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年宿怨:中西醫之爭

百年宿怨:中西醫之爭

作者 | 老和山下的小學僧

來源 | 老和山下的小學僧 已獲授權

各位收拾一下心境,此篇立意甚高,本小僧欲一舉終結「中西醫之爭」這個掀翻無數友誼小船的話題。

先申明,我們只在科學範圍內討論醫學,別把中醫當玄幻,也別把西醫當科幻。

01

生命是什麼

這個問題不是咱能回答的,找個巨人的肩膀靠一下,今天這位巨人也算老熟人:薛定諤,養貓的那位。不認識的小盆友罰抄量子力學一百遍。

古人對生命的理解充滿想像,後來西方科學興起,科學大廈蓋的有模有樣,於是,一幫人就嘗試用科學去解釋生命。

起初有兩大派,活力論和機械論。

活力論的本質是生命特殊論,認為生物體內有一種特殊的「活力」物質,支配著生物的活動。機械論就簡單了,認為人就是一台複雜機器,和汽車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人」這台機器太複雜,以至於一時半會搞不明白。

活力論和機械論之爭不是哲學思辨問題,而是科學之爭。思辨靠嘴皮子,科學靠數據,雙方為了滅掉對方,做了大量實驗。這段科學史內容頗多,有興趣的小盆友自己去找資料吧,舉個小例子。

米勒燒瓶實驗,在燒瓶內模擬原始地球環境,結果顯示可以從無機物合成出有機物,尤其是氨基酸,後來甚至合成出了「脫氧核糖」(提個醒,DNA的中文名叫脫氧核糖核酸)。高中生物不錯的盆友應該還記得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尿嘧啶這些詞吧?沒錯,它們也陸續在米勒實驗中找到了,這些都是DNA或RNA的基本結構。

米勒實驗證明把一堆化工原料放一起,有可能,有可能產生生命。這是研究生命起源的重大突破,活力論遭到致命一擊。

薛定諤看著熱熱鬧鬧的場面,忍不住參了一腳,寫了本書叫《生命是什麼》,然後就成了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經典之一,可以說是生物學的壓艙石。這個故事說明,物理學家轉行做什麼都是妥妥的。

薛定諤在量子力學奠基人中是有座次的,但當時的生物學家根本不清楚物理學已經取得的驚人成就,仍然用老舊的物理化學知識去理解生命,結果只能是一臉懵逼。

薛定諤在書中提出了一系列大膽假設,比如基因突變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躍遷引起的,諸如此類。且不說薛定諤對不對,《生命是什麼》的最大意義是提醒了生物學家,物理學有足夠的空間去解釋生命,只是這些蘊藏的規律尚未被發現而已。薛定諤強調了用物理化學的方法研究生命的重要性,這個思想影響了一代生物學家。

簡單來說《生命是什麼》的核心思想:在生命體內運行的所有規律,必須符合基本的物理定律,哪怕這個物理定律暫時還沒有被發現。

本小僧姑且認為咱們達成了共識:生命運行是遵循基本規律的,且這些規律是可以被認識並加以利用的。

如果不認同這一條,請閣下抓緊時間修仙成道,勿要往下看了。

02

西醫的思路

接下來的思路就很明確了,醫學就是挖掘生命運行過程中蘊藏的物理化學規律。

約定一下,這裡說的西醫特指現代醫學,這裡說的中醫特指古代中醫。無論你是中醫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請耐著性子看完,下面的劇情百轉千回。

西方人挖掘規律的方式,帶有濃重的西方文化特徵。籠統地說,西醫就是把人體參數化、標準化,從微觀入手,把人細分成N個參數,並給每個參數設定範圍。這是一項偉大而壯觀的工作,但幾乎也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

從技術上說,標準化使得醫學理論可以精確重複、廣泛傳播,從而可以在他人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從產業上說,西醫的醫生可以在學校里批量生產,再不濟,把不同參數對應的不同病症,以及相應的處方背下來,至少就不能算庸醫了。

本僧粗略數了數,一次全面體檢大概能得到300個參數,只要不是特殊情況,這300個數字就可以準確地表明人體健康狀況。如果再算上不常規的化驗檢查,湊出幾千個參數也是輕輕鬆鬆,這些數字是幾百年逐步積累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仍然會不斷增加。

所以現代醫學註定要走一條先弱後強的道路,雖然起步慢了點,但可以抱著現代科技這條大腿,最近幾十年突飛猛進。

03

中醫的思路

中國古人挖掘規律的方式,帶著濃重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徵。中醫本質上是一項長達數千年的人體實驗,古人把所有能用來表徵人體的手段都用到了極致,脈搏跳動、舌頭顏色、說話聲音、排泄物氣味,甚至包括房子朝向,從觀察到的現象中找到有價值的統計學特徵,直接從宏觀入手,意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套路靠譜嗎?統計學當然是靠譜的學科,也是極需智慧的學科。正因為中醫行之有效,在現代醫學強勢崛起的大背景下,依然牢牢佔有一席之地。至於中醫能留住這一席地的緣由,待稍後再敘。

但中醫們並不喜歡用科學術語和數學去記錄實驗結論,而是用陰陽五行、經絡氣血、天人合一等近乎玄學的語言,加上朦朦朧朧的文字表達,讓人看了頭皮發麻!

所以學中醫的關鍵是悟性,這使得中醫更像是一門藝術或手藝,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承,行業標準無法建立,人才培養難度大,無法像西醫那樣大量提供水平穩定的醫生。本人因家庭原因,對醫學多有涉獵,從西醫,到中醫,上至癌症,下至感冒,特意尋人學過把脈,憑鄙人這般遠超80的智商,也是草草敗下陣來。

從行業規範上說,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不過咱們不說行業,只談技術。

統計學或經驗學通常有這麼個特徵:起步迅速,後勁乏力。

宏觀上看,奠定中醫框架的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幾乎都是在大約2000年前出現的,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藥學著作,不涉及醫學理論。

也就是說,中醫理論在兩千年前就達到了頂峰,之後便乏善可陳。在科學思想尚未出現的古代,中醫靠著如此簡陋的表徵方法,一口氣將醫學推了2000年依然不衰,不服也得服!

得強調,這是中國古人的方式,現代國人研究生物醫學的主流方式也是順著西方科學的路子走,而且在學術層面可圈可點。

04

計算機看病

大致把中西醫兩方陣營的輪廓描了描,再舉個例子了解一下內在邏輯。

前幾年光明網的《名家訪談》有一個專題採訪,大意是:計算機看病比下棋更在行。不巧,被訪者恰是本僧好友,平日多有交流。

簡單把醫生分個類:第一類醫生既看病又搞研究,不在我們討論範圍之列;第二類,只負責在門診看病開藥方,不動手術,不做研究,姑且稱為門診醫生。計算機看病,指的是門診醫生的工作。

門診看病的流程是:病人描述病情,門診醫生開具化驗單,病人化驗,門診醫生根據化驗結果開藥方,病人付錢取葯回家。

在第六屆亞洲糖尿病研究協會年會上,有專家說,我國醫生平均給每位患者的看病時間是382秒。很多人聽了可能會跳腳,但實際上,因為西醫的標準化很到位,使得看病流程異常簡單,每個環節都不用動腦筋,按照公式運行就行。比如,

癥狀描述:咳嗽,有痰,輕微發熱,胸骨後疼痛,吸入冷空氣可使咳嗽加劇或誘發咳嗽。

診斷方法:血液生化檢查,胸部X線檢查。

診斷結果:胸部X片表現為肺紋理增粗增重,兩肺有水泡破裂聲(這部分可由醫技完成,並不需要門診醫生);血液生化檢查,若淋巴細胞輕度增加,則判斷為病毒性支氣管炎,若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均升高,則判斷為細菌性支氣管炎。

治療方案:細菌性支氣管炎可用頭孢類或左氧氟沙星抗生素,也可配合氨茶鹼緩解支氣管痙攣癥狀。

雖然不是很嚴謹,但能看得出門診看病的大體過程。試問,382秒夠不夠?哪個門診環節不能用計算機取代?甚至可以說,計算機比普通門診醫生更靠譜,偶爾還是能遇到幾個拿「抗生素」治療「病毒性」支氣管炎的醫生。科普一下,抗生素只對細菌有效,對病毒無效。

不舉個例子,總覺得太空泛。

幾年前,IBM的Watson系統和美國北卡羅林那大學開展了一項測試,Watson系統在分析了1000例癌症病例後,給出的治療方案超過99%和人類腫瘤專家一模一樣。不僅如此,Watson還針對30%的病例,給出了人類專家沒想到的備選治療方案。

IBM花費了數百億美元的研發經費,成功讓Watson在全球230家醫院中「行醫」,包括中國的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防治中心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但是Watson總是挑戰複雜的癌症治療方案,最終因為經常給出不安全的治療建議被開除了,如果Watson把野心調低一些,解決支氣管炎之類的疾病應該是沒多大問題的。

西醫都被計算機干到這種程度了,中醫自然沒有倖免的道理。

以本僧熟悉的把脈為例。簡單來說,把脈就是在手腕「寸關尺」3個位置,分別施加不同的力,再根據脈搏的頻率、強度、脈寬來判斷病情。把這些信息轉化成數字,對儀器來說是輕鬆不過的事情。

左右手「寸關尺」共6個位置,每個位置有「浮中沉」3種脈象,再把脈搏頻率、強度、脈寬分出高中低三類,排列組合一共有486種可能。

只要把這486種可能和對應的病情羅列出來,並定義出,脈搏每分鐘多少次才叫快,施加幾牛的力道才叫沉,諸如此類。那麼剩下的工作,對計算機來說都不叫個事,計算機可以把脈搏檢測准到讓人咋舌,這種精度絕對遠超普通的中醫生(神醫別來湊熱鬧)。

本僧曾在五道口遇到過研究計算機把脈的小學僧,但因為中醫的標準化底子實在太薄,而且「望聞問切」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診斷病情,所以這項工作只能算聊勝於無。欣賞一下無所不能的微商吧:

說到這,我們差不多把醫學的邏輯搞清楚了。下一個議題,醫學究竟能做什麼?

注意,中西醫的交鋒要開始了!再度提醒,劇情百轉千回,千萬坐穩了!

05

尷尬的中醫

不少人有這麼個迷思,認為古人的東西一定是好的。對此,藉助算半個古人的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不破了這個迷思,咱沒法往下說。先舉個例子。

古人信奉君權天授,經常用天上星象的變化來評判君王執政的好壞,引一句老舍《茶館》台詞:「我夜觀天象,紫微星發亮,不久必有真龍天子出現。」這可不是玩笑,古人是真信的!根據星象評判政府施政水平的方法,也是經過了一系列統計和總結,和中醫一樣包含了古人智慧。

別急著說愚昧,其實古人的天文水準是很高的,2100多年前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用以指導農事,沿用至今,由此可見一斑。請問,古人的天文觀是對是錯?

幸運的是,天文學的發展很快讓我們有能力對「星象和節氣」取精華去糟粕,如今早就沒了爭議。可惜的是,醫學遠沒有達到天文學的程度。

用中醫治好病的例子來證明中醫靠譜,或者用中醫弄死人的例子來證明中醫靠不住,都是愚蠢的。對中醫的解讀,必須得回歸科學,這部分需要智商80以上才能理解。

中西醫都講究對症下藥,疾病診斷的重要性不用多說。正宗的中醫不是靠神秘力量行走江湖的,而是實實在在有統計學依據的「望聞問切」,和西醫不同,中醫生在掌握這門手藝時,憑的多是悟性和經驗,麻煩就在這。

游泳冠軍不需要懂流體力學,但你不可能憑游泳經驗去造一架高速飛行器。比如,感冒發燒,把體溫作為一個觀察指標,這種經驗很容易總結;可要區分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就難了很多,但細心點也沒問題;再要區分H1N1感冒病毒和H2N2感冒病毒,那就不是把脈能搞定的了。

僅靠中醫「望聞問切」四種手段,華佗、孫思邈等神人已經玩到了極致,後人難以超越,至少難以遠遠超越。因為手藝都是有極限的,無論流體力學學得多好,游泳速度是有極限的,想要更快就得藉助科學,造出快艇。

即便華佗在世,也不可能靠望聞問切把腫瘤位置和大小精確到毫米。中醫理論停滯千年,如果不革新原有方法,依然只靠望聞問切,未來一千年,結果可知。

在疾病診斷方面(不包括治療),西醫藉助各種科學設備,早就遠遠甩開了中醫,正如游泳游不過快艇,跑步跑不過汽車,停滯千年的望聞問切,不可能超越日新月異的醫療設備。

愚昧的小盆友,千萬不要拿「傻逼西醫對比牛逼中醫」的例子來質問,不然我拿「牛逼西醫對比傻逼中醫」的例子來反駁,你就沒地哭了。在疾病診斷上,最頂尖的中醫,不可能超越,最頂尖的現代醫學。謝絕抬杠!

再說說治療。

無法精準的診斷,導致中醫無法保證治療效果的穩定性,時好,時差。而西醫則步步為營,一旦攻克某項疾病,效果便是穩定的、可預期的。

以肺結核為例,古代中醫(不包括現代中醫)治療肺結核肯定有成功的例子,但不會很多,不然也不會鬧出人血饅頭這樣的悲劇。在發現鏈黴素以前,得了肺結核自然應該考慮中醫,甚至應該優先考慮中醫,好歹人家有成功的案例。但若今天得了肺結核,完全拒絕西醫,那就是作死了,咱們浙江省2018年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成功治療率是91.8%,剩下的8.2%估計身上還有其他疾病。

毫不客氣的說,在西醫打下的地盤上,中醫幾無招架之力。同樣的,這個結論謝絕抬杠!

那麼問題來了,在西醫尚未到達的地盤呢?這種地盤多嗎?

06

更尷尬的西醫

前方高能預警,不知道大夥遭不遭得住。

美國斯坦福大學預防醫學研究中心主任Ioannidis,在2005年發了一篇論文《Why most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 are false》,直譯過來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已發表的研究成果是錯誤的,再翻譯成吃瓜群眾的語言:大多數醫學研究都是不靠譜的。

Ioannidis對1990年至2003年間發表的49篇最頂級醫學論文進行了研究,最終發現只有20篇是靠譜的。Ioannidis還不過癮,又在不算最頂級的論文里找了432個醫學研究成果,其中重複驗證有效的,只有1個,呵呵。

截止今天,這篇論文被引用高達3915次,什麼概念呢?從1900年至2005年,人類一共發表了3800萬篇論文,引用超過1萬次的,也不過寥寥60餘篇。

四千次的引用,足以證明醫學界默認了「大多數醫學研究都是不靠譜的」,只不過這個結論並沒有引起外界的重視。實際上,幾乎所有的醫學專家都認為,任何與醫學研究有關的媒體報道,都只能當娛樂新聞看,這不是信或不信的問題,而是因為醫學研究不被推翻的概率,實在是太低了。

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咖啡」列入2B類致癌物名單,與殺蟲劑DDT是同一類。沒想到吧,喝咖啡等於喝農藥啊!

後來美國膳食指南的一個科學家小組稱,「有力的證據」表明,適度喝咖啡能減少慢性病。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則稱,咖啡能預防癌症。

再後來,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研究證明,飲用65℃以上的咖啡,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結果發現,長期飲用65℃以上的任何液體都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

到最後,還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這個單位,召集了多名科學家再度研究,發現沒有確定性證據表明咖啡致癌,搞笑的是,這次研究表明,咖啡能預防某些癌症。

2016年6月,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正式把咖啡從2B類致癌物名單中移除。

到了今天,咖啡到底是致癌,還是防癌?被整懵的小盆友們,理會這些作甚,該吃就吃,該喝就喝!貓屎咖啡走起來~

現代醫學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

還記得上篇文末的例子嗎,精確計算10個氫原子之間的相互關係就可以讓人乾瞪眼。一個細胞的精巧程度遠遠超過任何一台人造設備,由幾十萬億個細胞組成的人體,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現代醫學從底層開始一個參數一個參數的解密,究竟已經走到了哪一步?到底需要多少個參數才能構建完整的人體模型?參數一旦出問題,該如何調整?人體模型與外界物質的相互作用關係又是如何?

150年前醫生不知道手術前要洗手,在今天看來很荒唐,可你是否想過,現在的醫療手段在150年後的人看來,又是什麼評價?現在的有些藥物會不會和「手術前不洗手」一樣荒唐?

非常遺憾,這一串問題的答案不容樂觀。

醫學圈有個亦真亦假的調侃:偶然治癒、常常緩解、總能安慰。

這話,和我們日常感觀明顯不符啊,難道天天人滿為患的醫院,都是幻覺嗎?

本小僧幫各位捋一捋,除了急症,哪一個慢性病是醫院能治癒的?尤其是內科慢性病,胃病?鼻膜炎?哮喘?心臟病?高血壓?風濕病?甚至蛀牙?牙疼就只能拔牙,如果這也算治癒,難道腳疼就得把腳鋸了嗎?

這下完了,那我們還活不活?

07

中醫治根,西醫治標?

--從感冒說起

普通感冒怎麼治?

儘管人體異常複雜,但感冒這事好歹算搞明白了,不曾想,卻給了中西醫當頭一棒。

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引起,這是感冒病毒的一大類,形形色色上百種,平時就藏在鼻咽喉部位,不要僥倖,人人有份。

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感冒病毒和人體系統的精彩攻防就登場了。

人體的第一道防護是鼻粘膜表面的粘性保護液,它可以粘住吸入的灰塵病菌等雜質。當感冒病毒穿透皮膚和粘膜,進入鼻細胞後,人體就會增加保護液的分泌量,防止更多的病毒侵入體內。

鼻粘膜保護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鹽,之所以說得這麼清楚,是因為待會我要把這保護液的名字告訴你了,沒錯,它就是:鼻涕。

平時這些粘了雜質的鼻涕都會被我們咽下去,但感冒時,因為鼻涕分泌量大增,一般人咽不下那麼多,有一部分就得排出體外,表現為流鼻涕。

如果流的不夠快,還會打噴嚏,打噴嚏的氣流速度差不多是18級颱風,能快速將鼻腔表面的感冒病毒吹出體外。

雖然鼻涕卯足了勁把病毒清出體外,但還是會有一些病毒進入人體細胞,並藉助細胞內豐富的營養開始大量繁衍後代。

人體細胞一旦被攻破,免疫系統就會被激活。首先登場的是天然殺傷細胞,這傢伙能分泌穿孔素摧毀入侵的病毒,同時也會殺死正常人體細胞。因為感冒病毒的戰場在鼻咽喉部位,所以這時喉嚨就會變得紅腫疼痛。

同時上場的還有吞噬細胞,這貨只要遇到陌生人就吞,除了病毒,還包括天然殺傷細胞肆虐後留下的爛攤子。吞噬細胞完工後就得把垃圾往外送,最方便的途徑就是鼻涕了,於是,鼻涕開始變顏色了……

垃圾堆的多了,鼻涕來不及運送,喉嚨就會有異物感,然後就會咳嗽,把這些多餘的垃圾咳出去。這個行為,相信你肯定很熟悉的,我就不配圖了。

天然殺傷細胞和吞噬細胞有點像派出所民警,平時對付小偷小摸不成問題,但面對感冒病毒大部隊入侵,作用就很有限了,於是病毒繼續繁衍。

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人體開始切換到戰爭模式。

神經系統先讓體溫升高,降低感冒病毒繁衍速度,這是兵家常用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數,身體表現為發燒。體溫升高不但會影響病毒繁衍,也會影響人體自身的各種化學反應速率,然後我們就各種難受。

與此同時,相當於偵察兵的抗原呈遞細胞把病毒特徵傳遞至免疫系統總部,找到能匹配入侵病毒的T細胞和B細胞。在隨後幾個小時內,免疫系統會產生成千上萬的T細胞,並調集大軍開赴前線。而B細胞則產生上百萬個抗體。

調動大軍非常消耗能量,人體會縮減其他器官的能量供給,尤其像肌肉這種能耗高的單位,所以身體表現為乏力疲倦,能量不足的胃表現為食欲不振。這是感冒需要休息的根本原因:降低全身能量消耗,優先保證T細胞和B細胞大軍的補給。

當然,所有過程對水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感冒還得多喝水。記得是熱水,別讓體溫降下來。

隨著T細胞和B細胞的加入,戰爭已經沒有任何懸念,T細胞負責解決在細胞內的病毒,B細胞產生的抗體可以給細胞外的病毒帶上手銬,讓派出所民警輕鬆帶走。

大戰結束,神經系統將體溫調回正常水平,人體通過出汗散熱快速恢復正常體溫,讓一切儘快進入正軌,所以退燒是戰鬥結束的標誌,而出汗是退燒的標誌。

吞噬細胞繼續打掃戰場,把病毒屍體清出體外,所以還會有一些咳嗽和流鼻涕。

整個過程大約7-10天,最後,抗體還會繼續巡邏數月,確保病毒不會捲土重來。幾個月後,大軍解散,一切恢復如初。

這裡要區分個概念,普通感冒是術語,對應的是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由鼻腔內的鼻病毒引起,流感由空氣中的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的戰鬥力比普通感冒強很多,但整個戰爭過程差不多,只不過免疫系統輸掉戰爭的概率大一些。輸掉的結果就是呼吸道並發感染,然後請抗生素來支援,對於免疫力不強的人來說,流感季節還是要注意的。

感冒的每一個癥狀都不是多餘的,是人體與感冒病毒大戰的產物。有意思的是,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在漫長的戰爭過程中,只有旁觀的份。

以前以為感冒是被治好的,中西醫都爭過這份功勞,現在知道,其實是免疫系統自己搞定的,你說這事尷尬不?

醫學界公認,感冒無葯可治!所謂的感冒藥,只是緩解感冒癥狀,對人體解決戰鬥毫無益處,不拖後腿就算阿彌陀佛了。比如,有些感冒藥的作用是收縮鼻腔血管,減少鼻涕;有些感冒藥作用於下丘腦,硬生生將體溫調回正常範圍。某國消費了全球一大半的感冒藥,簡直就是醫學界的一個笑話。

頻繁干擾免疫系統,結果是什麼呢?人體很難在正常時間內結束戰鬥,免疫系統和感冒病毒的戰鬥對人體自身的傷害其實也不小,所以長期感冒不愈,就可能導致呼吸道並發感染,嚴重的還會得肺炎,這就已經不是感冒了。只能說你的免疫系統太菜,連感冒病毒都搞不定。

僅從周圍朋友中觀察,很多人的免疫系統毫無戰鬥力,只要一感冒,妥妥的呼吸道並發感染,最後都是抗生素來收場,然後免疫力一輪一輪往下掉。

本僧偶爾也感冒,對付起來很簡單:提供足夠營養,沒食慾也得吃高營養的食物;多休息多喝水,盡量別干擾免疫系統的工作;最後腦子裡想像著T細胞殺入敵陣,威風四方的畫面。

不要笑,最後一個心理作用很重要。

醫學上,管這叫「安慰劑效應」,只要醫生言之鑿鑿誇藥效好,哪怕病人只是吃了一顆白糖,有一半的病就好了,這個實驗被反覆證明。當然,還有一半的病靠安慰劑是好不了的,大夥私下別冒險嘗試。

事關健康,關於感冒,鄭重提醒:我在高中時第一次嘗試感冒發燒不吃藥,折騰了十來天,過程賊痛苦;第二次折騰時間就短了點,往後若干次,每次都比前一次好些;如今對付感冒是小菜一碟,發燒時間不超過12小時,睡一晚基本就恢復了。鄭重提醒在這:我在整個感冒過程中,非常清楚自己有沒有呼吸道並發感染,是在非常安全的情況下嘗試的,如果閣下體質有很強的藥物依賴性,建議謹慎對待感冒,尤其是兒童。

提醒結束,後果自負。

看完感冒的故事,有啟發沒?沒啟發的話,再看個故事,這個故事要點邏輯。

在感冒機理還沒研究透徹之前,對感冒發燒的解釋是: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導致體溫這個參數超出正常範圍,從而對人體其他組織器官產生傷害,所以此時的治療邏輯是恢復中樞神經的功能來降低體溫。這沒問題吧?

但是當我們知道了感冒機理之後,這種治療方案就顯得很荒謬了。然後,把感冒換成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導致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這個參數超出正常範圍,從而對人體其他組織器官產生傷害,所以治療邏輯是注射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

類比感冒,胰島相當於體溫調節中樞,血糖濃度相當於體溫,注射胰島素相當於吃退燒藥。

假設一種可能:人體免疫系統檢測到了某種特殊情況,需要在一段時間內提高血糖濃度來應對,所以主動降低了胰島素的分泌,而這種特殊情況,並不在已知的人體參數內,於是,醫生只能把病因解釋為胰島素分泌缺陷,並不停注射胰島素。

這個假設就好比,醫生在尚未發現感冒病毒時,只看到人體中樞神經莫名其妙提高體溫,於是拚命用藥物作用於中樞神經以達到降溫的目的。

注意,本僧只是從邏輯上為糖尿病的病因提供一種假設,毫無憑據,不負責判斷對錯。從邏輯上說,如果沒有把疾病研究得像感冒那樣透徹,那麼調整參數式的治療方案是存在重大隱患的。

各位,是不是對西醫產生動搖了?中醫西醫放一邊,我們還是先感謝一下進化論吧!

有多少疾病研究得像感冒那樣透徹呢?其實西醫這幾百年,打下的地盤並不多。

自限性疾病,就是那種自己會好的病,諸如感冒、水痘、口腔潰瘍、某些甲狀腺炎、某些腸炎,等等,你只需要給免疫系統提供營養和水分,戰爭是穩贏的,西醫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緩解癥狀而已。

急性病,才是西醫大展神威的場所,肺結核、瘧疾、霍亂、傷口感染,還包括各種疫苗,等等,人類壽命大幅度增長,主要還是西醫的功勞。不過,西醫搞不定的急性病也是成堆成堆的。

慢性病,幾乎全是鏖戰狀態,西醫的治療方案就是哪個參數不對就調哪個參數,所以就得了個「治標不治本」的帽子。

實際上,醫學專家對現代醫學的認知都很保守,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公開說過:「醫學目前僅處於初步了解人體的階段,醫學能徹底治好的病其實少的可憐。」這怕是現代醫學的主流觀點了,奉勸各位迷信西醫的盆友,也要把態度往謹慎的方向調一調,向專家靠攏。

上面這段是重點,要記下來。

於是,中醫仍然活躍。

作為一門統計學或經驗學,中醫做不到像西醫那麼細緻的去描述病理,能拿得出手的,只有療效。

中醫把免疫系統失靈描述為陰陽失衡,治病需調陰陽。這思路實際上是調節免疫系統,比西醫調節參數的思路更合理,於是,中醫順手就摘走了「治根」的帽子。

無奈中醫的調節手段太粗糙,「砭針灸葯」和「望聞問切」一樣,標準化太薄弱,不同個體的療效穩定性實在不敢恭維。

在慢性病這個戰場上,中醫與西醫可算旗鼓相當。西醫效果穩定,但只能做到緩解;中醫時好時壞,但偶爾能取得戰果;平均下來,兩者沒本質差別。

除了打得難解難分的慢性病之外,還有一個地盤,西醫還沒開打。

身體明顯不適,但所有化驗參數都在正常範圍,按照西醫的定義,這就是健康的。但若是去看中醫,結論可能就是陰陽失衡之類的。

咱們暫且把這地盤取名為:疑難雜症。在這塊地頭上,中醫大殺四方!但結果也差不多,有好有壞,原因還是那個,非標準化導致效果不穩定。

醫學既然是這副模樣,我們自己還能做點什麼?

下面這個觀點是個人體會,這個體會來自於本人帶母親十餘年奔走眾多中西醫院所得,萬般酸楚不足為外人道。

慢性病之所以是慢性病,是因為免疫系統和疾病展開了拉鋸戰,一時分不出高下,整個戰局錯綜複雜,想通過調整幾個參數就解決戰鬥的可能性並不大。

慢性病的解決思路是,提高免疫系統戰鬥力,恢復人體自我修復能力。具體措施:第一,檢視周圍,切斷可能攝入污染的途徑,我當時的做法是把自來水、大米、水果等都做了重金屬和農藥殘留的檢測,這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學功底;第二,通過飲食習慣或體檢判斷是否缺乏某些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這需要一定的生物醫學常識,比如從不曬太陽可能會缺鈣(紫外線照射皮膚可以產生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做完這兩步,接下來就簡單了:補充營養,減少污染,合理睡眠,適量運動,心情舒暢。

總結:中醫偶爾治本,西醫總是治標,免疫系統才是王道。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08

天氣預報

天氣的複雜程度和人體差不多數量級。早些年,天氣預報的準確度經常不如一個有經驗的老農,完全就是現代醫學打不過傳統中醫的翻版。

雖然今天的天氣預報依然不算完善,強對流天氣的預報時間很短,30天後的天氣基本抓瞎,但已經能滿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眾多流傳至今的天氣俗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一層秋雨一層涼」,也全都能解釋明白了。

以百年千年的時間尺度來看,我想中醫和天氣預報一樣,還是會走上標準化的道路,最終和西醫完成統一,共同構成現代醫學。

09

中醫在海外

說起標準化,大夥一定會想起「斤斤計較」的日本和德國。沒錯,日德已經是中醫強國了。

使用草藥治病,我們管這叫「中藥」,日本稱為「漢方」。1976年,日本厚生勞動省批准可以使用中國《傷寒雜病論》中的210個古方生產漢方葯,漢方葯產業隨之迅猛發展。如今日本漢方藥廠有大約200家,漢方製劑2000多種,並佔了全球大部分市場份額。

德國中醫研究所、德國中國傳統醫學研究院、德國針灸學會、德國針灸-耳醫學學會、中醫學會等,這些已有幾十年歷史的中醫研究單位都是德國人創辦的。德國佔了歐洲草藥市場70%的份額,草藥佔德國藥品市場的比例有20%~30%,這已經和中國差不多了。

其實不止德國,針灸在歐洲風靡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英國、義大利、法國,研究中醫的機構遍地都是。

德國人研究中醫並不是順著陰陽五行的路子走,而是按西醫的藥效動力學、葯代動力學之類的路子走,研究最多的是針灸和中藥,對於中醫的診斷方式相對較少。

這其實和國內的情況差不多,現在有幾個中醫是不用看化驗單的?現代中醫其實和古代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差異已經很大了。現在的中醫大部分都是「賣中藥的西醫生」,診斷、病理都是西醫的方法,只是在開藥環節,把西藥換成了中藥。

10

中西醫結合

隨著技術發展,很多中藥的有效成分和原理逐步明確,大名鼎鼎的青蒿素就不說了,本僧再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很大程度上預示了中西醫的未來。

上世紀70年代,癌症幾乎等同於死刑,在西醫給不出有效方案的情況下,老百姓只能找中醫撞撞運氣。當時東北林甸縣有個民間中醫,經常用偏方治療癌症,效果不錯,頗有些名氣。隨後哈爾濱醫科大學的醫生張亭棟成立了研究小組調查此事,這個偏方實在有些駭人:砒霜、氯化亞汞、蟾蜍分泌物,三種實打實的毒藥。

張亭棟很快發現並不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有效果,經過一番專業的折騰,張亭棟得出兩個重要結論:第一,偏方中起作用的只有砒霜,另外2個只有副作用;第二,偏方只對一種癌症效果最好,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到了70年代末,張亭棟已經能夠拿出足夠的數據表明,砒霜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顯著療效,甚至有少量患者徹底康復。

再後來,前衛生部部長陳竺等三人,用全反式維甲酸加砒霜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進行聯合靶向治療,近乎100%的患者都能被成功治癒。

這是繼屠呦呦青蒿素之後,中國又一項諾貝爾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大夥體會一下,在整個過程中,中醫經驗,西醫方法,所起的作用。

要為中醫爭口氣的盆友不服了,為什麼是中醫走西醫的路子?西醫不能走中醫的路子嗎?別說,還真有。

最前沿的癌症治療手段,已經開始嘗試新的思路,並不是一味用抗癌藥對抗癌細胞,而是調節「陰陽」,即調節免疫系統。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的方式,成功治癒了很多瀕臨死亡的癌症患者,這是以前靠藥物對抗癌細胞時代沒法想像的。

重新激活免疫系統是極複雜的工作,目前也不算很成熟,各位不要私下嘗試。

11

你所不知道的731部隊

非常抱歉,要提到這個讓人壓抑的話題。說實話,幾次嘗試,始終沒有勇氣看完相關紀錄片。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心底里排斥思考731部隊的細節,以致於臭名昭著的731部隊經常被忽略一點:這是一群日本的醫學精英。

當一群醫學精英可以毫無顧忌做活人實驗時,它們順利取得了人類醫學史上的重大成就。

人體含水量最早是731部隊測出來的,把活人關進高溫乾燥室,直至每一滴水都被蒸發完,最後測得人體含水量大約78%,儘管這一數字有很大誤差。

請停止想像,念完下面這一串問題:人多久不喝水會死亡?多少溫度可以把人凍死?各種化學試劑的致死量及致死原理,各種細菌病毒的致死量及感染路徑,等等。

平復一下心情,因為還有更糟的。

日本戰敗後,美國和日本進行了一筆骯髒的交易:731部隊把研究成果交給了美國人,美國人幫助731部隊躲過了審判和懲罰。直到今天,相關資料仍沒有完全公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研究成果被美日瓜分,並沒有送予中國。

2018年4月,日本檔案館公開731部隊3607名成員實名名簿。731部隊的成員,在戰後依然活躍在生物學、醫學等領域。比如:大頭目石井四郎手下的重要骨幹內藤良一,創辦了綠十字公司,一度成為日本最大的製藥企業,公司董事大都出自731部隊;岡本耕造,京都大學醫學部部長,日本病理學會總會會長;田宮猛雄,東京大學醫學部部長、國立癌中心總長、日本醫學會會長;以解剖活人著稱,號稱731部隊「快刀手」的石川太刀雄丸,是金澤大學校長。此等例子,不勝枚舉,731部隊一眾骨幹均在日本防衛廳、研究機構、醫藥公司等相關單位擔任要職。

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731部隊只是一群變態殺人狂,對醫學發展毫無幫助;另一種認為,戰後美國日本生物醫學技術飛速發展,離不開731部隊的研究成果。

因美日仍未完全公開相關資料,故對此兩種說法不做評論。只嘆一句:蒼天無眼!

12

科學無法解釋,並不代表違反科學

中醫仍然存在大量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尤其是針灸。但是,「科學無法解釋」很奇怪嗎?物理學前沿的所有現象都是當前科學無法解釋的,哪一門學科最前沿的研究是現在科學能解釋清楚的?

中醫也好,西醫也罷,我相信兩者一定會走到一起的,因為他們的終點是同一個:生命運行的物理化學規律。

但目前兩者之間的巨大鴻溝,不得不讓人懷疑,醫學到底已經走了多遠?回頭想想,人類科學畢竟才剛剛蹣跚起步,不能指望醫學能飛多高。

本文內容甚多,建議小盆友全篇背誦。

感謝關注智谷趨勢(微信ID:zgtrend)。很多讀者還沒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如果覺得智谷做得不錯,記得點「在看」表示鼓勵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谷趨勢 的精彩文章:

梅姨辭職之後英國會發生什麼大變
非常時刻,特朗普訪日,英國首相辭職……美歐日大動作背後釋放幾大信號

TAG:智谷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