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發揚五四精神 勇擔時代責任

發揚五四精神 勇擔時代責任

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帶領我們重溫了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激發了我們更好地弘揚五四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具有里程碑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极參与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鬥爭登上歷史舞台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運動。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剛表示,五四運動讓更多思想傳播到了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經過反覆比較,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五四運動後,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中國歷史掀開了嶄新一頁。

西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崇禮認為,五四運動與以往社會運動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徹底性,追求真理的進步性,以及全民參與性。可以說,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對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道路的探索和努力,與五四運動及其孕育的五四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沒有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也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輝煌成就。

上海市社科聯專職副主席解超表示,回望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五四運動對中國發展進步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疑是一場接力跑,是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斷傳承下去的使命和責任。

五四精神閃耀時代光芒

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賀新元認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它孕育出歷久彌新的五四精神。在五四精神指引下,中國人民找到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道路。歷史證明,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的100年。進入新時代,五四精神將繼續成為激勵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寶貴精神財富。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鍾明華表示,五四運動已然跨越了百年的歷史,五四精神仍然放射出時代的光芒。在新時代,五四精神仍然是推動我們前行的重要精神力量。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五四精神,匯聚中國力量,創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在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副部長段妍看來,五四精神貫穿於中國共產黨的形成、發展和壯大的全過程,為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提供了精神支撐。五四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不斷升華,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五四精神作為五四運動創造的精神財富,不僅光耀了中國的過去,更是引領著中國的現在與未來。

發揚愛國創新精神

從五四運動出發,中國人自主探索尋路,日益走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五四運動孕育的五四精神,成為築夢路上激勵中國人不斷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未來,在推動當代中國發展的進程中,仍然需要我們發揚五四精神。段妍表示,五四精神會伴隨時代的發展被賦予新的內涵與價值,在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征程中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

談到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發揚五四精神,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歐陽哲生認為,要繼續發揚五四運動所折射出的創新精神。今天,我們建設創新型社會、創新型國家,仍然可以從五四運動中汲取精神營養。同時,要重視青年,將青年培養成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要關心青年成長,支持青年發展,給予青年更多機會,更好發揮青年的積極作用。

賀新元提出,我們要鼓勵新時代青年繼續以五四精神為旗幟,以振興中華為己任,把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聯繫起來,把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有機統一起來,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更加堅定地走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廣大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於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不斷譜寫無愧於前輩、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壯麗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馮從吾論「講學」
孫國東: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法學轉向」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