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在把握統一性與尊重多樣性中追求目標同一性

在把握統一性與尊重多樣性中追求目標同一性

■堅持「八個統一」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之六)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統一」要求,為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改革創新,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與水平提供了科學方法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內在屬性決定了統一性的主導地位。把握統一性,尊重多樣性,在二者協同發展中追求教學價值目標的同一性,是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的基本遵循。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統一性;多樣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八個統一」要求,為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與水平提供了科學方法論。「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要把握好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係,並在推進二者的協同發展中,追求價值目標的同一性。所謂統一性,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規定性,具體而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總體目標、課程設置、基本內容、師資隊伍建設、實施主渠道,以及教學管理與評價等方面的共性要求或一致性規定。所謂多樣性,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手段上的靈活性與創造性,突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統一性與多樣性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關係。

把握統一性的要義與要求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中國高校最具特色的課程,從根本上說,它首先是一門獨特的政治教育課程,其中心任務一是保證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二是培育青年學生的理想信仰、價值立場和道德情操。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證,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統一性的生成邏輯。從這個意義上說,統一性的核心要義與基本要求,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圍繞課程教學目標所建構的基本規範與技術要領而展開。統一性的形成有著自身的規定性,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與教書育人相關歷史經驗積澱共同作用的結果,體現著規律性、原則性、權威性、時代性、發展性等特徵,是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達成的共性要求。

圍繞統一性目標,明確課程建設方向。我國教育事業的性質決定了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政治要求和根本方向。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我國高校課程體系中直接服務於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的特色課程,是中國共產黨辦社會主義大學的創造性探索,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的戰略設計,成為檢驗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試金石,始終居於高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新時代,由於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變化,高校作為各種思想對話與交鋒的場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所面臨的挑戰非常現實和複雜。因此,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目標,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鑄魂育人的主體功能,切實增強大學生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跟共產黨走的決心,增強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信心,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務。

遵照統一性規範,強化課堂教學主渠道。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始終是主要渠道和主要方式。強化課堂教學主渠道,一是要系統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的功能指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著重引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社會現實問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著重闡明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這一基本的歷史認知問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著重解決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系列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問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著重培育大學生道德素養、人文情懷與法律意識;「形勢與政策」課著重引導大學生關注現實、拓展視野,增強時代使命感。五門課程共同組成了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完整課程體系。二是要善於挖掘和發揮課堂教學的固有優勢。課堂教學的實質就是運用科學理論啟發和說服學生的過程。大學生思維活躍,自主意識強,信息來源廣,反饋能力強,這些特質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達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真正把課程的內容講通講透、講精講活,經得起追問、經得住檢驗,才能讓學生有信服感、認同感。

堅持統一性要求,加強黨對課程建設的領導。意識形態建設是黨的建設的基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既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意識形態建設的聚焦點在於對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引導。新形勢下如何引導社會思潮、如何引導青年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重大課題。完成這一艱巨任務,僅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高校和社會多方力量的整體運籌和通力協作。因此,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優勢和資源整合優勢,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整體合力勢在必行。在長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我們黨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一整套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理論觀點、指導原則和工作方法。堅持黨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領導,就是要遵循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則和方法論,充分調動校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在保障德育的首要地位,落實教育部關於加強思政課建設系列政策,以及推進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導、支持和幫助。

尊重多樣性的選擇與創新

現實存在的豐富性與發展性決定了客觀世界的多樣性與複雜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有意識、有組織的特定教育活動,其教育主體、客體,所處環境,乃至目標要求等不可避免的存在差異性,同時也都處於發展變化之中,這就決定了其教育手段、方法、渠道的多樣性。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而言,尊重多樣性,倡導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施教,既是遵循教書育人規律的內在要求,也是針對當今時代發展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層次性,以及各類高校的差異性的現實選擇。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辦學層次與辦學類別空前豐富,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式也不盡相同。當前,在校大學生的學業基礎、價值追求、發展定位等千差萬別,這些都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既要強調「有教無類」,也要注意「有教有類」;既要追求整體要求的一致性,也要講究方式方法的靈活性、針對性。

把握教學內容的側重點,豐富教學內涵。把握側重點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適當充實教學內容。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根據新時代各種類型高校的不同特點,乃至不同地區高校的特殊性要求,有針對性地充實教學內容,如學校所在地的歷史典故、優秀文化傳承,以及不同專業所對應的行業法律條文與行為規範等。二是有針對性地強化教學側重點。即有選擇性地強化對相關問題的講解,如針對文史哲專業學生,強化對基礎理論問題的講解;針對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強化民族大團結與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教學內容;針對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等。以此推進教學內容的「連天接地」,促進教學內容的側重點與學生現實需求有機對接,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吸引力。

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增強教學吸引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突破了課堂教學和知識傳授的基本方式,並已經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一方面,推動課堂教學的創新改革,需要樹立「互聯網+」的基本理念,要善於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將教師課堂講解、現場答疑的傳統方法同虛擬教學的優勢有機統一起來,聯通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增大教學信息量,豐富教學形式,增強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同時,新媒體技術對優化教學內容,規範教學行為,彌補教師個體教學水平差異等方面有著獨到的優勢。另一方面,教學模式創新要防止形式大於內容、高於內容等情況的出現。從實際效果看,線上學習、線上答疑的便捷性無法取代課堂講解的系統性、深刻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根本原則與基本方法,在於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既是課程的基本屬性,也是達成端正價值觀、明確政治站位教學目的基本手段。以理服人,除了講清學理之外,師生面對面地情感交流溝通同樣不可或缺。只有這樣,才能激發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信任感與認同感。因此,「內容為王」始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真諦,改變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是增強吸引力關鍵。

推進教育渠道的多元化,建構大思政新格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學校意識形態、教學、科研、管理、服務,以及社會環境優化等方方面面。因此,立足育人基本規律,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多元化,按照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總體思路,構築學科思政、課程思政、文化思政、網路思政、日常思政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勢在必行。具體而言,就是既注重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又注重挖掘社會實踐大課堂的育人功能;既注重思政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領與示範作用,又注重挖掘課程思政的政治功能與育人優勢;既注重激發思政課教師隊伍的主觀能動性和崗位使命感,又注重調動高校管理隊伍、服務隊伍,以及其他專業課教師隊伍的育人積極性和責任感;既注重發揮高校內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又善於協調和整合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以此促進主渠道和主陣地充分銜接,理論教化與實踐體驗有機協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比肩同行,校內牽引與社會支持同頻共振。

促進統一性與多樣性的有效協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是辯證統一的。統一性所確立的共同準則、基本要求、總體目標和主體方式等,保證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性的、指向明確的教學課程體系而存在,並形成了自身相互銜接、相互印證的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保證了課程體系的系統性、科學性、政治性、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根本屬性決定了追求和尊重這些共性特徵和要求的第一位性。在追求統一性前提下,也需要重視技術手段創新,即教學方式方法上的選擇性發展。無論從理論推理還是實踐考察,尊重多樣性對完善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活力、增強教學實效有著獨到的作用,是統一性的有益補充。因此,把握二者的辯證關係,促進二者的有效協同,成為追求思政課價值目標同一性的題中應有之義。

以追求教學價值目標為基準,凸顯統一性的主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四個服務」要求,把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同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緊密結合在一起,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主題緊密結合在一起,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緊密結合在一起,同黨的偉大事業的繼往開來緊密結合在一起,確定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方位、基本取向和發展趨勢,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價值目標。無疑,統一性與多樣性都應服從和服務於同一性價值目標。在二者的關係中,統一性更加強調目標性,或者說其實質就是直擊目標的整體性設計,是目標達成的主要渠道、方式與要求。因此,在目標達成中起著主導性、決定性的作用。多樣性強調靈活性與豐富性,是達成目標的間接手段,是統一性的有效補充。多樣性必須服從統一性。落實到教學具體實踐中,就是要突出課堂教學主渠道、以灌輸性原則為主導、強調統編教材的權威性、凸顯思政課教師隊伍的主體性等,通過這些具體安排,充分彰顯統一性的主導地位。

以提升教學實效性為遵循,發揮多樣性的獨特優勢。提升教學的親和力、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實現的前提條件。尊重和激勵多樣性發展,既是增強教學活力與吸引力的現實需要,也是科學理論的內在要求。思政課教學內容應立足社會實際與學生實際,把基本理論與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與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與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與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等有機結合起來,用理論解讀實踐、用實踐印證理論,讓科學理論不僅可信,而且可愛。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不僅注重課堂教學,也關注課外實踐;不僅注重發揮傳統教學模式優勢,也善於運用慕課、微課等新手段;不僅教師積極主導,而且讓學生有效參與。在實施主體上,不僅強調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也注重構建全員參與的大思政新格局;不僅發揮高校的主體作用,還注重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等,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更為充實、形式更為活潑、保障更為有力、效果更加明顯。

【作者趙中源 陳蒙蒙,單位:廣州大學】

原載2019年第10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