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崩潰大喊「要殺了媽媽」,寶媽的回應卻讓場面更失控

孩子崩潰大喊「要殺了媽媽」,寶媽的回應卻讓場面更失控

作為媽媽,願意為孩子上刀山下火海,願意替他生病,願意替他受罰,甚至願意付出生命,卻唯獨承受不了他憤怒時候的一句:「我要殺了媽媽。」孩子情緒失控時,你,還好吧?

孩子崩潰大喊「要殺了媽媽」,寶媽的回應卻讓場面更失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上周我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看到一個孩子沖媽媽發脾氣,一邊摔書包一邊叫嚷,小臉憋的通紅,媽媽則居高臨下地跟他分辨著什麼,瞬間吸引了在場家長的目光,大概是覺得丟臉,媽媽就朝幼兒園門口走,一邊走一邊大聲說:「我不管你了,我走了」。

孩子不僅沒有跟上,反倒朝相反的方向跑的飛快,剛好在我附近,他貼牆站著朝媽媽方向吼:「討厭媽媽,不喜歡媽媽了,我要殺了你,殺了媽媽!」

聽到這話我走過去,蹲下來安撫他,他只是一直哭不說話。

這時他媽媽過來了,跟我解釋到:「別的小朋友想玩他玩具,我說你帶了兩個,給他分享一個,他不願意……剛才他發脾氣的樣子,像個瘋狗一樣,丟人!」

你看,家長這個時候想的不是孩子心裡的委屈,而是孩子的行為讓她覺得丟人。要多傷心才會讓一個五歲的孩子說出「殺了媽媽」的話,媽媽也說孩子像「瘋狗」一樣。

說白了,還不是為了面子,想讓孩子分享玩具表現的有禮貌,強制孩子去分享。因為害怕丟人,不是去安撫孩子情緒而是想著逃離現場。

只為一時的面子,犧牲的是自己孩子的尊嚴,值得嗎?逼迫孩子情緒失控,說出這樣的話,滿意嗎?

面對孩子遇到的問題,不是先解決問題,而是先找原因。

孩子的內心,是有自我意識的構建的,當他能在自己的王國里得到足夠多的愛和信任,他與外界碰觸時更為積極和自信,當他在遇到挫折、被批評或者貶低冒犯時,他的情緒會爆發,甚至失控,這是一個獨立生命體的一種自我防禦。

如同這個孩子,主要原因在於媽媽強迫他分享玩具,在媽媽的強勢壓力之下,用語言進行的反擊,其實他的內心是無力的,正因為如此,才通過他所現存的意識里最狠的話語,來支撐自己的力量。

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可能根本不知道「殺了媽媽」到底意味著什麼,在他的意識里,他要「殺」的是此時此刻,跟她站在對立面,強迫他去分享的媽媽,不理解他,背叛了他的媽媽。

心理學家林文采老師曾講過:

養孩子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如果因為養孩子而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那一定是方法錯了。

那麼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時,我們應該如何做?

1,延時處理,不做比做更難。

他之所以說狠話,只是要單純地表達自己此時此刻的憤怒與不滿。這個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大人去跟孩子理論,講道理,甚至反擊回去。

不要急著讓孩子認錯,氣頭上是最不適合和孩子講道理的,他根本什麼也聽不進去。

何況,孩子的情緒並未得到真正疏導,問題仍然存在。

可以延時處理,等你冷靜來,等孩子有心思聽你說的時候,再來和他談:「媽媽知道你特別生氣,媽媽做的不對,不該強迫你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媽媽向你道歉。但是你說的話,也讓媽媽很傷心。」

與孩子平等的交流,讓他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結果,同時家長也需要承認錯誤,讓孩子看到正確的溝通態度。

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言語,而是言語背後的情緒。

2,把孩子當孩子,允許孩子生氣

國外一個視頻得到眾網友的怒贊,看到女兒發怒,爸爸告訴她:「接納自己的情緒,只是不要沉浸在這種情緒里」。暖心有愛地安撫她幫她梳理情緒,引導女兒正確看待生氣這件事情。

下次面對類似的事情,我們要允許孩子對生氣,並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釋放出來,而不是用「以後不許」、「禁止」等這些話語強迫孩子壓抑下去。以防止正常的負面情緒演變成真正具傷害性的行為。

引導的時候給孩子傳達一個點:這些問題是可變的、是外在的,是不影響孩子自我價值感和尊嚴的。

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對問題,而不是和問題站在一起,面對孩子。

3,要能兜得住孩子的情緒

過年在老家,看到親戚家孩子,6歲的男孩。他想吃草莓,媽媽說現在不是草莓成熟的季節,都是打過農藥的,他就發脾氣不吃飯,把自己碗里的飯倒在餐桌上,媽媽懲罰他讓他站到門外去,他不但不害怕,反而撲上來對媽媽卷打腳踢,媽媽被氣的直掉眼淚。

親戚們呼啦一下圍上了,有安慰媽媽的,有繼續跟孩子講道理的,滿屋的人都是批評孩子把媽媽氣哭了。

你以為他會服軟嗎?不!

他把剛買的玩具槍摔到地上,狠狠地踩了幾腳,倔強的小臉上沒有掉一滴淚,怒視著滿屋子的大人們,如同一隻憤怒的小獅子。

當孩子發怒的時候攻擊父母,我們應該明白,他的情緒不是憑空出現的,都是有原因的,應該被接納的,被重視,而不是被壓制。

這時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穩穩的接住他這個情緒,不跟孩子的情緒較勁,不觸發他失控,不逼迫自己發怒,不拉著孩子一起深陷在情緒的泥潭裡。

這個時候不管他是想發泄也好,想威脅也好,當看到媽媽穩穩地在那裡,他就得到另外一個認知:憤怒是可以被表達的,媽媽對於這種哭鬧是不作為的。

當孩子明白生氣是允許的,但是打人和罵人是不允許的,壞情緒可以有更合理的表達辦法後,他就會構建他的情緒的邊界,只有邊界清晰,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情緒之下,他才會學習管理情緒。

讓他由「我很生氣」轉變為「我正在生氣」,也就是說讓自己去選擇情緒,而不是讓情緒蔓延成為一個籠統的自己。

經過這個過程,他慢慢就習得了管控情緒的能力。

都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懂得早,懂得多,打不得說不得罵不得,還一堆理論等著你,決絕溝通,嫌棄父母思想老舊過時。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要引導讓他們逐漸學會,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不會在自我意識爆棚的青春叛逆期,給你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誰說養孩子容易呢?

面對孩子發怒、嫉妒、任性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做到「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構建孩子的安全感和價值感;相信每個生命都有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能力和秩序。」那麼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每一個情緒他都願意跟父母分享,因為父母和家是他的安全基地。

就像《奇葩說》的嘉賓高秋梓說:不管開心不開心,我都會告訴我爸媽,因為不管發生什麼,他們都會接住我。

我想,這種踏實和信任感,才是父女母子一場,最溫暖的滋養,最幸福的答案。

不刻意強調一個問題,疏比堵有用,引導比強迫有用,尊重孩子自我發展規律,慢慢來,靜待花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口袋育兒 的精彩文章:

不會時非要走,會走又要抱,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TAG:口袋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