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看點一年一度的幼升小落下帷幕,新一批的家長為來年摩拳擦掌。在幼升小的戰鬥中,你想做「雞血爸媽」,還是「佛系父母」?外灘教育特約作者,復旦大學碩士陳汶鑫剛剛度過了女兒幼升小階段,箇中滋味,各種收穫。下文,便是她從自身經歷出發,結合身邊案例,為將要面臨幼升小的家長們,提供的一些建議。

文丨陳汶鑫 編丨Travis

我的家庭,坐標魔都,2013年1月出生的小龍女今年幼升小。

經歷了數個月探訪民辦學校,最後報了公立小學的老母親,上周收到了入學信息,心裡石頭落地。

上海幼升小盛況一直名聲在外。在百度搜索框打入「魔都幼升小」,第一個自動聯想的結果是「魔都幼升小慘烈」。

據官媒披露的信息,今年幼升小的信息登記人數是18.2萬。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新聞節目:上海早晨的相關報道

18.2萬人是什麼概念?

根據Statistic Finland的統計,以優質教育著稱的芬蘭,2013年的新生兒人口是58210人,也就是說,上海一年幼升小人數,是芬蘭整個國家3-4年的新生兒總量。

大數據如此,在我們探校過程中,也切身感受到洶湧的人潮。

熱門校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的比例,肉眼估算最高有20:1。

現在回顧這樣的數據,連我這位自詡為淡定媽的人,也不免虎軀一震。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幼升小親歷記

先侃侃我們家和周圍的擇校故事。

現在想來,早幾年做了一件十分有利的事,帶著半投資的想法在熱門學區X購置了小小的學區房。大實話是,早早確立了學區,雖然少了衝擊民辦名校破釜沉舟的氣勢,但還是有底氣在。

我家娃在2-3歲時並不是那種天然話多、表現欲強的孩子,當時覺得私立學校小班制高師生配比,會更關注孩子的個性化發展,我們也不想周末帶娃奔波英文補習班,於是選擇了私立幼兒園。

現在回首,這個選擇還不錯,學校更重視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並花大力氣投資STEAM課程,我們也見證她從一個謹慎內斂的孩子,到逐步自信開朗,解鎖一項項技能的過程。

我和先生對市面流行的各種刷題應試類活動不太感冒,覺得憑藉她在學校語言環境里浸潤的英語能力、兩三年來老師的評價、家庭培養中我們觀察到的綜合素養,足以應對民辦學校的面談。

從後來的結果看,可能是有些託大,這個後面再聊。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在私立園,對衝擊民辦的好處是:有氛圍,幼升小的話題早早開始了。

中班時,已經有部分家長轉學進入有小學部的幼兒園,以便搶佔直升先機。

我們希望孩子在同一個學校有穩定的三年,所以按兵不動,同時也開始系統了解幼升小的資訊。

中班升學季我就參加過一些學校的訪校活動,到了大班,從10月份開始,我逐步預約一些訪校活動。

接受提前訪校以及組織宣講活動的,多是地理位置上離市區較遠、招生中國籍學生的國際學校和雙語民辦。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觀察每個學校的活動組織、介紹如何辦學以及家庭體驗日活動的設計,是挺有意思的過程。

1.觀察訪校組織:這是學校和家長雙方「相親」第一步。

身處互聯網行業,我很欣賞松江某國際學校的組織,全程信息化做得非常到位,線上報名、簽到、活動提醒、郵件通知事無巨細,高效嚴謹;

2.了解「如何辦學」:這是雙方的進一步接觸。

硬體設施即外表,容易觀察和評價,但是「內在」才更需要仔細考量——辦學理念是學校的價值觀,課程設置和師資決定這所學校的辦學質量。

使用什麼教材、中英文的課程時間比、課堂形式、是中教外教包班制還是走班制,老師的選拔標準和流動性如何都是需要了解的問題;學校特色校本課程、學校對課程複習的要求、如何進行學科考核和對家庭參與度的要求等都應是綜合考量因素。

3.家庭體驗活動:這是深層的交往,也可以從中看出學校的側重點。

比如浦東某民辦學校特別邀請家長參觀學校圖書館,重點介紹孩子們在這個空間里的學習場景,側面也體現出學校對閱讀的重視和要求,後來另外一所熱門校在開放日圖書館緊閉,並且缺乏靈活的空間感,給我的印象大打了折扣。

能在全中國教育資源最好的城市有這樣的探校經歷,是挺寶貴的,對家長和孩子都是開拓視野的一個過程,對孩子在幼小銜接上做好心理準備很有幫助。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身邊的家長,則各顯神通。

A媽媽,早早根據兒子的特點以及自家情況鎖定了兩所心儀的民辦學校,還找了在目標校讀書的學長學姐家庭,了解具體情況和面談心得,參加學校組織的夏冬令營;

也有學霸B媽媽,直接挖來了熱門校的課程列表,對比核心課程的投入時間,結合自己未來的培養目標,去進行比較分析。

另外一個好朋友C媽媽,堅定走西方更開放的學習體系,希望把對兒子的培養周期拉長,讓孩子更為從容、自如的學習探索,於是鎖定12年一貫制的國際體系學校,通過郵件、電話,保持和學校的聯繫和互動。

在民辦擇校過程中,每個家庭看重的點都不盡相同。

有的家庭傾向於選擇考核評估更靈活、更注重孩子自驅力的教育方式;有的家庭傾向於看上去比較「苦」但基礎紮實鞏固的亞裔教養模式,青睞外界看來「課業很重、成績很贊」的學校;也有的家長會選擇兼顧二者的平衡。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歷年來魔都幼升小的激烈,使得很多家長早早開始了「雞娃」,增強學業的競爭力。從每年提前流出的牛娃簡歷中,可見一斑。

像我和先生這樣,沒有給女兒課外學業加餐的,在衝擊民辦尤其熱門校的群體中是少數。

在採訪了我校一流名校上岸且拿到不止一枚offer的「女牛娃」媽媽D後,我自愧弗如。

D 媽媽在我們學校有「雞血」媽媽的名聲。很有意思,一跟她聊上,她馬上給我拋出了金句「爸爸雞,才是真的雞」

原來孩子2歲前是爸爸負責帶養,爸爸物理系出身,孩子從小的數學、英語啟蒙都是由爸爸一一做來。

「爸爸小時候帶她去公園,都一直帶她數數;每天也會給她聽字母歌,所以我接手管娃時,孩子對數字和字母都非常熟悉了,也為後來的學習打好了基礎。」D媽說。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D媽自言英文一般,但是對孩子英語的培養那是相當上心。除了上私立幼兒園,D媽的英語雞娃配方也毫無保留地告訴了我:

小班的時候學自然拼讀;


中班的時候用自購的繪本+點讀筆的形式,帶孩子進行分級閱讀(對英語分級閱讀了解的家長應該都知道RazA-Z系列和海曼分級系列),輔以在線英語加強;

大班的時候繼續英語分級閱讀和在線英語。


目前孩子的Raz刷到了J,相當於美國小學一年級的水平,可以自主閱讀。

我曾在學校英語演講比賽目睹了小牛娃風采,英文流利,水平突出。

D媽說,學校英語雖是外教帶班,但孩子的水平還是有參差不齊的狀況,如果要語言好,還是需要更多的練習。

除了英語,其他學科D媽也沒有懈怠,中文閱讀、數學思維在線課程一一準備,臨近面試的時候,D媽專門去參加了針對面試的考前培訓,老師會教授一些面試的禮儀和技巧。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努力是有成果的,D和我家娃都報過同一所熱門學校的幼升小家庭體驗活動,D拿到了預錄,而佛系的我們只能躺在候補名單。

我問D媽,孩子上這些課會覺得負擔嗎?D媽說,不會,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比如英文她可以自主把故事讀出來了,她會很有成就感。

像D媽這樣用心並且堅持的家長不在少數。

女兒的兩位外籍好友,一位錄取包玉剛學校、一位錄取上實國際,且不說原生家庭就具備先天的語言優勢,媽媽們也絲毫不敢懈怠,帶娃閱讀、寫字、做思維訓練、面試禮儀準備等都是堅持了很長時間。

有些時候,可能不是你的娃不夠優秀,而是對手太強大。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回到我們家,後來雖有機會進入不錯的民辦,但綜合考量,還是選擇了位於市中心區的一梯隊公立學校,有幾方面原因:

1. 距離上的考量。

如果選擇離市區近的民辦學校,不搬家的話,孩子需要早起坐校車,每天單程要犧牲的睡眠時間在30分鐘-1小時不等,相應校車的費用也需要增加每學年大幾千的開支;

如果選擇靠近學校居住,那大人就得承擔路途成本,郊區課外興趣培養資源也相對缺乏;未來家裡的老人來幫忙,也會存在生活不夠便利和豐富的問題。

相較而言,市區公立學校地段好,居住地步行10分鐘內的距離,孩子的睡眠時間有保證,周邊各類公共交通、生活、醫療均十分便利,同時擁有豐富的城市人文資源和培訓資源,這對於是社會化學習擁躉的我來說,很有吸引力。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2. 在小學基礎教育階段,

民辦和公立學校誰更紮實?

這是我一直在琢磨的問題,除了英文,民辦學校絕對佔優,在語文和數學上,我並未得出百分百篤定的答案。

雖然看到民辦學校的創新教材和方法,但困囿於這樣的教材和方法對老師的要求很高,學習成果有待進一步考量。據我所知,很多民辦學校重視教育的家長也會在校外加強語文和數學的補習。

民辦教育出成績的另一點重要原因,是從學校到家庭把更多的時間用於了學習上。

在孩子的幼兒到小學階段,我們內心還是更希望有時間發展她的興趣愛好,包括堅持學好鍵盤樂器、圍棋,以及鍛煉好身體,因此始終沒有在幼升小階段選擇額外的強化補習班,未來也不打算把所有時間用於學科學習。

如此而言,對口公立小學的鬆緊程度和對體育的重視成為選擇加分項。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3.學業投資是一場近乎無情的經濟較量

選擇民辦,就進入了一場近乎無情的經濟較量。

民辦小學但凡小班制教學,學費都在10萬-20萬/年不等,算上校服、餐費、校車、興趣班、夏冬令營費用,碎鈔機開掛,一年在孩子身上花費30-50w的家庭不在少數。

事實上,家庭投入時間和課外刻意強化練習的部分,更可能在結果上拉開「差距」。

對普通中產來說,「性價比」會是繞不開的話題,如果上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小學,輔以英文家教和課外閱讀,加上優質興趣素養課程以及網路上如「可汗學院」類免費學習資源的補充也許會是一個不錯的配合。

如今並不缺乏價廉物美甚至免費的優質共享資源,只要孩子內心有追求新知和向上的動力。上公立小學,初中進入優質民辦後成為學霸的也屢有案例。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在我和爸爸打定主意選擇公立以後,我們召開家庭會議,告訴孩子公立學校有什麼缺點和優勢,坦誠告訴她,公立學校沒有外教帶班,一個班有四十幾個同學,但可以去參加女子足球隊,同時公立學校不需要交學費……

小朋友雖然對沒有幼兒園同學略失望,也坦然接受了。

她甚至記住並認為,「不要錢」是很有吸引力的一個優勢,也問我和爸爸,為什麼公立學校免費,私立學校要收很貴的學費呢?我想小學時候可以給她做經濟原理解讀了。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雞」和「佛」的啟示

這段時間的經歷,包括孩子大班的學業興趣發展,我發現我們需要對「雞血育兒」和「佛系育兒」有新的定義。

我不贊同過度安排或超前拔高的「雞血」模式,但還是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有態度的「雞」,娃如果克服了一些合理的挑戰,會因為有成就感而感到高級的愉悅和自信。

「雞娃」的終極目標,還是讓娃「自雞」——保持對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手段和工具,摸索出自己最舒服最有效的學習模式。這一點,無論選擇公立還是選擇民辦都同樣適用。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有一派雞血家長是「硬核雞」: 強調 「目標導向,講究作戰方法」,此類家長往往有強大的信息搜集能力和掌控能力,也堅定自己的培養路線,多採取項目管理式的方法對待雞娃,深諳時間管理之道。

另一種是「平衡雞」,比如我這種,對成績沒有執念,喜歡順其自然,抓住性格養成和天賦引導的必要性,以及擁抱偶然性帶來的驚喜(嚇)的家長,也同樣關心孩子的學習,並堅定地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和有態度的雞血相對應的,應是保持「心態的佛系」。以最放鬆的心態,用自己的方式做最好的準備。

比如前面提到過的媽媽C,就跟我說,不要把自己的焦慮等負面情緒傳給娃,正面鼓勵娃,也引導娃正面地看待學校的面試,並坦然接受努力後的結果。

但心態的佛系不代表「放養的置之不理」,依然需要對孩子給予引導,幫助孩子正視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必要的競爭。

家長面對孩子的平和心態,是賦能孩子一生的財富。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給未來幼升小家庭的建議

如今塵埃落定,本文提及的幾位媽媽,都成功上岸,被心儀學校錄取。

在祝福所有小一新生家長的同時,也給即將走幼升小之路或者關心教育的家長几條建議:

一、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設計孩子的成長路徑。

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有一個問題是我反覆地去追問自己和隊友的:你究竟希望培養一個怎麼樣的孩子?

我們家的答案是善良、獨立,身心健全,有能力安排和經營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幸福的人。我想你們也有自己的答案。

其中無論哪條,更多來源於原生家庭的給養。父母才能給孩子一所一輩子的學校。有了這個認知和定力,便能放下對學校的執念,更從容地去審視自己手裡的資源牌,做出最適合家庭的選擇。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二、知己知彼

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放在擇校同樣如此。

所謂知己,一是要審視家庭資源,包括:時間——接送時間和陪讀時間;「糧草」——預備有多少教育資金;

二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包括性格特質和學習習得模式,從我身邊的情況,不少男孩媽媽會傾向於選擇民辦教育,因為同齡的男生在強調集體紀律的公立校確實有「生存困境」,女孩則相對適應更好。

比較跳脫喜歡開放環境中習得知識的孩子,民辦教育也許會是更優的選擇。

所謂知彼,是必須要了解學校的「內在」,千萬不能做糊塗家長,也不要為了爭所謂的「面子」去做選擇,過分迷信民辦教育就完全等同於適合自己的優質教育。

無論公、民,沒有完美的教育,合適自己的,家校合力的,才是最好的。

三、掏心掏肺的實操建議

1、有能力和機會,早入學區

帶著投資的眼光看待學區房的事情,物以稀為貴,有好的學區在手,後續即便更青睞選擇私校,也會更為從容。

2、早做準備

決定上公立校的孩子,幼兒園階段可通過親子閱讀、課外補充、興趣發展等進行知識的習得及興趣啟蒙,為小學階段做準備。幼兒園不準備,小學等著吼。

對準備衝擊民辦學校的孩子,準備要更有目標,早啟動。

從面談趨勢來看,民辦學校對孩子的綜合素養更為看重,更關注有想法善表達、理解能力強、有學習熱情、學習習慣良好和行為舉止禮貌規範的孩子。

這些能力短時間來雞,並不那麼容易奏效。拉長培養周期,有針對性地去做信息搜集和準備。前面說到上岸的幾位家長,沒有誰是掉以輕心的,孩子也都各有特質,非常優秀。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3、賦之耐心,伴以堅持

孩子要長成美好模樣,最最重要的還是賦之耐心,伴以堅持。

現代人最缺的恐怕就是耐心了,今天開公司,恨不能明天就上市;到處是速成的學習法。

「欲速則不達」,教育天生只能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只有耐心再耐心,才能修成正果。

伴以堅持。無論是學科學習、興趣學習、學習習慣養成,學精拼的都是堅持二字。家長堅持,在低齡階段陪伴孩子堅持,水滴石穿。前人經驗不斷告訴我們,同樣的學習資源配比下,最後拉開差距的部分往往是家庭用心的部分。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4、永遠向前看

一旦做了決定,不要後悔。在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中,積極性的人格是可以反覆習得的,而這種習得就包括不斷想像和規劃未來。一旦思維轉向未來模式,就不會陷入對過去的糾結。

今年的幼升小故事結束了,我的一位早早確立公立校的好友說:「對幼升小沒什麼感受,看別人雞飛狗跳,自己覺得無為真好。」

「無為」的她開始琢磨給孩子準備幼小銜接的事宜,以保證孩子的順利過渡;各種上岸經驗和機構喜報還要熱鬧一段時間,上岸的家長,有的放飛,有的又在忙著下一個培訓班的選擇…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我們家還保持以往的節奏。幼升小不過是海海人生里的一抹漣漪,一個小小的節點罷了。

所有的上岸經驗適合別人的娃,就算全部拷貝自己身上,也可能敗於運氣,而即便做好了萬全準備,今年也還是聽說了很多意外翻車的情況。

但人生最有意思的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且從來不會缺乏糾錯的機會。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3000+篇優質文章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熬過幼升小,這位高知媽媽領悟了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