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輪迴與涅槃,如何決定?朗讀篇

輪迴與涅槃,如何決定?朗讀篇

太橋旦曾堪布教言智慧 正能量

輪迴與涅槃,如何決定?

《修心七要廣釋(上)》連載·8

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對「相對的心」的認識,世間和出世間有一個共認的觀點——承認人和動物皆具備「六識」。「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大乘佛教不僅承認六識,還主張有末那識、阿賴耶識,總共有八識。關於「相對的心」的分析,以唯識宗最為詳盡。按唯識宗的觀點,心分為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這裡為大家做一點簡略的說明。

眾所周知,眼識的作用就是視覺,眼識所依的是眼根,所緣的是色境;耳識的作用是聽覺,所依是耳根,所緣是聲境;鼻識的作用是嗅覺,所依是鼻根,所緣是香境;舌識的作用是味覺,所依是舌根,所緣是味境;身識的作用是觸覺,所依是身根,所緣是觸境。前五識又有內根、外根的分別,外根是生理層面的,比如眼睛、耳朵等;內根是凈色根,是人的肉眼無法看見的色法。雖然前五識的對境有很大差別,但對眾生與宇宙的認識有很多共同之處。譬如在空間上,五識的所緣境是現前,而不是他方境界;在時間上,五識所緣的不是過去境界,也不是未來境界,而是現時的當下,以現量而認識對境。前五識本身不產生任何分別念,處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等心不在焉的狀態,也不帶任何名言。五識的一切活動僅限於「現量」範疇,所以對「對境」的認識既短暫又直接。

什麼叫現量?就是指不參與任何分別念而認識對境,也不帶任何名言而接觸外境,現量所測量的對境,在空間上是「現前」,在時間上是「現時」。一般而言,現量分為兩種:真現量和似現量。真現量又有四種:五俱現量、意識現量、自證現量以及瑜伽現量。瑜伽現量是聖者的心相續中所具備的無漏智慧,是實相般若、勝義菩提心。我們現在所探討的五識屬於五俱現量,而不是其餘的現量。譬如,眼識看到一朵花的時候,花既是現前,也是現時。眼識不會去感覺這朵花美還是不美,不產生任何分別念。眼識也不去思維這朵花叫什麼名字,所以不帶名言。當看到一朵花時,所產生的分別念和名言都來自第六識——意識,而並非前五識的作用。那具體是如何辨別的呢?當眼識看到一朵花時,與其相應的意識立刻伴隨而生,就是說:第一剎那產生眼識,第二剎那就產生意識,由意識去辨別或判斷眼識所看到的花朵——是美還是丑?是白色還是紅色?是牡丹還是玫瑰?一切都由意識去判斷。依此類推,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與意識的關係都是如此。由於意識的產生既有活力又迅速,我們凡夫始終不能辨別前五識與意識合作時所產生的微妙差異。由於意識的力量極其強大,所以前五識活動的過程都被意識印留在第八識阿賴耶識上,形成正面與負面的各種印跡。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分別念都來源於意識,譬如:善與惡、美與丑、好與壞、對與錯、是與非等。意識具有兩面——正面與負面。

對正面來說,譬如我們聞思佛法、樹立正見、生起出離心、發起菩提心等一切功德,都屬於意識的作用,也就是說:涅槃的一系列功德都依賴於意識的參與而產生。乃至超凡入聖,轉八識成五智,也因為意識的作用而得以圓滿成辦。這是意識的正面。

對於負面來說,譬如貪慾、嗔恨、愚痴、嫉妒、我慢等輪迴的一系列的過患,也都是意識的作用,殺、盜、淫、妄等一切造業,都離不開意識的參與。這是意識的負面。我們人類對一切事物的認知、對一切是非對錯的判斷,都局限在前五識與意識的合作,而前五識及意識都建立在無明、我執的基礎上,屬於迷惑顛倒的範疇,所以我們所認知的一切,皆不是萬事萬物的真相。

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說:「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為量,聖道復益誰?」月稱菩薩根據《三摩地王經》,在《入中論》中加以說明:「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為?所修聖道復何用?愚人為量亦非理。」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凡夫的所見所聞是正量,那世間的見解就是真實的了,那麼,十方諸佛菩薩、所有高僧大德宣說的聖道有什麼用呢?如果我們凡夫的所見所聞是正確的,我們何必要出離輪迴、證得佛果呢?所以,被無明、我執所障礙的凡夫見解是不正確的,千萬不能當作正量。如同月稱菩薩在《四百論講義》中所說:整個世界是一個瘋狂、迷亂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誰的所見、所聞、所說是可靠的呢?

根敦群培大師也說:「我們人類的所有知識,都是通過眼、耳、鼻、舌、身五種知覺來護攝的,如果在五識之上,再另加一個意識的話,我們對外面世界的認識將會更加開闊;如果我們額頭上的兩隻眼睛,不是左右橫向,而是上下豎立的話,我們所看到的外部世界的形象與顏色將會大為不同。我們所認為的一切,都是由眼、耳、鼻、舌、身來提供的,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任何獲取知識的途徑了。所有的顏色與形狀,是由面部的雙眼來攝識的;所有的聲音,無一不是通過兩隻耳朵的內耳膜振動來聽聞到的。通常,人類在功能低下,作用有限的五識之外再添加一個迷亂的心與其為伍,武斷地宣稱『所有的知識盡在我的認識之內』,把那些沒能出現在自己心中的道理,歸結到『無』與『非存在』的概念之中,這將無疑是萬禍之根。」

總之,無論是流轉輪迴,還是證得佛果,都由意識的負面與正面來決定。《法界贊》中說:「試觀心識有二面,世間以及出世間,執為我法成輪迴,自證智則為如來。」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橋旦曾堪布 的精彩文章:

TAG:太橋旦曾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