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王路:輪迴是「一脈單傳」嗎?

王路:輪迴是「一脈單傳」嗎?

上篇文章中,有一段話,讓很多朋友感到難以理解,甚至不能認同:

「實際上, 『我』死的時候,不同的業要分道揚鑣了。那些善的,要生天的業,就在我死亡的一剎那,生天了;那些惡的,要下地獄的業,就往地獄去了。如果還有繼續生在人間的業,它們就繼續跑到人間去。生欲界天的,得到往欲界天的中有;生地獄的,得到往地獄的中有;生人間的,得到往人間的中有。就這樣, 『我』被大卸八塊,各奔東西了。其實是被卸了無數塊。」

今天早上,宗道法師也來問我,他說他也被好幾個人問,說「這塊你估計還得說明一下」。我本來沒有打算再說明。一是因為輪迴太複雜,緣起太深奧,再深入下去,我也理不清;二是因為,大家對「無我」,是深有畏懼的,嘴上說說可以,真的無我,是難以接受的,信仰佛教的人,把輪迴理解成「一脈單傳」——一個有情死了投胎生成一個,再死再生成一個——對這種理解根深蒂固地喜愛、相信;如果講「一個有情死了,可以同時投生為多個有情」,恐怕難以接受。甚至會影響到信心。不過,既然碰到因緣,我就再說一說。

談到輪迴,說一個有情命終,受生為一個有情,一般是為了講因果、業報;講因果、業報,談到這個層面就夠了。但講無我,談到這個層面還不夠,還要回答一個問題:輪迴只能「一脈單傳」嗎?有情死了受生,一次只能受生成一個嗎?

我讀經不多,還沒有發現明確肯定或者否定的一兩句經文。這也是之前不想細談的一個原因,因為很多人只相信原文,不能從法義上去尋討。我說我理解的是法義,你說你理解的是法義,就會爭論不休。因此,在談論我的理解之前,先說一句:如果你覺得我的理解不對,就以你的理解為對。

1、佛教講「無我」,說「一切有情眾生,過去世都做過自己的父母」。假如「輪迴」是「一脈單傳」的,從古到今,無始劫來,在任何時間,「我」都有且僅有「一個」的話,那真的是「有我」了。把它叫做「識」也好,「靈魂」也好,其實都是「我」,只是名字不同——「自」和「他」永遠是對立的,「我」的「識」從來沒有變成過別人的「識」,別人的「識」也從來不會變成「我」的識,雖然「我」和「別人」可以相互影響,但根本上,「我」的「自性」沒有變化過。這就不是「諸法無我」,不是「緣起」了。如果「一脈單傳」,自己每一世的父母都是「假父母」,真正的父母只有上一世的自己,自己永遠是從上一世的自己生的,只不過借了「父母」的殼。那還怎麼能說,一切有情眾生都是自己過去的父母呢?

2、佛陀回答過兩個問題:有情是不是一定會死?佛陀說,是的。有情死了是不是一定再生?佛陀說,有煩惱,就再生;沒有煩惱,就不再生了。如果輪迴只能「一脈單傳」,那麼,任意一個時刻,如果三界里有N個有情,往後,這N個有情只會減少,不會增多——任何有情死了再生,只能生一個;如果死了不生,就連一個也沒有了。假以時日,三界就一個有情也沒有了。這是不可能的。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是不能窮盡的。

3、看個具體的例子:提婆達多。佛教認為,如果造了不動業,也就是此生得了禪定,下一輩子是要生色無色界的。無論凡夫還是聖者,都是這樣。凡夫是用世間法離了自地的染,緊跟著的下一世不會生到自地來。(這一點需要了解阿毗達磨。)提婆達多是有禪定的,是欲界的凡夫,那他下一輩子,是要生色無色界的。同時,提婆達多又造了五無間業。造了五無間業,下一輩子是要下地獄的。地獄只在欲界。那提婆達多下一世是生色無色界,還是生地獄呢?——可見,是可以同時生向不同趣的。當然,如果要堅持「一脈單傳」,也可以解說成提婆達多造五無間業時,就失掉了禪定,把禪定的「不動業」也看成「不定業」。這樣解說,是有點勉強的。

4、說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論》《順正理論》,以及《俱舍論》等,都認為「一業引一生」。「一業引一生」的見解,是非常合理的。佛陀開示緣起,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是從行來的,行,就是業。有情在一世里,容造多種善惡業,其中不定的善業,可以作為滿業帶到惡趣受報,或者先帶到惡趣,再於未來某世受報乃至不受報。但其中定業,順生受的引業,也可以善惡兼有。比如,一個孝養父母的兒子,以噁心殺過人。「重業先牽」,是對順後受、不定受、滿業來講的,如果兩個引業都是順生受,就會得到兩個眾同分。孝養父母的業,得到善趣的眾同分;噁心殺人的業,得到惡趣的眾同分。

另外,《集論》《雜集論》上說,一業牽多身、多業牽一身、一業牽一身、多業牽多身,這是從長養異熟種子的角度上說的。不是說業種子受報生異熟果。業種子感異熟果,只能一次。

打個比方,如果一粒麥子種在地里,只能結出一粒麥子,那就沒必要種了。算上不結實的種子,只會越種越少。一粒麥子,是從哪一剎那開始,變成許多麥子的?種子死掉的剎那。

佛教說,積聚皆銷散,會合要當離。有情在中有、生有、本有階段,都顯現「一」的相。在死有階段,必然是分散相。否則,有情就成常一不變、有實體的法了。因此前文說,有情死時,識分散了,大卸八塊。不過,並不能理解成機械的分離。

諸法是緣起的,一件事不是一件事,而是很多因緣的聚合。同樣,說「一業」,也不是真有「一業」能離開其他業獨立存在。「一業」也是因緣的聚合。必須從緣起上理解。就像一個人大卸八塊後,卸下的每一塊,雖不能稱為從前的人,但都包含從前的基因。識在死的剎那分散了,但分散之後,也各自包含之前的「基因」或者說「記憶」。善業中,包含著無盡的因緣,這些因緣也有雜染的;惡業中,也包含著善的因緣,重重無盡。被善業牽引生往善趣的識,其中也攜帶惡的滿業,以及不定受、順後受的惡業,遇到因緣成熟,仍可以將有情牽入惡趣。

分散流入不同趣的業,既不同,又相近,就像從一隻桶里舀出的兩碗水,是非一非異的。不過,縱然一開始接近,後來經過不同有漏業的熏染,就慢慢變得很不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路 的精彩文章:

TAG: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