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德國浪漫派最後騎士:我從市井中來,始終在回鄉的路上

德國浪漫派最後騎士:我從市井中來,始終在回鄉的路上

文/傅小洺

提到赫爾曼·黑塞,你可能覺得陌生。但說到《荒原狼》,相信絕大部分人都讀過或聽過這本書。

赫爾曼·黑塞

這部轟動歐美文學界的著作,一再刷新了人們對自我的認知。它的成功不僅奠定了赫爾曼·黑塞在文學界的地位,同時也為他贏得來自世界各地的書迷。

1877年出生在德國的赫爾曼·黑塞做夢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從此改變他的一生。

人間流浪的文學天才

自幼在濃厚宗教氛圍中成長的黑塞,對文學有著一種別樣的執念。也許是受到外祖父的影響,他對印度和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

一方面吸收著西方先進的自由思想,另一面受到東方文明中內斂與穩重的熏陶,黑塞的童年被這兩種文化緊密包裹著,為他今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瑞士故居

1884年,7歲的黑塞開始嘗試寫詩。9歲隨父母回到家鄉一直到13歲為止,他都在當地一家小學和拉丁語學院讀書。14歲通過「邦試」,考入人人羨慕的毛爾布侖修道院。

可惜,通往「知識」的殿堂有時看起來未必是光明的,太過硬式的教育更會適得其反。次年,黑塞逃離學校過上了居無所定的日子。

這段經歷在1906年出版的《在輪下》一書中多有描寫。這本抨擊當時教育制度的書一經上市便受到廣泛認可,悲劇式的結尾給讀者帶來深刻反思。

漂泊的日子,總是短暫而充實的。年少的黑塞遊歷在各國之間,從事過多種職業。當他看遍世間的繁華與嘈雜,提前體驗到「人生百態」這四個字後,1895年起,黑塞再次埋首在他最愛的文學海洋里。

戰爭歲月

1914年一戰爆發,為了遏制這場慘目忍睹的戰爭。黑塞挺身而出,拒絕戰爭。沒想到這一舉動,為自己帶來禍根。

他被扣上「叛徒」的帽子,引起大量報刊的批判。昔日的老友多與他決裂,他的房屋等固有資產被政府沒收……一夜之間,他從一名佼佼者墜落成人人唾棄的窮光蛋。這讓他對德國,不,對整個時代心灰意冷。

一戰結束後,黑塞移居蒙太格諾拉。多年精神疾病所帶來的困擾和戰後急需撫慰的人心讓他再次走向文學創作中。

1919年,黑塞以辛克萊的筆名發表小說《德米安》並獲得新作家方達內獎。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辛克萊的少年在尋找通向自身之路的過程中所遭遇的艱辛歷程的故事。

文中,辛克萊從光明墜入地獄,他對生的迷茫害他丟失了自我。正在這時,德米安出現了,他為辛克萊送去了堅持下去的希望,並在之後的若干年,分別以不同面貌出現在辛克萊的面前,陪著他度過一道又一道難關,直至找到自我。

這部小說成為黑塞寫作風格的轉折點。他開始更加關注國家的戰況,關注人心的訴求。

文學巔峰

如果說《在輪下》是黑塞文學創作的開始,《德米安》是寫作風格的一個轉折點,那麼《荒原狼》可以說是黑塞作品中的一個巔峰。

歷經波折的黑塞對德國制度完全失望,1923年他放棄德國國籍加入瑞士,並於1927年發表新作《荒原狼》,他的這波操作引發德國文學界的激烈討論。

他將自己的經歷完全融入到這本書里。在這場「人性」與「狼性」的對決中,主人公最終被「狼性」戰勝,殺死了對自己影響頗深的姑娘。

雖然這本書為黑塞贏來空前絕後的讚譽,可他依然失去了第二次婚姻。伴隨著痛苦而來的還有壓抑多年的病痛。或許這一次,黑塞真的是筋疲力盡了。他將小說中的人物處以比死刑還要嚴重的懲罰——親手殺死心上人。

正如他在文中寫的那句「只有在兩個時代的交替,兩種文化、兩種宗教交錯的時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難,成了地獄。」

THE END

其實看似對生活絕望的黑塞,也對過去的生活充滿懷念。

無論是小說還是詩集,他對景物的描寫可以稱得上是最得心應手的了。《在輪下》中,描寫主人公釣魚時的情景,在叢林中奔跑的景象無疑證明黑塞是一個有些懷舊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

也許正是這些骨子裡難以忘卻的事情,堅定了黑塞的信念。在文學領域的創作上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雨果稱他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名騎士」。這無異於是對文學創作者最高的評價。

即便身在瑞士籍,可他的心仍在德國那個名叫卡爾夫的小鎮上吧。

左岸記:

浪漫的黑塞:「如果有一天,我明白了什麼是愛情,那一定是因為你。」

孤獨的黑塞:「人生十分孤獨。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很孤獨。」

堅強的黑塞:「命是弱者的借口,運是強者的謙詞。」

智慧的黑塞:「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真實的黑塞:「在沙漏和枯葉之間,我不想同精神打交道,我要的是無常,我想做孩子和花。」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岸讀書 的精彩文章:

還來得及做夢,是幸福的事情

TAG:左岸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