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消防隊員與火鬥爭 犧牲前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消防隊員與火鬥爭 犧牲前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將突發事件用「非虛構」的方式呈現,對寫作者是綜合能力的考驗。《木里的風,帶走了涼山消防四中隊三班》通過聚焦消防隊的一個班在「日常」與「無常」中的表現,讓我們不僅了解了火災,而且在情緒的「反差」中被觸動。

——衛毅評穀雨獎四月非虛構作品獎

3月31日,四川木里發生森林火災,共造成31人死亡,其中27名是四川涼山森林消防支隊的消防員。西昌大隊四中隊三班傷亡最為嚴重,上山的五名隊員全部遇難。

由程麗雯撰文、王晶晶編輯的《木里的風,帶走了涼山消防四中隊三班》以火、雪、風、雨四個元素串聯出事件經過及沉在事件之下的消防戰士們的日常,詮釋出事件背後頗具宿命意義的人生抉擇。

穀雨:可以談談從確定選題到跟進的過程嗎?

程麗雯:3月30日晚上出現失聯的消息,31日到4月1日,找到遺體的信息又陸續傳出來。之前我們有同事寫過那裡的消防員,當時我們非常擔心他的安危。我們確定選題、搜集資料用了一些時間,所以我比很多媒體晚一天飛到西昌。

我們在遇難者名單里發現有一個班犧牲的人數最多,班長副班長都遇難了。部隊的兄弟情是比較深的,這麼多人的犧牲對於倖存者來說一定是很大的打擊,他們此前有過怎樣的交集,平時訓練和打火什麼樣,他們在這次事故里經歷了什麼,所以我們初步確定寫一個班的故事。

穀雨:採訪倖存者之前大家都做了哪些準備,會不會有意避開某些問題?

王晶晶:出發前,實習生檢索了犧牲通訊員代晉愷發表過的文章,裡面有這些消防員的生活片段,比如連續三天滅火後當地群眾養的土狗輕輕舔著疲憊戰士的臉,春節巡防、撲火中的危險等等,讓我們提前對這些消防員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代晉愷文章里提到的四個消防員都犧牲了。

另外我們還在國圖網站里下載了幾篇關於森林火災撲救的論文,對木里的概況有了基礎認知。

出發前我們就拿到了所有家屬的電話截圖,但是沒有打。當時已經陸續有一些簡短的家屬採訪,我們的判斷是,消防員大部分時間是在支隊里,從家屬這裡獲得的信息會比較有限。而且我們之前有過合作的一個涼山消防支隊的通訊員也在朋友圈裡說:那些從昨晚一直給家屬打電話的陌生人,懇求你們換位思考一下。考慮到這些,我們就暫時放棄了對家屬的採訪。

穀雨:作為一個突發性的報道,而且是相對沉重的選題,需要記者去突破和應變,你在採訪中是怎樣突破的?

程麗雯:我到了消防大隊,就被攔在了門口,此時正好一個遇難消防員的姑姑突然坐在階梯上大哭,一個臉上、身上全被煙火熏過的消防員不知道怎麼安慰她,就緊緊握住她的手,低著頭,眼眶紅紅的。看到這一幕,我也受不了,眼淚不自覺地掉下來。對接我的通訊員對我的印象有所改觀,覺得我是有血有肉的,不單單是為了完成一個採訪任務。

在逐漸建構起故事的過程中,很多人提供了線索,比如去弔唁的老兵們都談起了孔祥磊班長,說起他對新兵的關照和寬容等。那天下午很多媒體記者都在,通訊員帶著大家參觀消防員訓練場所,這種概括式的講解和我的採訪主題不是很契合,所以我找了個借口離開,去宿舍單獨採訪了倖存者朗志高。

倖存者趙茂義是接受媒體採訪最多的,他是十人小隊里最後一個生還者。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說,「記者老師,我已經回憶過很多遍了,但會盡量配合你的。」其實我比較心疼他,重複那個過程肯定很痛苦,所以一開始我和他聊了一些與火災無關的話題,聊了他在隊里的生活,一群大男孩怎麼打鬧,以此淡化他的痛感。等他比較輕鬆的時候,我再插入關於此次事故的一些問題,他的狀態就比較鬆弛了,而且說得也更細緻。

穀雨:火、雪、風、雨四個元素是怎樣逐漸成形的?

程麗雯:當時媒體報道這次事故發生的原因就是轉場時風的突然轉向。出發前編輯讓我留意一下那邊的風是什麼感覺,消防員和風怎麼打交道,他們之前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對風的感受會不會比我們常人更敏感。帶著這些問題去聊,你會發現對風的觀察已經融入了他們的打火日常——一個老排長說,風是他們潛在的敵人;趙茂亦說,把一場火打下來,看到自己守護的森林,藍天、白雲,還有微風吹來,特別舒服。

「雪」是倖存者朗志高第一次和我聊時提到的,他在事故第二天發現遇難者遺體的時候,天上突然飄起了雪,這一下子把我拉回到那個情景當中。

「雨」是那天我跟著老兵去殯儀館,街道兩邊的樹木還沒發芽,掛著白色的大絨花。許多人特意請假過來,拿著花圈站在路邊。此時天上突然下起了雨,一點點把路面打濕,市民就在雨中來來往往。西昌原本很少雨,當時的氛圍再結合這個雨,就比較打動我。

穀雨:當寫作中預先設定了主題與寫作框架,採訪時有可能會順著某個方向做引導性的提問,這種引導有時是比較主觀的,這個會妨礙文章的客觀性嗎?

王晶晶:我們會有一個大概的主題,但是在寫的過程中這個主題會不斷調整,不一定要跟著它走,或者說為了驗證我們的框架是否成立。最開始定的主題與框架可能就是一個拐棍,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故事。

這次採訪我們定的唯一的主題就是這個班發生的故事,可能讀者後來更有共鳴的地方在火、雪、風、雨四個意象,而這個是超越了我們之前設想的。

程麗雯:回顧整個採訪過程,我對「火」「雨」「風」「雪」比較有感覺,希望能通過這四個意象把結構搭起來。我沒有刻意去強化,而是不同的人多次提到了這幾個點,更加深了我的體驗。

穀雨:寫稿子時編輯和記者的配合也很重要,採訪中,編輯有提出什麼意見嗎?

程麗雯:我採訪完會跟晶晶老師溝通,她會跟我講哪些地方是能觸動她的,幫我更好地理解素材,也對之後的採訪方向做一些把握。因為當我整個人陷在採訪當中,有時會看不清一些東西。

穀雨:發稿以後收到的反饋是怎樣的?

王晶晶:外部反饋好的比較多,比如有媒體老師評價「讓在灰燼中的面孔清晰了一些」。每篇文章能抵達的地方都不一樣,至少我們讓大家不僅僅看到一個犧牲數字、一個符號化的士兵和森林,而是生活在那裡的一群年輕人。

但後來我們內部評稿的時候都認為,這篇文章問題意識欠缺了一點。其實我們也想體現一些質疑,比如寫到「他們並不知道,火勢一開始被判定為較大級別,山高谷深,地勢複雜,風力達到5-6級」「改制後大火小火都要上」,就是故意留的蛛絲馬跡、可以讓大家繼續思考的地方。但是這樣地方太少了,如果能帶有一些問題意識去採訪的話更好。

比如,這場撲救誰負責指揮、組織,接到命令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怎麼讓偵察隊下山去查看煙點的,從山上向山下迎火,之前有沒有類似的情況,配備了幾台無人機,使用情況如何,之前的訓練是怎樣的,打火的裝備有沒有問題,一些帶路的老鄉是否接受過培訓等等。

穀雨:現在回頭看這個稿子,還有哪些想要完善的?

王晶晶:如果後方能有一位記者配合前方,比如將前方採訪到的一些內容向專業研究人員詢問,同時反饋給前方,可能會形成更有效更專業的互動。而且我們的出發時間的確晚了一點,4月3日到達,4月7日發稿,比較緊張,如果時間安排得更合理一些,文字也能更成熟。

撰文 | 周生 編輯 | 迦沐梓 運營 | 劉心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穀雨計劃 的精彩文章:

TAG:穀雨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