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去世前選定的接班人到底是誰?盛傳是袁世凱,但佐證不可信

李鴻章去世前選定的接班人到底是誰?盛傳是袁世凱,但佐證不可信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八國聯軍行將攻入紫禁城時,慈禧帶著光緒倉皇出宮,一路向西狼狽逃去,最終在西安落腳。

在西安安頓下來後,慈禧遙令身在京城的李鴻章和奕劻等人與八國聯軍談判。

關於如何簽這個城下之盟,慈禧有兩條底線、一個原則。

兩條底線是什麼呢?一,八國聯軍不能向慈禧本人追責,並允許慈禧體面迴鑾;二,八國聯軍不能要求慈禧還政光緒皇帝。

一個原則是什麼呢?很臭名昭著,為了能繼續掌握清廷最高權柄,慈禧授意李鴻章、奕劻,與八國聯軍談判,應「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從這兩條底線以及一個原則看,此時的慈禧幾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為獨裁不惜喪權辱國的失敗者,這是事實,但卻不是慈禧全部的真面目。

固然,幽困西安的慈禧依舊嗜權如命,但與此同時,這個掌舵清廷幾十載的獨裁者亦帶著極強的危機感在審視一個問題:清廷的統治根基確實已經動搖,再故步自封下去,大清江山恐怕真的就要葬送在自己手裡了。

出路在哪裡?

只有實行新政。

李鴻章去世前選定的接班人到底是誰?盛傳是袁世凱,但佐證不可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方面為了給自己解套,一方面為了給大清尋找出路,光緒二十七年(1901)一月二十九日,慈禧在西安頒布上諭,命督撫以上大臣就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等問題詳細議奏,「清末新政」正式提上日程。

四月二十一日,慈禧又下令在朝廷層面成立推行新政的最高機構「督辦政務處」。這個機構把奕劻、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重臣大佬全部拉了進來。這個動作足以說明,慈禧正在謀求推進的新政,不是為了遮羞,亦不是為了敷衍,而是實實在在地想挽救清廷於危難。

值得注意的是,督辦政務處成立後,率先響應慈禧的不是政務處里的那些重臣大佬,而是因級別不夠尚未進入政務處的山東巡撫袁世凱。

政務處成立後的第四天,袁世凱就上奏了有關改革的詳細方案,從十個方面逐條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而劉坤一、張之洞聯名連上的那三道時稱「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的著名奏摺,則足足晚了袁世凱兩個半月。

由這個細節能看出什麼?劉坤一、張之洞再加上一個李鴻章,他們都是昔日洋務運動的旗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旗幟已經有些石化,不再鮮活有力。

對慈禧主導的新政,他們不是不支持,而是無法積極。

因為過去以及因過去凝結出的小集團既得利益往往是最無法踢開的絆腳石。

看透這一層,接下來再看晚晴官場那一場關於接班傳承的著名「佳話」,真相也許就是另一番模樣了。

隨著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到八月間,各項新政舉措的陸續出台,慈禧最終在八國聯軍那裡解了套,在這一年的九月,李鴻章代表清廷正式和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

自知《辛丑條約》應是自己最後一次為清廷背黑鍋,李鴻章在簽字畫押的時候,心情很複雜,他沒有簽下自己的名字。

只簽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肅」字。

昔日,清廷曾賜給他「肅毅伯」的爵位,現在他把這個「肅」字還給了他效忠了一輩子的清廷。

受命北上來簽這個城下之盟時,李鴻章曾說過,條約一簽,自己必死。

這是不祥的預言,更是李鴻章的宿命。

李鴻章去世前選定的接班人到底是誰?盛傳是袁世凱,但佐證不可信

簽完《辛丑條約》,七十九歲的李鴻章沒能見到慈禧最後一面,在俄國人的惡毒苦逼下,他沒有也無力再在出賣滿洲的條約上簽字,最終在這一年的十一月七日,雙眼圓睜地死在了京城賢良寺。

死前,李鴻章留下了一段流傳至今的名言——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在手裡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

當天,正在河南行在賞菊的慈禧就接到了李鴻章去世的電報。看完電報,慈禧禁不住留下淚來,嘴裡喃喃自語:「李鴻章歿了。」

光緒聞訊也是大吃一驚,他問慈禧:「皇爸爸不是剛賞他十天假嗎?怎麼就歿了?」

慈禧長嘆一聲:「大局未定,倘有不測,這千鈞重荷,更有何人分擔。」

對李鴻章之死,慈禧的悲痛是發自內心的,但在悲痛之外,冷靜才是她核心的脈搏。

在慈禧那裡,李鴻章之死不僅意味著清廷就此失去了一位風雨飄搖中的頂樑柱,更意味著一次極其重要的權利交替。

李鴻章身前佔據的直隸總督,這個位置太重要了,甚至可以說是事關全局。

李鴻章死的很悲哀,很蒼涼,但卻並不洒脫,並不純粹。在自己接班人這個問題上,他並沒有真正地以大局為重,就像他會做官也會攬財一樣,對於自己的權利衣缽,他只想傳給自己人,而非時局最需要的那個人。

在官場混跡了一輩子,在謝幕之時,李鴻章沒有失掉水準,對官場權謀的運用依舊純熟老道。

北上之時,他就以「只做不說」的方式選定了自己的接班人。

此人是誰呢?

六十四歲的周馥。

李鴻章去世前選定的接班人到底是誰?盛傳是袁世凱,但佐證不可信

周馥是李鴻章的安徽老鄉,自二十五歲成為李鴻章幕僚後,一直忠誠地追隨著李鴻章。時人在評價李鴻章的左右手時,有這樣一個說法,盛宣懷是李鴻章最得力的經濟助手,周馥是李鴻章最信任的政治助手。

李鴻章北上後,以直隸藩司遷雍被聯軍殺害為由,奏請慈禧將正在四川擔任布政使的周馥調來直隸,擔任自己的副手。

這是與八國聯軍和談的政務所需,也是李鴻章不動聲色地為身後布局。

因為有先前這一步的安排,李鴻章去世前,很順理成章地就把直隸總督的位子交到了周馥的手裡。政治的微妙有時候細如毫髮,此時的慈禧沒有對李鴻章的這一安排表示出任何異議,直接准奏了。

其實,周馥並不是慈禧的意屬之人。

李鴻章亦知道慈禧意屬之人是山東巡撫袁世凱,為了給周馥鋪路,去世前,李鴻章做了一件外界少有人知的隱秘事,他請動奕劻出面,在京城親自表明了不支持袁世凱的態度。

然而,我們讀到的歷史,在表象上卻是截然不同的。

當時以及後世都在盛傳一種說法,李鴻章去世前曾留下了一份「遺折」。在這份「遺折」中,李鴻章以一句「環顧宇內人才,無有出袁世凱之右者」明確表明了,袁世凱就是自己的接班人。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李鴻章確實有一份「遺折」,但這份遺折不是他病危時親寫的,而是他病危時斷斷續續口授意思,死後第二天才由心腹幕僚于式枚整理寫好的。

在這篇著名的「遺折」中,李鴻章絲毫沒有提及袁世凱,更沒有上述那句對袁世凱的溢美之辭。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說了,上奏朝廷的奏摺,往往會夾送一份機密附片,李鴻章溢美袁世凱的這句話怎麼就不能來自李鴻章的機密附片呢?

現如今之所以查看不到這份機密附片,那是因為慈禧當年選擇了留中不發,外人不知道罷了。

照官場慣例,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了,但透過一些重要的歷史細節以及一些隱晦的官場邏輯再來看,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李鴻章去世前選定的接班人到底是誰?盛傳是袁世凱,但佐證不可信

慈禧得知李鴻章死訊是在十一月七日,當天,慈禧就發布了一道上諭,終止李鴻章去世前做出的由周馥代理直隸總督的安排,並正式任命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

而慈禧收到于式枚代筆的李鴻章遺折,已經是十一月八日之後的事了,也就是說不管李鴻章指定沒指定接班人,慈禧已經按照自己的意思欽定了袁世凱。

不要小瞧了這小小的一兩天的時間差,它足以說明李鴻章的遺折中絕不可能出現推崇指定袁世凱的那句名言。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袁世凱成為直隸總督接班人已是既定事實下,李鴻章的遺折中再出現這樣的話,無異於李鴻章北洋集團的後人在藉機向袁世凱「獻媚」。

李鴻章的心腹們不可能讓李鴻章身後這麼「掉價」。

退一萬步講,李鴻章如果真有讓袁世凱接班的遺願,並將它寫進了遺折的附片里,慈禧亦沒有留中不發的道理。

這是君臣一心的最佳寫照,理應讓全天下人都知道。

所以說,李鴻章在遺折中沒有溢美指定袁世凱,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還會有疑問,既然李鴻章處心積慮地要安排自己人接班,那他為何不在最後的遺折中極力為周馥爭取一把呢?

因為這是官場大忌。

慈禧如果不買賬,不僅有損李鴻章死後的聲譽和清白,而且還會嚴重影響他身後的哀榮。

慈禧如果買賬了,多少又帶有些「尸諫」的味道,這同樣會嚴重影響他身後的哀榮。

所以,李鴻章最終只能用「只做不說」、含而不露的方式來表達他最終的私謀與願望。

之所以說慈禧在得知李鴻章已死時,悲痛之餘更多的是冷靜,依據就在這裡,事關大局之事,她根本不會顧及李鴻章的遺願。

至於她為什麼會選擇四十剛出頭的袁世凱?

前述的背景就是答案。

此時的袁世凱根基尚欠,重用他當新政推手,慈禧的腳下沒有絆腳石,亦可以很好地掌控局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句本 的精彩文章:

TAG:黑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