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隱士思想

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隱士思想

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隱士思想

本文摘錄自 《莊子諵譁》

【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這些都是《高士傳》里的人物。像「狐不偕、務光」,是黃帝時候的隱士,我們老祖宗前面最高的高人。「伯夷、叔齊」是周朝的高士。箕子名叫胥餘,這一班人,歷史上標榜他們是隱士。

所謂隱士,順便提到,研究中國哲學史文化史的,要特別注意,我看到近百年來著作,好像對於隱士方面沒有搞清楚。中國文化幾千年來,影響最大的並不是孔孟,也不是老莊,而是隱士。有一位同學依這個觀念寫博士論文,他寫了六年,還沒有完成,因為資料找不全,很痛苦。

何以證明隱士思想,對於歷史文化有那麼重要的影響呢?我們從三代以來,唐堯想禪位於許由的歷史故事,一路看下來,都可以找到資料。

像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以後,因為他愛的妃子是戚姬,所以想把呂后兒子的太子位,換成戚姬的兒子如意,結果呂后去找張良想辦法;張良說,沒有辦法,除非把商山四皓請下來,做太子的老師才行。漢高祖一看,商山四皓,那是高人耶!我都請不動,竟然被太子請來了!太子不能換了,將來皇帝位子是坐穩了的。漢高祖這麼樣的英雄,還受了這些老頭子擺布。為什麼呢?難道漢高祖流氓的態度,還真怕這幾個老頭子武功高嗎!不是這個道理;這是隱士思想最大力量的緣故。以西方政治哲學來說,就是不同意主義;隱士思想,不是反對,但也不是贊成,只站在旁邊看;照民主政治的說法,就是保留權的票不投。

中國隱士的思想,在歷代都有這種作用,所以歷代的帝王,就怕這一面;一直到清兵入關,康熙都想盡辦法,收羅這些不同意派的人;康雍乾三代一百年之內,開了幾次博學鴻詞科,不要考試而請來這些人物。有些隱士不滿意清政權的,最後都被康熙、乾隆挖出來了。有人寫詩挖苦得很厲害說:

一隊夷齊下首陽

幾年觀望好凄涼

早知薇蕨終難飽

悔煞無端諫武王

明朝這些遺老,本來都想做伯夷、叔齊,不投降的,最後都被清朝請出來了。他們就像伯夷、叔齊在首陽山上一樣,吃草根吃不飽,所以一隊伯夷、叔齊都下了首陽山,歸順清廷了。

這一類的隱士,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在歷史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直到清朝都是如此。袁世凱要當皇帝的時候,也受了這個思想嚴重的打擊;當時南通的張狀元張謇,是袁世凱的老師,也是不同意的。所以,隱士的思想,在中國歷代政權上,始終保留有否決權的一票,這樣的力量,也就是文化的精神。

上面說到清朝康熙時代,徵召一批原本想當高士,像伯夷、叔齊一類的學者名人,其中有一位詩人吳梅村,在文學上非常有名;他屢次拒絕清朝的徵召,最後清廷挾持吳母威脅,他只好出來了。當然吳梅村很有他的道理,假使媽媽不在的話,他可以做忠臣;忠臣是很賠本的耶,可能賠一條命。他本來想做忠臣,現在媽媽仍在,做不了忠臣,因此他的詩說:「浮生所欠唯一死,人世無繇識九還」,一生唯一的缺憾,是當時沒有死掉,再想把國家民族救回來,也做不到了。

吳梅村不得已出來投降,要應召面見皇帝了,這比帶上腳鐐手銬還要痛苦。當時清朝發動江浙一帶的名士學者,來歡送他,號稱一千多人的歡送大會。正在千人會的時候,有一個年輕人,大概同你們現在一樣調皮的年輕人,送來一封信,吳梅村打開一看,連這一千人臉都綠了,信上是一首詩:

千人石上千人坐

一半清朝一半明

寄語婁東吳學士

一朝天子兩朝臣

吳梅村的家鄉是在江蘇婁東,有一塊石頭,叫千人石,歡迎會就在那裡開。就是這樣一封信把大家罵慘,一個個都溜走了。這個就代表了中國文化精神,所謂不同意權的隱士派思想,始終在這個民族裡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為大政治的人,這個道理應該要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意權,就類似隱士派的思想。

「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那些歷史上叫做高士的人,在正統的道家思想看起來,還是屬於沒有出息之類;一條命賠進去,既不能救國救天下,又不能成自己的道業,叫做莫名其妙。譬如人家失火,你不主動救火,可是你站在火光旁,拚命地叫,叫有什麼用呢?「役人之役,適人之適」,人家正忙的時候,他也站在旁邊忙,叫他進去參加,他又不參加,搞成不倫不類。「而不自適其適者也」,對於人生該怎麼安排,他都不懂。莊子把這些高士們,批評得一文不值。我們特彆強調一點,這裡莊子是講入世的《大宗師》思想,為了說明這幾句話的道理,現在再提一個人。

東漢的時候,光武帝的同學嚴子陵,實際上他姓庄,因為要逃名隱姓當高士,改成姓嚴,後來歷史上就慣稱嚴子陵。漢光武劉秀當了皇帝,他不同意,也不反對,所以躲了起來,有他的理由,歷史上可以找到資料。當時漢光武統治中國,還有兩西沒有統一,一個是西北隴西,一個是四川西蜀。當時西北一帶以隗囂為反對派的將領,有一次派部下馬援代表西北,去看漢光武帝。馬援和光武帝談得很投機,回到西北,隗囂問他光武劉秀比他的祖宗劉邦如何!馬援說,我看不相上下。

你們注意啊!馬援是隗囂的部下,隗囂是頭子,是老闆,派馬援做政治協商代表去看漢光武,結果當老闆問他,劉秀與劉邦相比如何,馬援雖說不相上下,不過呢,他說有幾點跟他祖父不同,第一,劉邦是豁達大度,氣派很夠,人很豪爽,這一點嘛,漢光武也是一樣。第二點呢!劉邦不喜歡讀書,喜歡罵人。劉秀喜歡讀書,而且學問很好,辯才也很好,又不罵人。馬援是部下,不能講比你還高明,只好跟他的祖宗來比。還有一點很不同,他不喜歡喝酒。隗囂一聽就說,照這個樣子看來,比漢高祖還要高明。本來是比漢高祖還要高明!不好直說,只好這樣講了,這就是馬援之為馬援,多會講話!

漢光武有這樣多的好處,最後天下成功,沒有殺戮一個功臣,這多了不起!不像歷代的帝王,不像漢高祖,殺戮功臣。可是嚴子陵,為什麼還有不同意的地方?當然有他的道理。我們研究歷史,就要在這種地方著眼;歷史讀通了,歷史就是人生,我們才懂得做人的道理。嚴子陵後來做了高士以後,逃隱在浙江桐廬,垂釣於富春江上,漢光武當時為了找這位朋友,下命令,天下到處找;後來有人在桐廬縣看到一個反穿皮襖釣魚的人,才找到嚴子陵。現在街上最時髦的,是皮襖反過來穿,可是漢朝時,皮襖應該穿在裡頭的。

昨天有一位同學在香港給我買一件舊皮襖,我說不知道是哪個死人穿過的,穿就穿吧!穿了以後,我們判斷是老百姓的,不是做官的。因為古代做官的穿皮襖,不敢露出來,皮襖裡頭要加一層里子,把皮蓋起來,外面要套一件罩衫,表示謙虛。雖然是作假,但是這個作假的後面有中國文化,是痛惡浪費與奢侈,拿富貴來驕人。做官的皮袍,邊上要露一點皮毛。老百姓不敢這樣,所以皮毛沒露出來,而且很短,不是長袍。古代要有功名、有地位才能穿長袍,所以讀書人有功名回家,叫做士紳。「紳」就是大帶子,衣服很長,老百姓是不敢穿那麼長的。這些都是文化故事,不說一說,以後我們死了,你們不知道。

嚴子陵在釣台上,反穿皮袍被找到了,漢光武叫他做官,怎麼樣他都不幹。皇帝說,我們今天晚上兩個睡一床,還是同學。所以睡到半夜,嚴子陵故意把腿放到皇帝肚子上,把他壓住來睡。漢光武動都不敢動,表示我不擺皇帝架子,我們兩個還是同學,你總要來幫忙我嘛,第二天還是不幫走了。

這是嚴子陵,歷史上都說他高,到了清朝有人說他不高。有個讀書人考功名,經過嚴子陵的釣台,就題了一首詩:

君為名利隱

吾為名利來

羞見先生面

夜半過釣台

你啊,為了逃名當隱士,我為考功名而來,因此我沒有臉看見你,只好半夜溜過了你的釣台。袁子才(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上再三讚歎這首詩好。可是有人提出相反意見,認為嚴子陵一點都不值錢,這個隱士是假的,有一首詩說:

一襲羊裘便有心

虛名傳誦到如今

當時若著蓑衣去

煙水茫茫何處尋

他說你把皮袍反過來穿,分明是告訴大家你在這裡。歷史上,大家都說你高明,是隱士,我看你沽名釣譽,故意宣揚。你如果真想當隱士,當時規規矩矩穿個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去找你呢?

有人引用陸放翁的詩,講隱士哲學,他對於隱士思想推崇得很高。

志士棲山恨不深

人知已是負初心

不須更說嚴光輩

直自巢由錯到今

真的有志做個高人隱士,不求功名富貴,應該是入山唯恐不深,不會在這個世俗中;還在這個十一層樓講《莊子》,那都是為了賺錢,不是高士!像嚴子陵一樣,讓一般人知道是隱士,已經與開始的動機不符了,辜負最初的誠心。大家何必批評嚴子陵呢?從上古隱士巢父、許由,已經一直錯到現在了。

我們引用了這麼多的東西,就了解中國文化對隱士思想的推崇,極為高遠。這是代表文化精神的一個招牌;甚至歷史上已經出名的高士、隱士,都受文化思想的批評,這個民族思想是非常特殊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道家思想形成了隱士學派;三千年來,二十六代的歷史上,佔了非常重要的位子。而他們在國家時勢危急的時候出現,撥亂反正,救世救人。等到天下太平了,有許多連名都不留就走了,就是老子所說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是中國文化的另一面。我們青年同學研究中國文化,對於這個問題,應該密切注意。過去一百多年來,好像所有的著作,都沒有提到這一方面,甚至於忽略,乃至說不了解。莊子所引用的這一段,隱士的理由何在,我們加了許多的閑話,做了一個說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古人的望氣之學
傳統文化:經典名著精華100句,值得收藏!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