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葉天士的「朱南陽法」

葉天士的「朱南陽法」

葉天士的「朱南陽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明確提到「朱南陽法」醫案有三則。

張,丹溪謂五淋症濕熱阻竅居多。三年前曾有是病,月前舉發,竟有血塊窒塞,尿管大痛,不能溺出。想房勞強忍,敗精離位,變成污濁瘀腐,且少腹堅滿,大便秘澀,臟氣無權,腑氣不用。考瀕湖《發明篇》中有外甥柳喬之病,與此適符。今仿其義,參入朱南陽法。

兩頭尖、川楝子、韭白、小茴、桂枝、歸尾,沖入杜牛膝根汁。

又,痛脹皆減,滴瀝成淋。前投通濁已效,只要凝塊全無,便不反覆。陰葯呆鈍,桂附劫液,通陽柔劑為宜。

蓯蓉、歸尾、柏子仁、炒遠志、杞子、茯苓、小茴。

馬,淋閉屬肝膽居多,桂附劫陰,與剛臟不合。診脈沉澀無力,非五苓、八正可投。議用朱南陽法,仍是厥陰本方耳。

老韭根白(一兩)、兩頭尖(一百粒)、小茴香(五分)、川楝子肉(一錢)、歸須(二錢)、穿山甲末(一錢)。

朱,七疝在肝,《內經》謂沖脈為病,但沖脈隸於陽明,肝木必乘克胃土,胃翻湧逆,致吐蛔嘔涎,湯飲不入,呃忒不止,皆逆亂無已,為臟厥危痾矣。肝體本剛,相火內寄。一派熱燥藥餌,以剛濟剛,竟有缺折之虞。欲泄其濁,擬用朱南陽法。

韭白根、兩頭尖、金鈴子、延胡、歸須、肉桂心。

朱南陽是誰

筆者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古代朱氏醫家中,沒有名、字、號為南陽者。根據間接證據提示,筆者判斷朱南陽應是宋代著名醫家朱肱,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號無求子,晚號大隱翁,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證據有三。

其一,朱肱曾經在河南南陽生活工作過,因其醫術高超,猶如「仲景在世」,故有朱南陽之稱謂。文獻記載,朱肱中第後曾任雄州(今河北保定)防禦推官、鄧州(今河南南陽)錄事參軍、奉議郎直秘閣等職,故後人亦稱「朱奉議」。朱肱在南陽任職時兼行醫,宋代方勺所著《泊宅編》曾載其在鄧州長時「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視之,曰:小柴胡證也,請進三服。至晚,乃覺滿;又視之,問所服藥安在?取而視之,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製劑,謂銼如麻豆大,煮清汁飲之,名之曰湯,所以入經絡,攻病取快。今乃為散,滯在膈上,所以胃滿而病自如也。因依法旋制,自煮,以進二服,是夕遂安。」

其二,朱肱潛心研讀《傷寒論》,提問析疑,「考古驗今,首尾二十一年」,於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著成《無求子傷寒百問》,刊行首部專著問世。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復經修補,增為二十卷,並更名為《南陽活人書》。朱肱的著作在宋代即揚厲於世,達到「至知有活人書,而不知有長沙之書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評曰:「宋人之書,能發明《傷寒論》,使人有所執持而易曉,大有功於仲景者,《活人書》為第一。」其友人張蕆將華佗讚揚仲景「活人」之語,用以名朱肱之書,正是名至實歸。

其三,葉天士自己證明「奉議」即「朱南陽」也。《臨證指南醫案》中有一案:

林,脈右弦左澀,當臍痛連少腹,已屬凝聚有形。嘔吐黃濁,大便欲解不通,若患處漉漉有聲,痛勢稍減,惟卧著體不轉移,其痛更加。此屬肝氣疝瘕,辛香流氣,所稱通則不痛耳。

炒桃仁、炒橘核、金鈴子、炒延胡、韭白汁、兩頭尖、小茴、青皮。

此通泄厥陰氣血方也。痛甚於下,濁結有形,非辛香無以入絡,非穢濁無以直走至陰之域。以子和方合奉議意。

該案使用「子和方合奉議意」,觀其方葯,與前三案「朱南陽法」基本一致,故朱南陽即朱奉議也。

朱南陽其法

由上可以看出,「朱南陽法」醫案有四則,「淋濁」和「疝」篇各兩案。淋濁是指小便排出困難,尿液渾濁不清。疝非今日之疝氣,《說文解字》曰:「疝,腹痛也。」《素問·長刺節論》曰:「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疝。」由所治疾病可以看出,「朱南陽法」是要解決大小便不利問題。再看醫案中對癥狀的描述, 「尿管大痛,不能溺出」,馬案「淋閉……非五苓、八正可投」(張案),「欲泄其濁」,林案「痛甚於下,濁結有形」(朱案),四案均需通腑泄濁。從所用藥物看,以溫通藥物為主。所以,「朱南陽法」就是通陽泄濁法。林案中以「子和方合奉議意」,張子和為金代著名醫學家,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後世稱攻下派,其攻下多用寒涼藥物。合用「奉議意」就是用子和通下法合奉議之通陽意,而成通陽泄濁法。張案中「考瀕湖《發明篇》中有外甥柳喬之病,與此適符。今仿其義,參入朱南陽法。」李時珍的外甥柳喬耽於酒色,陰部腫脹疼痛,二便不通,坐卧不能,晝夜呻吟,李時珍認為,濕熱邪阻精道,用川楝子、茴香、穿山甲及大劑量的牽牛子,水煎服,三劑而愈。時珍所治是濕熱所致二便不通,張案「參入朱南陽法」,提示病機是寒濕阻竅為主,故以通陽泄濁為治法。馬案敘述更明確,「非五苓、八正可投」,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非寒濕證所宜。五苓散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葉氏認為不可用,「桂附劫陰,與剛臟不合」亦不可用。五苓散雖能溫通,入陽腑而不入陰臟,故非所宜。桂附剛燥,與肝性不合,亦非所宜。朱案中亦提到「肝體本剛,相火內寄。一派熱燥藥餌,以剛濟剛,竟有缺折之虞。」提示肝臟宜用柔劑通陽泄濁為法。清代沈金鰲《傷寒論綱目》云:「朱肱曰:陰症小便不利,手足厥冷,脈微細者,不宜服利小便冷滑葯,但服返陰丹,並取臍下石門穴灸之。」江海身在《葉天士治療精濁思路探析》一文中提到「通陽化腑,疏通精道」,實為「朱南陽法」在治療精濁方面的具體運用。

南陽法啟示:精濁、淋證、癃閉、便秘等有關二便閉塞不通之病變,陽證居多,治療以苦寒攻下為主。然陰證亦不可小覷,病在臟陰,當從「朱南陽法」,宜通陽泄濁為主,既不能用剛燥之品,更不能用寒涼之葯,宜通陽柔劑,疏通厥陰之滯。葉天士之所以能夠成為中醫大家,與其廣泛涉獵群書,博採眾長,對古人治病經驗爛熟於心,信手拈來有關。這是當今中醫人士的不足之處,也是今後需要努力的方向。(作者單位為山西省運城市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論「引火下行」與「引水下行」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