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盡職盡責的老將軍杜松,為什麼最後卻落了「貪功冒進」的罵名?

盡職盡責的老將軍杜松,為什麼最後卻落了「貪功冒進」的罵名?

文 | 原廓

薩爾滸一帶現今是撫順市大夥房水庫,雖然許多地點已沒入水中,但根據現今周邊地形和記載判斷,赫圖阿拉周邊群山環繞,山谷之間河流蜿蜒,不利大軍行軍與展開。比如《讀史方輿紀要》記載 「五嶺特為險峻」;兵部官員董承詔奏報「越三關、逾五嶺,聞其險隘之處,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馳」;扎喀關「兩山對峙,溝深峭陡,地勢極為險要」。曾有軍事愛好者對薩爾滸古戰場進行實地考察,走過寬甸到桓仁的路線——也就是劉綎預定的一部分行軍路線。結果他們發現,一路上都是高山深谷,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由於東北岩石質地,導致沿路碎石滿地,個人行走都困難重重,何況條件遠不如現代人的古人大軍呢?

根據相關記載,杜松於二月二十八日從瀋陽出發,二十九日午時抵達撫順關紮營。瀋陽到撫順關的距離為100里(一明裡大約相當於576米),杜松走了一天半,每日行軍略高於60里。而從撫順城到薩爾滸的距離,按《讀史方輿紀要》里程為88里,《欽定盛京通志》大約60里,《興京鄉土志》為90里,《奉天邊務輯要》里程為51里。大約於三月一日中午左右,明軍抵達薩爾滸,並為後金的第一道要塞界藩城所阻。

雪上加霜的是,擋在杜松面前的還有多條河流。比如在渡過渾河時,參將龔念遂所率的車營,因為攜帶了大量火器與重裝備而未能渡河 ,「水勢深急,過渡兵馬衝去太多,車兵入水空手尤難,車輛火藥盡不能渡。……職等恐斷歸路,即時安營,天已近晚,謹飭夜防,以待天曉。」(《籌遼碩畫》)於是車營停留在斡琿鄂謨。而輕裝渡過渾河的杜松部,又被由東南流向西北匯入渾河的蘇子河所阻擋。此時為了趕上計劃中的行軍時間,杜松只能決定再次輕裝上陣,率1萬軍隊先渡河圍攻界藩城。也是由於兩次輕裝上陣,杜松親率的那1萬明軍缺乏攻城裝備,因此在努爾哈赤的後金軍主力趕來時,仍沒有拿下界藩城。

也就是說,杜松部以兩天半的時間從瀋陽抵達薩爾滸,在崎嶇山路上行軍150—190多明代里(86公里—109公里左右),日均60到76里。而界藩城距離二道關尚有60里甚至更遠。按照明軍的行軍速度,就算界藩城被明軍一鼓而下,杜松部按照計劃趕到二道關時,也得在三月初三的中午以後了。

因此,杜松根本沒有輕敵冒進。他所做的是按照之前明軍的計劃,努力克服崎嶇山路與多條河流的阻礙,試圖在規定的時間點裡到達規定的地點。但為什麼這個盡職盡責的老將軍,最後卻落了一個「貪功冒進」的罵名呢?

這個就要從杜松本人說起了。

《明史》里評價,西路軍主將杜松,「有膽智,勇健絕倫」。他早年駐守寧夏、延綏等地,多次率軍出塞對蒙古人進行搗巢作戰,以勇猛著稱。以至於蒙古人不喊他的名字,而是送了他一個「杜太師」的外號。《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松,榆林人,守陝西與胡騎大小百餘戰,無不克捷,敵畏之,呼為杜太師而不名。」

有一次,杜松與河套蒙古卜失兔部發生遭遇戰,兩千多部下損失過半,自己也身中數箭。多虧援軍趕到。接著,杜松草草包紮了傷口,再次殺入敵陣,陣斬敵將數員,一時威名遠揚。後來,杜松接替李成梁鎮守遼東。蒙古人大舉入侵時,杜松率騎兵奔襲蒙古首領火落赤的大營,大獲全勝,斬首數百。

但是,《明史》也評價他,「勇而無謀,剛愎使氣」。比如他鎮守遼東期間,在一次搗巢作戰中與同僚發生矛盾,結果貽誤戰機而受到朝議的指責。杜松一怒之下,貿然率軍獨自出塞搗巢,但只斬得五個首級,結果更受到他人的嘲笑。杜松於是氣得幾乎自殺,還一把火燒掉了自己的盔甲武器,然後日日大睡,撂了挑子。

如果打個比方的話,杜松有點類似現代公司里那種業務能力強,性格直率,勤勞肯干,但又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的部門經理。當遇到逆境、不公正待遇的時候,這種人又會採取不理性或幼稚的方式來應對,其結果就是在同事和上級那裡被打上性格不好、愛發脾氣的標籤。而當公司項目出現問題的時候,這種人往往是被第一個推出來背黑鍋的,不管他在此次事件中有沒有錯誤。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鏟屎官們不必耿耿於懷了,十二生肖里還真可能有貓
薩爾滸戰敗對大明意味著什麼?明軍素質下降驚人,新兵毫無戰鬥力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