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最愛鸝鶯枝上鳴 何時方得返自然

最愛鸝鶯枝上鳴 何時方得返自然

當清晨的曦光透過濃密的樹林,在白塔上投下點點星斑時,沿著北海邊一眼望去,總會看到三兩個提著鳥籠的大爺吹著口哨和他們心愛的鳥兒嬉笑唱和,清脆的鳴聲伴著悠揚的口哨,人與鳥兒都好不快活。這是北京城中的一道風景,是北京人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遛鳥。

京派作家汪曾祺在《北京人的遛鳥》一文中寫道:「遛鳥的人是北京人裡頭起得最早的一撥。每天一清早,當公共汽車和電車首班車出動時,北京的許多園林以及郊外的一些地方空曠、林木繁茂的去處,就已經有很多人在遛鳥了。

他們手裡提著鳥籠,籠外罩著布罩,慢慢地散步,隨時輕輕地把鳥籠前後搖晃著,這就是『遛鳥』」。

將鳥作為寵物來飼養最初始於明代,滿人入關進入北京後,養鳥又成了八旗子弟的喜好,在乾隆時期最為盛行。

養什麼樣的鳥兒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有三種情況:養叫聲清脆悠揚的;養羽毛五彩繽紛的,養善於打彈的。第三種情況較為特殊,這種鳥不養在籠中,而是養在木架上,主人把一個彈丸拋出去,讓鳥去兒接,所以在北京也有「提籠架鳥」之說。

以上養鳥的三種情況無非為了打發閑暇時間,逗個趣兒,解個悶兒,老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圖個樂呵閑適。

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喜歡養鳥,除了打發時間外,或許還有別的原因。讓我們從古人的詩句中找找答案吧。

大自然中的鳥兒別有一番情趣。王褒的「初春麗晃鶯欲嬌,桃花流水沒河橋」折射出鳥語花香的春天的活力;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描繪出他所居住的輞川庄的靜謐恬淡。

但養鳥於籠中,便不得自由,所以在古人的詩句中,這些籠中的鳥兒又承載著些許悲情。如清人劉中柱有詩云「取意貴適性,唳發生清颸。俯視籠中鳥,局蹐深堪悲。」

人生在世最難得的是自由適性,但是這些天地間的生靈被困於狹隘的籠子中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一是說鳥兒的境遇,也是對自己處境的悲嘆。究其原因還是歐陽修的《畫眉鳥》一詩道出了真諦:「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也許今天不少的人養鳥兒是為了通過這些林間的生靈觸摸到自然的氣息,獲得一份內心的靜謐。正所謂「鳥鳴山更幽」,拋開世俗的喧囂,大概唯有這陣陣鳴聲才能帶領我們走入自然,深深呼吸一口甘甜的空氣,靜下心來,找回本真的自己。

那麼這些帶領我們回歸自然的籠中鳥兒呢,它們又如何獲得自由,回歸自己的家園,獲得新的生機?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在我們向自然界生靈索取精神給養的同時,也應該為它們營造一個安全、綠色、舒適的生存環境。正如杜甫詩中所言「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才是我們幸福美好的家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如何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