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樓蘭古城不過是個西域小國,為何古人要「群起而攻之」?

樓蘭古城不過是個西域小國,為何古人要「群起而攻之」?

要是談一下歷史上能夠讓詩人們「群起而攻之」的地點,怕是非「樓蘭」莫屬了。我們可以經常在古詩中看到「破樓蘭」、「滅樓蘭」、「斬樓蘭等詞語,而且都是具有明顯攻擊意味的詞。在歷史上,樓蘭也不過是古代的一個西域小國罷了,那麼為什麼大家對樓蘭有如此深的恨意呢?

「樓蘭」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當中,此地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樓蘭在歷史上存在了好幾百年的時間,直到公元前77年,其更名為鄯善國,向漢朝俯首稱臣。的確,樓蘭國曾吞併了不少周邊小國,成了西域七強之一,然而最後還是毀在了北魏手裡。從樓蘭到鄯善,這個國家最終走向了滅亡,在歷史上消失了。

我們單看這一段歷史,其實也沒有什麼毛病,但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提起秦漢的對手——匈奴。漢初,大漢的羽翼尚未豐滿,面對匈奴的攻擊,國家只能通過和親的方式來求和,正是如此,才有了王昭君遠嫁的佳話。但是我們從王昭君的個人角度來看,她為了拯救國家卻犧牲了自己,命運實在悲慘。然而漢朝和匈奴之間的仇恨從未停止,犧牲的不只有王昭君,還有蘇武和司馬遷等人。

至於樓蘭古國,其實就是被漢朝和匈奴夾擊的一個小國。其處境的確尷尬,兩邊都是自己打不過的勁敵,無論哪一方用兵,樓蘭似乎都不可能倖免。另外,受絲綢之路的影響,樓蘭獲得了不少好處,經濟發展的特別迅速,成了當時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然而發展經濟的一個必要前提就是國家得穩定,不打仗的時候怎樣都好,但是一旦匈奴和漢朝打起來,樓蘭最倒霉,這個小國面臨著隨時會被其中一方吞併的危險。哪一邊都打不過,為了自保,樓蘭選擇當一棵牆頭草,做了匈奴的小弟,另一邊還依附漢朝,甚至幫忙打劫來往的商隊。對於絲綢之路來說,樓蘭是個極大的隱患,漢朝直接派兵抓了樓蘭王。

然而樓蘭所處地太過偏遠,治理起來的確不容易,所以漢朝還是將樓蘭王給放回去了。另一邊的匈奴也十分不樂意,一直給樓蘭施壓,無奈之下,樓蘭王只得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送到漢朝和匈奴做人質。在他死後,匈奴把自己這邊的樓蘭王子扶持到王位上,這也就意味著樓蘭成了匈奴的幫凶,漢朝見狀自然不樂意,於是就派人殺了樓蘭王。至此,樓蘭就成了漢朝的附屬國。

沒過多久,因為自然環境問題,樓蘭只能遷都,也就有了後來的鄯善國,最終被北魏滅掉了。後人對樓蘭的牆頭草行為非常不齒,所以在表明自己想為國家效忠的決心之時,通常會用樓蘭做典故。於是就有了我們後來看到的關於攻擊樓蘭的詩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周簡史 的精彩文章:

蘇軾PK辛棄疾,2首《西江月》,背景相似,誰的境界更高?

TAG:商周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