時的漢景帝看在李廣斬將奪旗的大功上沒有深究。但功過相抵之下,李廣的侯爵自然泡了湯。

叛亂平定後,李廣本人被派往了抗擊匈奴的最前線,連續擔任了多個邊郡的太守。這樣的履歷實在不能說大漢朝廷刻意刁難李廣。

畢竟一般人如果犯了和李廣一樣的錯誤,早就墳前草有一人高了,而李廣還能繼續軍旅生涯,甚至在抗匈前線獲得大量的立功機會,已然算是大漢朝廷帶他不薄了。

二,錯失封侯

李廣到了前線後,雖然依舊作戰勇猛,但大多數時候都只是遇到小股敵軍騷擾,因此李廣的戰績雖然亮眼,但殺敵數和貢獻度卻遠遠沒有達到封侯的標準。

花伴著風謝了又開,轉眼來到了漢武帝時代。

元光六年,匈奴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西南),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漢武帝大怒之下,派李廣迎擊匈奴,李廣終於在時隔多年後,等來了一場足以封侯的大戰。

當時與李廣一起對抗匈奴的,還有衛青、公孫敖等新秀,他們和李廣一樣領兵一萬,各自從不同的地方向著匈奴進發。

本來李廣的實力和戰鬥經驗並不在其他將領之下,但老天似乎存心和李廣開了個玩笑。

名聲太大,有時候也不一定是件好事,比如李廣,就因為英名在外成功的吸引了數倍於同事的敵軍。

匈奴方面由於和李廣打了多年交道,早就聽說了他的厲害,又了解到這次出征的漢軍中有一路人馬是李廣帶領,另外幾路人馬的統帥都是新秀後,立刻毫不猶豫將主力部隊用來對抗李廣了。

結果,李廣由於寡不敵眾,被匈奴俘虜,後來靠著詐死奪馬及高超的箭術才好不容易突破重圍。

而另一路的衛青卻靠著李廣的掩護,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凱旋而歸。

還朝後,衛青因功封為關內侯,而李廣卻因為失手被擒判了死罪,後來李廣交錢贖罪才保住了命。

李廣苦戰無功自然心裡委屈,但就大漢朝廷的角度來說,賞功罰罪似乎也無可厚非。畢竟過程再曲折,終趕不上一個優秀成果對朝廷的意義大。

有些事,並不是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就像李廣的這次出征,雖然拼盡全力,卻依然兵敗受辱,達不到封侯的標準。

這或許可以歸結為時運不濟,但卻不能說大漢朝廷的封賞制度有黑幕。

三,悲憤自盡

世間事變幻難測,對敵作戰時出現一些意外,原是再尋常不過。

李廣封侯失敗之後,仍想靠著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畢竟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或許下次大戰就是自己封侯的機會呢。

這機會還真讓李廣等來了。

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了漠北之戰,李廣也是參戰的將領之一。

這場大戰中,李廣被安排做側翼接應,雖然這樣的安排比不上做前鋒來得痛快,但也並非沒有封侯的機會。

可惜,這一場機會又被李廣搞砸了。

當時李廣奉命從缺乏水草又道路曲折的東路出擊,結果不慎在沙漠里迷失了道路,等到李廣好不容易從沙漠中走出來後,主帥衛青早已擊退了匈奴,李廣再一場錯失了建功封侯的良機。

李廣懷揣封侯的夢想,連番期待而往,失望而歸,多次的打擊終於擊潰了李廣心理最後的防線。

漠北之戰失敗後,李廣最終李廣自刎而死。縱觀李廣的封侯之路,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

但李廣難封的原因,既有李廣自己主觀上的一些做法欠妥,也有客觀上的一些條件所限,卻無論如何,算不上大漢王朝故意苛待李廣。

不過,雖然李廣封侯之路走的不順利,但他卻憑藉高超的箭術和士兵中的口碑載譽於史冊。

司馬遷說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份千古流芳的美名,或許便是命運給予他的另一種形式的補償吧。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權臣逼著皇帝「禪讓」後,為何卻將皇位交給了堂弟?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