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小店不上海」:上海十招保護「特色小店」,留住城市記憶

「無小店不上海」:上海十招保護「特色小店」,留住城市記憶

首發:5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陸文軍、楊有宗、何曦悅

精緻優雅,抑或煙火氣繚繞的街邊小店小鋪,也是這座國際大都市不變的「鄉愁」

特色小店展現著上海的城市記憶和人文情懷。在上海商業的大規劃中,特色小店的謀篇布局正在展開

復古的小鋪融合了時尚的設計,既能買到生活必需品又可拍照打卡,愚園公共市集深受市民與遊客歡迎。記者何曦悅 攝

城市建設改變街道模樣、商鋪房租連年漲、大型購物中心擠占生存空間、外賣平台搶走生意……在一輪輪衝擊下,近幾年,承載著無數上海人記憶的「特色小店」經歷了「生存危機」。作為打響上海購物品牌的重要抓手,上海提出了支持特色小店發展的10條舉措。

精緻優雅,抑或煙火氣繚繞的街邊小店小鋪,也是這座國際大都市不變的「鄉愁」。「搶救」街邊小店,這在擦亮上海購物品牌的同時,也讓上海成為一個更有人情、更有溫度、更有底蘊的城市。

已經開業20年的宋記香辣蟹曾是許多上海人的記憶,最近又老店重開,為了符合年輕人的口味,進行了全新裝修,將小店堅持做下去。記者陸文軍 攝

氣質「網紅」小店

裝扮上海的優雅

法國梧桐、花園洋房,陽光透過樹葉散落在街道,午後漫步在淮海路可以盡情感受這裡的寧靜和柔美,城市的喧囂和吵鬧被這裡的優雅和閑適融化。

整排的霓虹燈裝飾、時髦而又幹練的設計……走進位於武康大樓一層的老麥咖啡館,會被這裡濃濃的工業復古風所吸引。

呷一口咖啡,輕輕放下咖啡杯,今年74歲的趙慧蘭告訴記者,自從這家小店去年開業後,她幾乎每個月都會在這裡和老友相聚一次。「這兒已經是朋友們的固定聚會場所。」

老麥咖啡被網友稱為上海「網紅」咖啡店的「鼻祖」。2016年年底,老麥咖啡桃江路老店的閉店引來一片惋惜。兩年後,這家承載著上海人記憶的小店在武康大樓重新開業。

從美食到生活,從古典到時尚,無小店不上海。

各類特色美食餐廳是上海海派特色小店的「排頭兵」。這類小店以少油煙的輕餐飲為主,盛產「網紅」店——從肇周路耳光餛飩、思南路阿娘麵館等老牌「網紅」,到東湖路皮爺咖啡等新興「網紅」,都吸引大批食客前來打卡就餐。

零售類小店則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時尚潮流。長寧區「Uptown」「小路」等黑膠唱片店、「遠見書屋」「正洋圖書」等蘊含情懷的書店,受到文藝愛好者追捧;徐匯區衡山和集匯聚書刊、家居用品、設計師作品,定期舉辦沙龍論壇,儼然成為街區「會客廳」。

上海靜安區街邊一家西裝皮鞋手工定製店內景。記者陸文軍 攝

在這座有氣質的城市,手工定製西裝、旗袍、婚紗的特色小店,裝扮了上海的優雅和精緻。在國際化程度很高的上海古北,藏著不少這樣的小店,「TI AMO」婚紗定製店的店主告訴記者:「手工定製婚紗都是最新潮流,租賃價格很實惠,非常符合上海新娘既精緻又精明的特點,顧客絡繹不絕,還有不少老外。」

小店不小,它們已融入上海市民生活。上海市商務委商貿處處長孔福安介紹,目前上海約有47.5萬個商業網點,90%為小網點。分布在上海市67條特色商業街區和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上的小店約有9400多家。在各類上海特色小店中,餐飲類約佔37%,零售類約佔31%,居民服務類約佔12%。

上海靜安區街邊一家家居用品小店內景。記者陸文軍 攝

不能只有「巨無霸」

也要給小店留空間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的作者簡·雅各布斯曾這樣描繪她心目中的城市:「早上,雜貨店的店主打開窗戶……中午,裁縫打開窗給花草澆水,愛爾蘭人在白馬威士忌酒館裡晃蕩……城市裡到處是短的、七拐八扭的街道,人們能享受到拐彎的空間感樂趣。」特色小店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今年上海市兩會前夕,一篇題為《搶救上海小店》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廣泛流傳,這篇文章提到威海路一家小店因房租上漲而關門歇業,引發社會各界對小店處境的憂慮和思考。成本高、競爭激烈、不合規範成為威脅小店生存的「三座大山」。

房租成本高企。採訪中,部分店主表示,房租是造成生存壓力的主要來源。一家咖啡店負責人趙女士說,他們所租用的80平方米的沿街商鋪,費用比國內二線城市貴一到兩倍,再加上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帶來巨大的經營壓力。

市場競爭激烈。許多特色小店長期處在盈虧平衡點,稍有經營波動,就容易導致虧損。由於規模效應等原因,在和大型購物中心、連鎖商店競爭時,小店有被碾壓的態勢。電商平台和外賣行業的快速發展,客觀上也分流了街邊特色小店的消費人群,導致一些競爭力不強的特色小店客流減少,經營陷入困境。

上海市民宮麗萍是一個逛街達人,她告訴記者,原本每天中午都是她逛街消費的高峰期,隨著即時配送不斷完善,中午去餐飲小店、服裝小店的次數在減少。「咖啡配送越來越快,體驗更好,越來越不想出門。」

缺乏制度性安排。一些特色小店存在證照不全、安全隱患等問題,相關部門和街道在加大市容整治和執法力度時,一定程度上存在簡單取締關門了事的情況,致使一批特色小店被迫撤離或關閉。

今年3月,上海市靜安區常德路街面招牌設計在網路上引起議論。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周儉認為:「店招店牌應該注重生活性、文化性和藝術性,能否通過店招店牌塑造街道的識別性是我們未來需要思考的。」

對上海來說,大商場、大馬路是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必需品」,但特色小店則是城市的味道所在。上海市人大代表童麗萍認為,上海在發展的同時,還應該兼顧老百姓對人文生活的需求,將上海打造成一個有溫度的、有底蘊的城市。「上海不能只有巨無霸,還要給這些小店留下生存空間。」

這是上海市思南路的阿娘麵館。阿娘麵館的前身是盧灣區泰和飲食店,1993年由一位寧波老婆婆開設,因寧波話中婆婆也被稱作為「阿娘」,「阿娘面」便以此得名。原先的店面靠近思南路淮海路,阿娘去世後,輾轉換了思南路36號,現在的店由阿娘的小輩經營。 記者楊有宗 攝

保護好特色小店

政府要做「加減法」

有著百年歷史的上海老街愚園路,曾是眾多名人大家彙集之地,如今,這條歷經時光洗禮的街道,在老店鋪中發掘出新生機。

每到飯點,位於愚園路公共市集的「山東水餃」飯館總是一桌難求,這家經營傳統食品的餐飲店如今升級為一家「網紅」小店。「餃子用料足,老闆人實在,吃出了家裡的感覺。」在上海工作的山東人張海林說。

老闆於騰介紹,去年12月,夫婦二人從原先愚園路1112弄9平方米的小店,搬進了愚園路公共市集,地方寬敞了,施展起來也更得心應手。

隨著愚園公共市集今年上半年開業,一批像「山東水餃」一樣的小店煥發了生機,在保持街區整潔有序的同時,也為上海這座城市留存了獨有的煙火氣息與精緻生活。

「趙師傅做衣服非常尊重顧客的要求,還總能根據當下潮流更新款式。」家住愚園路的吳阿姨說,十七年前,小趙裁縫鋪就在這裡開店了,他們全家人從那時起就是店鋪的常客。

小趙裁縫鋪店主趙雲彪師傅的手藝不僅深受本地居民信賴,還常常吸引外國友人、知名演員前來定製服裝。熱愛二次元的年輕人,也會慕名而來找趙師傅定製cosplay的服裝。「我以前沒有做過這種衣服,就拿著他們提供的照片細細琢磨,研究布料怎麼裁剪才能做出這種效果。」趙師傅對於細節的追求,積累了一代又一代的老客。

有十餘年歷史的小趙裁縫鋪搬入了新開設的愚園公共市集,生意更加紅火。記者何曦悅 攝

不過在搬來愚園路公共市集前,趙師傅一家就住在店鋪里,吃住和工作不分家,白天用來裁剪熨燙的工作台,晚上鋪上褥子就成了趙師傅睡覺的床鋪。

公共市集開張後,對入駐的老手藝人不收房租,趙師傅有了一個明亮的店面,也不用再過工作台上睡覺、客人影響休息的局促生活了。白天在公共市集的店面清爽工作,晚上也能回家清凈放鬆,趙師傅說自己的心情都變好了。

保護海派特色小店,上海在行動。《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國際消費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提出,支持保護海派文化特色小店,著力打造展現工匠精神、凸顯前店後廠、融合本土生活場景的特色主題街道,支持舉辦「世界逛馬路日」等主題活動。

對於部分小店反映的房租成本高的問題,上海支持特色小店發展的10條舉措提到,用好國有網點資源,降低特色小店經營成本。積極引導國有企業集團、產業園區、街鎮政府等持有的商業網點資源通過租金減免等方式扶持特色小店發展;發揮財政政策作用,適度扶持特色小店發展。鼓勵各區結合各自實際,對特色小店和海派特色主題街區發展給予財政政策扶持。

「應辨證看待特色小店經營成本高的問題。」上海市長寧區商務委主任楊東升認為,對於明顯公益屬性的特色小店,應當給予政策扶持,但對於一些市場化的特色小店來說,應當接受市場優勝劣汰的考驗。

「應該做好政策和政策的銜接,政府如何服務特色小店,讓他們生存得更好,這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上海普陀區長壽街道黨工委書記趙平表示。

上海市城管局局長徐志虎表示,保護特色小店發展,應兼顧規劃的剛性和管理的彈性。上海支持特色小店發展的10條舉措提到,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為大規劃打好「小補丁」。

支持特色小店發展的10條舉措還包括:針對特色小店比較集中的重點海派特色主題街區,編製發展規劃,發布業態導則,為特色小店合規發展奠定基礎;允許各區重點海派特色主題街區內的咖啡館、酒吧、輕食餐廳等沿街店鋪開展「外擺位」「跨門經營」試點,制定發布管理指引,實施精細化管理。

「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上海市黃浦區商務委主任金韶靖表示,黃浦區經濟密度高,應根據每個商業街區的特點,「科學合理地制定哪些區域、哪些時間段可以外擺經營。」

保護特色小店,政府在做「加法」的同時,也應做好「減法」。「要剋制政府的行政衝動,不著急,慢慢來,希望留住這條小馬路的煙火味、人情味和文化味。」地處風貌保護核心區的瑞金二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徐樹傑說。

海納百川,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無小店不上海,特色小店展現著上海的城市記憶和人文情懷。在上海商業的大規劃中,特色小店的謀篇布局正在展開。(參與采寫:有之炘、周蕊)

往期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無錫通報「幼兒園填報涉黑涉惡情況」:3人被處理
現在的古風歌曲真讓人「肝腸寸未斷」「韶華夜未央」……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