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又逢「6·1」,這一天不能不聽這支曲子

又逢「6·1」,這一天不能不聽這支曲子

撰文/曹利群,曾任古典音樂評論雜誌《愛樂》主編

小時候,每年盼著兩個節日:春節和「6.1」。及到長大,「6.1」又成了孩子們的節日。然而直到成人多年之後,才知道「六一國際兒童節」的來歷,還有那個二戰期間令人髮指的屠殺事件——利迪策慘案。

利迪策屠殺遺址雕塑

在紀念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五十周年時,應邀寫一篇相關的音樂文章。無意中發現了捷克作曲家馬蒂努的一個管弦樂作品《紀念利迪策》。由此才知道了利迪策事件。

1938年,英、法、德、意簽署了《慕尼黑協定》,捷克淪為法西斯德國的保護國。掌管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海德里希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鬼。上任前他就策劃屠殺了大批猶太人。到捷克後,立即逮捕了包括捷克總理艾里阿什在內的多位愛國人士,槍殺了其中的四百多人。此時,流亡在英國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決定對海德里希實施刺殺行動。

海德里希

1942年5月27日,名叫庫比什和加布契克的兩名捷克傘兵從英國空降而來,成功地在海德里希從郊區別墅駛往市中心的途中將他刺殺。這個殺人魔王的死引起納粹當局的強烈反響,在海德里希的葬禮上,希特勒咆哮著要採取報復行動。納粹利用一封來歷不明的信件,一口咬定布拉格郊區利迪策村的村民支持了暗殺活動。報復開始了。先是特雷津「特別居留區」里約3000名猶太人被送到了集中營,接著,1942年6月4日,蓋世太保包圍了村子並開始大肆搜捕。五天後的6月9日傍晚,利迪策村遭到血洗。16歲以上的成年男人全部被槍殺,婦女和16歲以上的少女被送往集中營,嬰兒被支持納粹的德國家庭收養。慘案中,173個男人被處死,53個婦女死在了集中營,82個兒童中65個死在了毒氣室。屠殺過後,納粹還放火燒毀整座村莊,教堂、學校,甚至墳墓也不放過。企圖讓利迪策從地圖和實地上消失殆盡,同時也可以掩蓋濫殺無辜的罪跡。

殺戮過後的三天也即6月12日,利迪策慘案的消息還是傳了出去,美國依利諾斯州的一個小鎮當即宣布改名為利迪策。一個月後,墨西哥首都附近的聖何羅尼莫也改名為利迪策,巴西、委內瑞拉、以色列、南非的一些村莊、廣場、街道、甚至女孩的名字,都改叫這個名字。戰後的1948年,來自世界各國的志願者在這片廢墟旁重新建設起利迪策村。150名婦女和少數兒童重返家園。除了紀念的牆基,新塑的雕像,為了永誌不忘,村裡人以利迪策給新出生的孩子取名,近七十年里一直延續著這個習慣。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把每年6月1日定為國際兒童節。自此,世界各地很多國家都把「6.1」作為國際兒童節。

音樂家馬蒂努( Bohuslav Martinu )

話說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生活在巴黎的馬蒂努在歐洲已經小有名氣。巴黎淪陷後他被迫流亡到美國,住在康涅狄格州的鄉下。利迪策慘案的消息傳到美國,讓他痛心不已。經過長時間的思考,1943年,他寫下這個無比沉重的紀念作品。無法想像遠在美國的馬蒂努當時的心緒,他是如何撕開民族的傷痛寫下這首民族的悲歌。對於死難者,「活下來的每一次談話都是一樁罪行,包含無數次沉默的罪行。」遠隔著大洋,可望而不可及的故國,馬蒂努和所有流亡的音樂家一樣,「眼睛,閃耀著雨水,大雨滂沱,當上帝命我喝。」(保羅·策蘭詩)

馬蒂努這首不長的作品收錄在EMI公司出版的一張紀念唱片中。打擊樂、銅管、弦樂的低音滾過一片肅殺之氣,瞬間把人們帶入那個冷酷的年代。彷彿屠殺的序幕拉開,弦樂和加了弱音器的小號在高音區輪番摧毀著聽眾的神經。繼而崇敬的哀悼之意瀰漫在所有的時間和空間。一陣緊似一陣的打擊樂和銅管樂猶如五雷轟頂。那是天神雷公的震怒,是上帝的威嚴審判。慢板過後,中速的行板哀歌一片,捷克古老的民歌旋律披戴著淚水,發出泣血的呼喊。結尾的慢板,哀婉和祭奠之思流淌成一條鉛灰色的河。回想起電影《利迪策慘案》中那個因偶然事件沒有死在利迪策村裡的倖存男人,無著無落的他在一片白茫茫的雪野嚎哭迷走,那一刻,似乎馬蒂努就是那個男人的化身,每個音符都是內心的刺痛,每個小節都是村舍的坍塌。曲子雖然只有八分多鐘,卻是一座無形的亡者紀念碑。自始至終,馬蒂努把捷克和波西米亞古老的曲調,以及文西斯勞斯(Wenceslaus,1378—1400,波西米亞國王)時代的聖歌用在這個短短的作品中。兩種不同的音調交疊在一起,讓全曲從始至終充滿了緊張感。隱約間也能夠聽到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的動機。作曲家是否在詰問寒徹的大地:這是誰的命運?誰可以操縱命運?手無寸鐵的利迪策人如何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

捷克電影《利迪策大屠殺》劇照

歲月翻黃了一頁又一頁,利迪策慘案也退到歷史檔案的深處,灰塵蒙面,只成為納粹德國種族滅絕的一個證據。就連前往紀念的人也逐年減少。好在2012年10月10日,德國總統高克訪問捷克,在捷克總統克勞斯的陪同下,一起到利迪策慘案發生地哀悼遇難者。利迪策慘案發生70年來,高克也是首位到訪事發地的德國總統。

德國總統高克訪問利迪策

風中的魂魄,歲歲年年飄過利迪策的雕塑和紀念碑。歲月剝蝕著過往的歲月,還有人記得重重疊疊的傷痛?電影《利迪策慘案》閃回了利迪策人曾經的笑容,尖頂的木屋農舍,木頭的桌面,蜂蜜,麵包和美酒,一家一戶普通的一餐飯,無法不記起策蘭讓人慾哭無淚的詩句:

桌子,時光之木做成,

擺上了燒好的米飯和酒。

滿座

不聞人語,但見吃飯,喝酒。

一隻手,我吻過的,

給一桌人上燈。

遺憾的是,馬蒂努的《悼念利迪策》,因為作品短小很少被現場演出。捷克愛樂樂團來中國那麼多次,去過那麼多城市,演奏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的很多作品,卻沒有馬蒂努的《悼念利迪策》,無法讓我們在音樂會現場感受那些呼號的生命。又逢「6.1」,《利迪策大屠殺》的電影和《悼念利迪策》的音樂讓我們再一次凝視這個歷史的定格,所有長眠在利迪策的土地上的孤魂,為的是不再流無辜者的血,不再有生命的橫死。慘案已經過去77年了,會有多少兒童乃至成人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這個地方?《悼念利迪策》音樂停止之時,也就是我們不能忘卻的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韓國的望夫石望著日本,日本的望夫石望著韓國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