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雙休日,是如何在中國落地的?

雙休日,是如何在中國落地的?

《C位中國》第五期

文 | 諶旭彬

在「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1946~2019)」中全文搜索「休閑」二字,截至2019年5月30日,可以得到10671條結果。

其中,在1995年之前,只有區區403條結果。

而且,這403條結果當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片語,與人的休息無關,最常見的搭配是「休閑耕地」「休閑牲畜」「休閑資金」……

「休閑」,曾是一個近似貶義的詞語。

在1980年代之前的人民日報中,「休閑」鮮少與「人」組合在一起使用;有限的幾次組合,具體語境也往往是否定的。比如:

「有人白天走進我們的山莊,保證他找不見一個年青少壯的男女在休閑」,「全體社員立大志,苦戰三年不休閑」,「改變冬季休閑習慣」,「指導員啦指導員,星期天也不休閑」,「往來查看物資,一時不肯休閑」,「今年各地卻把冬閑變成了冬忙」,「但有些人產生了鬆勁情緒,想休閑半個月」。

1995年,是「休閑」這個詞的轉折點。

這年的3月25日,國務院頒布第174號令,決定自5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每周五天工作制。

當代中國人,首次擁有了雙休日。

在雙休日正式到來之前,4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鼓勵民眾好好利用「兩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去做一些「不帶競技色彩」的休閑運動,「比如打打球、爬爬山,或者與親友一起郊遊」。

「鼓勵休閑」取代了「克服休閑」,走上時代的C位,成了新的時代話語。

這種變遷並不容易。

1949年出台的《共同綱領》,僅規定公私企業「一般應實行八小時至十小時的工作制」,未提及一周應該工作幾天,也未提及能否享受帶薪休假等權利。稍後,勞動部出台了《關於我國職員工作時間休息時間條例》,規定職員「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6天休息1天、以及每年有22個工作日休假」。但該規定並未得到真的貫徹。

比如,1956年6月份的政策規定,建築行業實施「八小時、小禮拜制」(工作6天,每天8小時);次年9月份,又改為「九小時、大禮拜制」(工作5.5天,每天9小時);到了1958年4月,又改為了「每日工作九小時、每兩個星期公休一天」。

當然,無論如何加碼,仍不出「八小時工作制、星期天休息」這個框架。在這個框架下,很多人不得不把換煤氣、洗衣服、看老人、購買必需品等等事務,全部留在周日去做,結果就變成了「戰鬥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既不能好好休息,也無法好好工作。

進入八十年代後,「趕英超美」的熱度降了下來,民眾開始渴望變單休日為雙休日,讓周末不必再「戰鬥」。

胡平自1979年開始在國家科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因為經常參加國際會議的緣故,他發現:

「很多歐美國家乃至一些不是很發達的國家每周僅僅工作五天,聯合國每周僅工作四天半」,「當時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實行五天工作制」,「世界上最貧窮的44個國家中也有近28個國家實行五天工作制。」

這讓他開始疑惑,「為什麼別的國家每周工作五天還能發展,而我們工作六七天還不夠?」

1986年,國家科委正式立項成立「縮短工時課題組」,由胡平牽頭,開始研究自中國推行五天工作制是否具備可行性。

大略同期,學術界通過在媒體刊文的方式,也開始集中呼籲推行五天工作制。

比如,《經濟工作通訊》在1984年刊文稱「二汽鑄造一廠每周五天工作制綜合效益高」;1987年第1期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刊登了蔡正的文章《關於實行五天工作制的建議》。

1988年,國家科委「縮短工時課題組」完成了對299個大中型工業企業和223個商業企業的數據調查和統計分析,寫成1份「總體報告」和21份「分項報告」,認為中國已經具備了逐步推行「五天工作制」的條件。

「總體報告」如此寫道:

「根據世界勞工組織的統計,我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四個沒有實行帶薪休假制的國家之一,如果我國實行五天工作制,法定年工時減為2032小時,並按發展中國家一般水平確定每年20天的帶薪休假,則我國勞動者的年工時量仍超過發達國家一個半月以上。」

報告將全面推行「五天工作制」的時間節點,定在了2000年。

這是一種粗略的估計。報告認為,其他國家推行五天工作制,都有過一段過渡時間,「美國和蘇聯用了20多年」,「東歐各國(自60年代開始)用了幾十年時間」,而中國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已超過東歐國家60年代的水平」,所以,如果立即啟動過渡,那麼「在2000年以前全國實現五天工作制是能夠做到的」。

報告還建議,在宣傳上,要對民眾「指明五天工作制是2000年的目標」,「注意不要把群眾縮短工時的近期期望搞得過高。」

胡平等人期望,「總體報告」呈遞上去之後,在「一兩年以內」就可以開啟過渡期。

但直到1994年,過渡期才姍姍來遲。

這年的2月3日,《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頒布,開始實行每天工作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44小時的工作制度,亦即「五天半工作制度」。同年,中國出台了1949年以來的首部《勞動法》。

對於為何在此時啟動過渡,時任勞動部副部長張左己在接受記者訪問時,是這樣說的:

(我們)既要充分考慮到中國國情,又要借鑒外國的成功經驗,承擔我國已批准的國際勞工公約所應履行的義務,為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創造條件。比如工作時間,世界發達國家一般實行周工作時間40小時、5天工作制,但我國屬於發展中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這次《勞動法》中確定為每周5天半工作制,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這是對原來執行的每周6天工作制、工作時間48小時的一大進步,同時也是為我國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實現每周5天工作制、周工作時間40小時打下基礎。」

過渡期的開啟姍姍來遲,過渡期的結束卻可謂疾步如飛。

僅僅過了一年,1995年3月,《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再次被修改,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145個實行5天工作制的國家。

「雙休日」終於正式落地。

這年5月份,央視「運動·休閑」節目在北京街頭採訪市民,詢問他們將如何度過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雙休日,「大多數人回答時支支吾吾,有的乾脆回答不知道」,很多人選擇在家發獃。

對此,《運動.休閑》雜誌主編張武斌的理解是:

「這與我們以前利用閑暇的經驗太少、缺乏休閑意識有關。過去每周休息一天,這一天里,許多人的主要日程是做家務。洗洗涮涮,做頓好吃的,收拾收拾房間,看看老人,一天下來,可能比平時還累。如果還剩點時間就是蒙頭大睡,好為下周勞作積聚點體力和腦力。真正有閑的時間很少,也就更談不上『休閑』的經驗了。實行雙休日之後,突然增加了一天『沒事幹』的時間,毫無經驗的人頓時手足無措。無所事事,就只好發獃了。」

其實,在雙休日發發獃,也是件很不錯的事情。

(完)

注釋

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1946~2019,網址:

http://data.people.com.cn/rmrb/

依次見人民日報刊登的下列文章:《榮軍生產模範張樹義寫信給毛主席》,1950年12月26日第1版;《嵯岈山記》,1958年10月16日第8版;《九牧公社因地制宜擴大種植》,1961年10月26日第2版;《哪裡去找指導員(四川清音)》,1964年4月11日第8版;《記新黨員於作文》,1970年8月4日第2版;《東北三省掀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熱潮》,1973年11月24日第2版;《踏破雪原備耕忙》,1974年3月6日第4版。

《新工時呼喚休閑運動》,人民日報1995年4月29日第4版。

依次見:《關於建築業從七月一日起實行八小時、小禮拜工作制度的規定》,1956年6月8日;《關於延長建築工人工作時間問題的批複》,1957年9月30日;《轉發天津市勞動工資委員會關子建築業實行九小時、大禮拜期間工資支付問題的意見》,1958年4月20日。

胡平,《我國五天工作制出台始末》,《百年潮》2009年第12期。

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武欣執筆),《關於在我國逐步實施五天工作制的政策建議》,《中國科技論壇》1988年第2期。

同上。

勞動部副部長張左己就《勞動法》出台答《中國勞動報》記者問,《勞動保護工作》1994年第9期。

《「雙休日」幹嘛要發獃》,人民日報1995年5月5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抗戰爆發時,中國空軍可用飛機不足百架的真實原因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