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嶺南中醫世家|楊志仁:久病成醫鉅賈初萌華佗志,衣缽相傳三代不改濟世心

嶺南中醫世家|楊志仁:久病成醫鉅賈初萌華佗志,衣缽相傳三代不改濟世心

嶺南中醫世家|楊志仁:久病成醫鉅賈初萌華佗志,衣缽相傳三代不改濟世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楊志仁

楊志仁(1909-1986),廣東省名老中醫,廣東省南海縣人,廣州中醫學院耳鼻喉科副教授。少年曾在香港拔萃英文書院讀書。

1932年進入廣東省中醫藥專門學校學習,並於1933年參加廣州市衛生局之中醫師考試,取得中醫師證書。從1934年起,他與兩個畢業於中山大學醫學院的姐姐合作,在廣州市開設曦雲醫務所,執業中醫。在此期間,他還抽空到廣州名中醫譚次仲先生處學習內科,參加了上海名中醫惲鐵樵、陸淵雷先生的函授班學習,後來又跟隨香港名中醫盧覺愚先生學習。解放後,楊老從香港回到廣州定居行醫,曾擔任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中醫內科和外文教師、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內經》和內科學教師、廣東省中醫院醫務處代主任、住院部主任,廣州中醫學院眼喉科教研組主任及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廣東分會五官科學會顧問等職。

在五十餘年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醫療、教學經驗,主編了全國教材《中醫喉科學講義》、《中醫喉科學中級講義》、《中醫喉科學講義》(重訂本),發表論文有《咳嗽和治法》、《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的初步觀察》、《失音證治略談》、《中醫藥防老和防癌原理的初探》等,還寫有醫案一批,約十多萬字。

鑒於楊老對中醫事業的質獻, 他於1978年榮獲「 廣東省名老中醫」 稱號。

1

楊氏:儒商設計出的中醫世家

廣州已故的名老中醫楊志仁能走上醫學之路,與其父親楊梅賓指引分不開。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久病成醫」,楊梅賓因患喉疾而成為善治喉疾的能手,但令他更廣為人知的,並不是醫術,而是他的身家,他曾在廣州十三行開辦過「華銀號」,創辦過海珠戲院、中山酒店、和合德銀行,是晚清民初廣州有名的大商人。出生於這樣的富貴之家,楊志仁的從醫道路,一開始就顯得與其他人有點不一樣。

少年時,楊志仁被其父送往香港拔萃英文學院讀書,這是為他以後升入香港大學堂學習西醫作準備。那一年是1919年。楊志仁醫學事業的設計者——楊梅賓,表現出了超前的遠見與思想,他知道西醫的好處,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成為一個兼通中西醫學的醫生,並為此不遺餘力地做了安排。如提供楊志仁臨床實習的機會,安排楊志仁進入中醫專門學校。而在此前,楊梅賓已為他的五女兒楊漪雲、八女兒楊希白等,做了相同的設計。

早年,楊志仁做醫生並不順利,由於父親過世,家裡破產,為生活所迫,他中途曾斷斷續續地輾轉到其它地方,也從事過其它行業,但在這其間,楊志仁對醫學的鑽研,卻從未中斷。一位西哲說:「醫學是一門科學,但要成為一名醫術高超的大夫卻是一門藝術」。長期的努力,使楊志仁對內科、兒科、婦科、五官科都有較高造詣,尤其精通喉科。

1960年,楊志仁主編了第一本大學教材《中醫喉科學》,成為國內耳鼻喉科的元老級人物,而廣州中醫耳鼻喉科學術水平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少不了他的一份功勞。

除了醫術、醫德廣為傳誦外,在其它領域,楊志仁也同樣有著讓人驚嘆的表現,如,他能說多種外語。有人說,如果楊志仁沒有成為一名醫生,也許他會成為一名語言學家,他通曉英語、日語、拉丁語等,為了參考日本出版的醫學著作,他在廣州日文專修館夜班學習日文,又向西醫黎尚權醫師學習德文,在桂林時還前往俄語專門學校學習俄文,另外,他的普通話也說得好,在當時的廣州,比較同時代的中醫里,這都是相當少有的修為。

楊志仁的父親楊梅賓算得上是個儒商,他對書的興趣也深深的影響到楊志仁。楊志仁是個閱讀全才,他所看的書涉及各個科目,涉獵甚廣。

父輩的經驗、閱歷與執著,總會在下一代人身上留下烙印,繼而傳承。楊志仁從醫受父親影響頗深,而在楊志仁的女兒楊啟琪的眼裡,父親則是自己醫學之路上永遠的偶像,從醫三十多年,她最擅長的,也正是耳鼻喉科。在醫學的傳承上,這也是我們所樂於見到的。

2

後世訪談

嶺南中醫世家|楊志仁:久病成醫鉅賈初萌華佗志,衣缽相傳三代不改濟世心

楊啟琪,楊志仁之女,1948年出生,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家傳中醫喉科,工作單位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喉科。

1、關於家世

楊梅賓經商富家室久病成醫善治喉疾

記者:楊家行醫是祖傳的嗎?

楊啟琪:我爺爺楊梅賓是南海人,約於1873年出生,他的父親楊柱是農民,家境清貧。爺爺青年時做裝裱字畫工作,多年努力積蓄了一些錢,用於做古玩字畫生意,生意越來越大,曾開過火柴廠,約1920年涉足金融業,在廣州十三行開辦「寶華銀號」,幾年後創辦海珠戲院、中山酒店(長堤)、和合德銀行(和平東路)。

我們這個家族比較大,爺爺先後娶了元配、妾侍共七人,生了十三個兒子和二十一個女兒,我父親排行兒子第二。那時候家裡開設私塾,爺爺請了有名的秀才麥秀岐先生來給他的兒子上課,讀《四書》、《五經》,寫毛筆字,各個兒子都配有書童。我父親的字寫得最好,常被老師打上紅圓圈,爺爺便賞之貨幣大洋,我父親是得最多獎勵的一個。

那時,爺爺因常患喉病喜歡看醫書,並與當時的名醫往來,同時向佛山喉科專家柯師母學醫,得其真傳,以善治喉科病著名。他雖然常為人治病甚至贈醫施藥,但從不收酬禮也沒有掛醫生牌。

嶺南中醫世家|楊志仁:久病成醫鉅賈初萌華佗志,衣缽相傳三代不改濟世心

與他父親一樣,楊志仁也是一個「書痴」。

2、求醫經歷

楊志仁受父命赴港學醫中西醫兼備回穗設診所

記者:你父親是跟你爺爺學的醫嗎?

楊啟琪:爺爺希望父親學醫。1919年,爺爺讓父親前往香港拔萃英文書院讀書,為以後升入香港大學堂學習西醫作準備,爺爺當時認識到,有些病,用西醫的方法治療,效果會更好,因此希望我父親能成為一個兼通中西醫學的醫生。20年代,父親因用功過度,得了神經衰弱和肺結核病,停學休養調理身體並學習中醫。

1929年的時候,父親到和合德銀行任會計員,工作之餘就鑽研醫學,當時每天都有些病者來找爺爺診治,以喉科病為最多,父親便在爺爺的指導下開始臨床實習。到1932年的時候,父親去了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學習,一年之後考取了廣州市衛生局的中醫師證書。

1934年3月起,父親與他兩個畢業於中山大學醫學院(學西醫)的姐姐——五姐楊漪雲、八姐楊希白在廣州第十甫路合作開設曦雲醫務所,執業中醫,也因此對西醫方面的知識技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為求中醫學術的深造,父親又在廣州名醫譚次仲先生處學習,那時他還在廣州日文專修館夜班學習日文,以便參考日本出版的醫學著作。1935年,父親參加上海名醫惲鐵樵、陸淵雷兩位先生所辦的函授學校,繼續研究中醫,又向西醫黎尚權醫師學習德文。1935年秋天父親到中山大學體育部任職員,原因是社會經濟衰退,父親開業行醫時日尚淺,每月收入不多,為求生活安定而兼任其它工作。

3、中年人生

輾轉各地不忘求學傳道授業編撰教材

記者:抗戰期間你父親在廣州嗎?

楊啟琪:1938年秋,日軍攻佔廣州,父親逃難香港,白天在九龍油麻地佐敦道四十二號掛牌行醫,夜間在撤退至香港的廣州大學英文系夜班工作,並應香港保元中醫學校校長譚次仲之聘到該校講課。1941年,香港名醫盧覺愚先生在其寓所講學(他曾任香港東華醫院中醫長,學識經驗均十分豐富),父親進入他的夜班聽課。日軍侵佔香港後,父親輾轉曲江、桂林、梧州等地行醫,直到1944年夏才回到廣州,當時我姑姑楊漪雲在寶源醫院任醫生,父親就在該院協理醫務工作。

1949年後,父親曾擔任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中醫內科和外文教師、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內經》和內科學教師,廣東省中醫院醫務處代主任等職,編寫了中醫的大學全國教材《中醫喉科學》第一版,第二版他也任主編。

1962年,他成為了第一批接收徒弟的名老中醫,1978年他獲得了「廣東省名老中醫」稱號,到了1981年,被確認耳鼻喉科副教授職稱。

4、醫風醫德

看一病人花半小時處方常用心藥醫

記者:在你的印象中,你父親為病人看病有什麼特點?

楊啟琪:父親是個很有耐心的人,診病細心是他的特點。父親一直強調,有些病不是光靠一張處方就能治好的,醫生不但要有開藥方的本領,還有責任指導病人的心理、安排作息和避免一切不利因素的影響,才算是完全負責。

他說,與病人交談是醫生治病的手段,成功的談話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至關重要。他有時看一個病人要花上半個小時,方方面面都會問到,因為在父親的眼裡,有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話,對分析病情卻很有幫助。父親對每個病人的病歷都寫得很認真,特別工整、詳細,除了一般的記錄外,還記載有發病誘因、飲食習慣、生活嗜好、作息安排、性情脾氣思想以及服藥的反應等等,他認為這樣有助於辨證求因和審因論治,也有助於對疑難複雜病例的反覆深入思考。

開了處方以後,父親還對病人的生活、飲食、鍛煉等各方面一一指導,這就是經常有疑難的病到他手上就得以解決的原因。有些病人來看病時往往心情不好,但經我父親診完後,都是充滿信心地離開。

記者:你父親的脾氣怎樣?

楊啟琪:父親很善良,從來沒發過脾氣,也沒有大聲責罵別人。有的病人沒錢,他還掏錢給別人治病。我記得父親聽說佛山有個老先生梁仁聲有可以治「癲癇」病的方子,就專門登門求教。老先生是一個很好的人,是鐵路工人、參加過廣州起義,他很大方地把秘方給了我父親,父親又把方子給了醫院,製藥用於臨床。有一個病人很窮,平常生活都不太好,吃過葯之後覺得有效果,但沒錢可以繼續買葯吃,父親就自己掏錢送葯給她,不要她的任何報酬。那位病人後來情況好了很多,還登門拜訪道謝。文化大革命後才和我們中斷了聯繫。

我還記得父親有個同事出去外地學習了,他家裡的家務活缺人手,父親就把自家的保姆送到別人家那裡幫忙。還有一個朋友介紹來的病人,住得離我家比較近的,工作太忙沒辦法煮中藥喝,我父親便叫我母親煮好中藥送到這個朋友家,直到他的病好。到現在已經幾十年過去了,這位朋友還跟我們家一直有聯繫。

記者:與你父親同一時代也有很多著名的醫生,你父親與他們之間的交往如何?

楊啟琪:據我所知,父親與廣東省著名的中醫羅元愷、梁乃津是同事關係,與鄧鐵濤、關汝耀、李藻雲等是同班同學,也是中醫大學的同事,彼此間的關係不錯,無論工作、生活、甚至家庭有困難時會互相支持。記得以前梁乃津任省中醫院院長,我父親和林廈泉任醫務主任,三人配合主持工作近十年,從未發生較大醫療事故,實屬難得。

嶺南中醫世家|楊志仁:久病成醫鉅賈初萌華佗志,衣缽相傳三代不改濟世心

楊志仁、吳夢展夫婦在人民橋附近留影。

5、興趣愛好

「書痴」吃飯愛看書大年初一也學習

記者:你父親在工作上這麼細心,他在家裡對你們也是這樣嗎?

楊啟琪:記得我小時候,父親為了及時處理繁忙的工作,住在省中醫院的宿舍里,只有假日才回家,家裡的事情他也很少管,就算我們生病了,他幾乎都不知道,大多數時候,家務都是由媽媽擔起來。在我印象中,父親是一個勤奮好學分秒必爭的人,他連吃飯都在看書,在家吃飯並不跟我們一張桌子的,他是在卧室裡面一邊吃飯一邊看書,看得津津有味。他在公交車站等車的幾分鐘里,也會掏出書來看上一會。甚至每逢大年初一他也在學習,要把中醫學的歌訣複習誦讀一遍,簡直就是「書迷」一個。父親曾摘抄過一段話「失敗的人每天浪費兩小時,成功的人從不放過一分鐘」,直到現在這句話仍深深印在我心裡。父親的工資不多,大多花在買書上,毫不吝嗇,他回家路上經過書店,就會鑽進去站很久,看書買書。我父親的外語相當好,會幾種外國語言,比如英語、日語、拉丁語等,普通話也說得好,在同時代的中醫里是少有的,這跟他年少的時候曾在香港拔萃英文書院讀書有關,更是他長期認真學習不斷努力的結果。父親看書很廣泛,許多學科都感興趣,所以他很少有時間跟我們說話,只是關鍵事情說幾句。

6、養生秘方

自幼身患哮喘病勤練「八段錦」健身

記者:據說你父親有獨門的養生秘方?

楊啟琪:父親極力推行中醫養生方法。因為他母親患有哮喘病,體質遺傳以致他和姐姐都有這個病,他是母親最遲生的小孩,先天更差,自幼多病;解放以前為衣食奔波,生活顛沛流離,解放後他又過分儘力工作,但他堅持做「八段錦」和靜功與疾病抗爭,以體弱之軀活到78歲而且還堅持工作,很多人都說不容易了。父親也常常囑咐我們,要把身體鍛煉好,記得我下鄉當知青後進入中醫大學學習,一下從體力勞動轉到腦力勞動適應不過來,晚上睡不著很難受,吃中藥也沒有效,於是父親叫我學太極拳,果然有效果。後來父親又讓我星期天早上到文化公園跟李佩弦老師(廣州市武術總裁判)學習,堅持了幾年。

記者:聽說你父親曾力薦這位李佩弦老師到廣州中醫學院任教?

楊啟琪:是的。父親十分注重中國傳統體育方法,認為其比西方的運動方法更有特色,更有醫學價值。他認為對於慢性病要講究綜合治理,反對單純藥物治療觀點,特彆強調體育鍛煉。他多次指出,中國傳統的體育方法在防治疾病方面有獨到的功效,因此力薦武術氣功專家李佩弦到廣州中醫院任教,使中醫學生都能掌握;又曾多次在學校的各種會議上提出應搜羅氣功等方面的人才,爭取早日開設氣功專業以發揮中醫優勢。在五十年代,為推廣氣功治病,父親曾到省衛生廳舉辦的氣功訓練班講課,在廣東中醫院開設富有中醫特色的氣功室。一位話劇演員患了肺結核、早期肝硬化等多種慢性病,父親堅持要他全休三個月,一面用中藥調治,一面指導他練習氣功,終於使他恢復了健康,到了八十年代仍活躍在舞台上。

嶺南中醫世家|楊志仁:久病成醫鉅賈初萌華佗志,衣缽相傳三代不改濟世心

楊志仁夫婦及三個子女。

7、知青女兒

女兒下鄉當知青夜點青燈學中醫

記者:想必你選擇從醫,一定是受父親的影響了,能談談你的經歷嗎?

楊啟琪:小時候母親帶領我背誦唐詩、醫學三字經和湯頭歌訣,那時候只知背誦,不求甚解。我1968年高中畢業後下鄉當知青,我跟父親說,我下鄉耕田沒法上大學,但總不能沒文化知識,總得學點什麼吧。父親回答:現在能夠自學的就只能是學中醫。那時候中醫後繼乏人,農民缺醫少葯,需要「赤腳醫生」,我就從家裡帶了些醫書,每晚有空就點著小煤油燈學習(因為經常沒有供電)。後來有機會參加當地的「赤腳醫生」培訓,開始了醫學實踐,還利用休假時間到著名兒科中醫梁淑儀處見習。1972年,我被選拔到中醫大學去學習繼承中醫,1975年畢業後在中醫大一附院工作,跟父親臨證十年直到1986年父親病重去世。父親每個星期來醫院診病兩次,我就幫他寫病歷,他的大部分醫案、論文都是這段時間我協助他完成的。那時父親年紀已經很大了,視力很差,他把對問題思考的思路告訴我,又把平常積累的資料搬出來,資料有他打上了紅杠杠的學習心得,由我幫他整理成文。

記者:你的父親算不算是你的偶像?

楊啟琪:在醫學方面,我很崇拜父親,他見識廣,肯思考,有創新精神。父親摘錄恩格斯的一段話「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還有愛因斯坦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這兩段話至今還壓在我書桌玻璃板下面,每逢想起這些名言,往往就會對臨證中碰到的問題浮現出一點學術靈感。父親說過,針灸、氣功、中藥,是中醫的三件寶,是中醫治病的重要手段,缺一不可。因為各種的原因,每個人的實踐是有限的,但是我認為每一個臨床中醫師都應該朝這方向努力,力求全面運用以提高療效。

8、家族後嗣

子孫分居港澳台聚起可開大診所

記者:你父親的兄弟姐妹眾多,家族中從醫的人應該很多吧?現在家族中其他人的情況如何?大家還聯繫嗎?

楊啟琪:爺爺的子女及孫輩從事與醫學相關工作的數量不少,誇張點說,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們家族從醫的人聚起來可以開個大診所。我父親的兄弟姐妹幾十人現在仍健在的已經不多了,都七老八十了,後輩們雖分居大陸、台灣、香港和海外,也常有來往互通信息。

3

醫林逸史

1、楊氏改良疏風清熱湯

楊志仁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和自己的臨床實踐,整理出不少驗方。有一首名為「疏風清熱湯」的驗方,原是他父親所從師的佛山喉科世醫柯師母所傳授,原方有14味葯,包括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赤芍藥、荊介、防風、桑白皮、桔梗、花粉、當歸尾、玄參、川芎、白芷、甘草,辛溫辛涼葯並用,集疏風清熱活血消腫於一方。楊志仁在實踐中體會到南方人的喉病,以熱證與陰虛者較多,故捨去當歸尾、川芎、白芷三味,加入黃芩、淅貝母,使適應症更廣,療效更高。

2、胸腹按摩的妙用

楊志仁重視心理治療與體育療法,他認為,胸腹是臟腑的所在地,微循環是人體的「第二心臟」,因此不能小看胸腹按摩的作用,經常按摩胸腹能夠改善臟腑的微循環,從而使陰陽的調節平衡,與其它運動方式相比,往往有事半功倍的療效。

有一次,一位女青年患複發性口瘡二年,經治不愈,在楊志仁的指導下,她停止用藥後每天自行胸腹按摩,兩個月後口瘡徹底治癒。■

【來源:摘編自《嶺南中醫世家》,南方日報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南方都市報著,主編:宋金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中醫藥 的精彩文章:

榜單|廣東中醫醫院、知名中醫藥企業公號周榜(05.19-05.25)

TAG:廣東中醫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