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古代一打仗,動不動就幾十萬大軍,明朝以後卻最多幾萬人?
自古以來,歷史總是與戰爭息息相關,每個政權的交替,那更是硝煙不斷。當我們在翻看古代戰爭時,卻發現驚人一幕:從商朝開始,戰爭參與人數那是非常之多。僅商朝的牧野之戰,周朝就派出了7萬多人的大軍,而商朝派出17萬人之多(一說70萬)。戰國時期更是隨便一場戰爭就能上十萬。如秦楚交鋒,秦朝派出60多萬大軍與楚國交戰。再如長平之戰,趙軍一戰就被坑殺了45萬,可想而知交戰人數有多麼龐大了。
到了漢朝時,劉邦為了對付匈奴,出動了30多萬大軍,而匈奴更是出動了40萬。在這以後,雖然再也沒能出現百萬上下的戰爭,但也基本保持著30萬的常備軍人數,可以說是相當強大了。然而我們在回顧明朝以後的戰爭時,卻驟然發現。怎麼到了明朝,雙方交戰的兵力就驟減呢?不僅再也沒見過大幾十萬人的戰爭,就算是想調動個幾萬人的部隊都十分費事,要是雙方都有個十萬人的話,那便可以稱作一場史詩般的戰爭了!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其實啊,還是制度問題。早在商朝,國家便一直處於封建時期,而在這樣的封建軍制下,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全民皆兵,兵農不分。在古代,由於外族肆虐、群雄割據,因此戰爭相當頻繁。為了能夠有效地補充國家的兵力,因此當時的各個國家都有規定,那就是每家每戶必須出一個「壯丁」去服兵役,其他未服兵役的,則做一些後勤工作。一旦國家需要動員更多的兵力,那麼這些原本作為後勤的男子也都會拿起武器被派往前線。秦國時,則繼續貫徹實行這種制度,據《雲夢榮簡》所述:男子17歲就要服兵役,每年在郡縣中服役一月左右,主要干土木工程的活。並且在他們一生中,還得輪流在郡縣服兵役一年,在都城或邊郡服役一年。一旦遇到緊急戰事,他們必須作為後備役力量調用參戰。而在遇到特殊危機情況時,國家還會將奴隸、犯人等押往前線作戰。
等到西漢建國時期,由於戰國曾頻繁戰爭,再加上楚漢爭霸的大規模作戰,因此西漢初期人口只剩下了1300萬。為了拉動人口的增長,劉邦放寬了士兵服役的年紀,到了20歲才需要服兵役。而在此之後,變化基本都不大,人民是一邊耕作,一邊進行「軍訓」,打起仗來很多時候兵器都不用發,百姓都是兵員,帶著自己的武器就上了戰場。
而明朝之後呢?百姓不需要再全民皆兵,軍人成為了一種職業。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時期,和戰國有一點極大的不同:那就是,此時軍隊是軍隊,後勤是後勤。再不會像以前一樣,把作戰單位、後勤補給及雜七雜八的隊伍共同相加,稱自己有幾十萬大軍了!如果明朝真將後勤和作戰單位進行統計的話,那即便達不到百萬,幾十萬也還是有的!


※這片領土乾隆堅決不要!比台灣大20倍,150年後清朝才後悔了
※三國最牛三大術士,一個夢解人生,一個看清生死,一個斷言未來
TAG:史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