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師,發明了一個字,被當時女性「痛罵」,至今人人在用!
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之一。這個時期,軍閥混戰湧現出了無數英雄;5.4運動,更以開放的姿態,打開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大門。
在新文化運動中,諸如魯迅、錢玄同、錢鈡書、周作人、趙元任、劉半農等文學家、語言學家對文字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很關鍵的影響。尤其是魯迅的小說和雜文,趙元任的同音文《季姬擊雞記》,均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些學者中,劉半農對文字的玩味也是值得稱道的。其中,他曾創造了一個字,在當時文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被很多女性痛罵,至今卻人人在用。
這個字,就是「她」字。
「五四」時期,劉半農與魯迅、錢玄同等人都在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是新文化運動初期的重要作家之一。當時在白話文運動的浪潮之下,加之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也驟增,第三人稱代詞使用的頻率倍增,單單用傳統的「他」字,極為不便,也很難區分。
這時候,劉半農率先提出了用「她」來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接著,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的一篇譯文按語中,透露了劉半農想將「她」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的願望。
誰知道此文章一出,就在文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吸引了很多學者來進行討論。有人抨擊,有人支持,也有的想用其他字代替。
那時候,劉半農正好在英國倫敦大學深造,對於國內的討論略有耳聞。他為了使「她」字運用更加普及,於1920年8月作了一首歌詞《教我如何不想她》。
現代·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微風吹動了我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這般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魚兒慢慢游。
啊!燕子你說些什麼話?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裡搖,野火在暮色中燒。
啊!西天還有些兒殘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後來這首詞,由趙元任譜曲,終於將「她」字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正式使用。
這首詩原本的意思是表達遊子的思鄉之情,不料到了上世紀90年,經代代傳唱,居然「意義放大」,這個「她」不再僅指祖國親人,而成為心上人的代詞。也正是基於此,劉半農也被後人誤認作是和徐志摩一樣的「情詩聖手」。其實,他是很嚴謹的語言學家。
對於劉半農創造的這個字,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先生是十分讚賞的,並且他還肯定了劉半農的功績,將此譽為「劉半農打的一個大仗」。並在其小說創作中,將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從以前使用的「他」、「伊」字轉為使用「她」字了。
作為民國最偉大的文人之一,劉半農除了創造了這個最具代表性的「她」字之外,還是一個最喜歡寫「打油詩」的文人。其中,就有這麼有趣的一首。
話說,當時劉半農正在北大、輔仁、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執教,面對校園學風日下,年輕人不買書、不翻書、不讀書,整天忙著談戀愛、做美夢,學子們不求上進、虛度光陰。劉半農有感而發,曾吟詩一首: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有雪,收拾書包好過年。
還有一次,劉半農參與北大招考新生閱卷。考生錯別字多得出奇,令閱卷老師大為惱火。有寫「民不遼生」的;有寫「歐州」的;有寫「倡明文化」的;有寫「苦腦」的。
劉半農改卷之餘,調侃之情絲毫不減,遂做打油詩云:
「民不遼生」緣國難,「歐州」大戰本應當;「倡明文化」何消說?「苦腦」真該加點糖。
劉半農,江蘇江陰人,原名壽彭,初字半儂,後改半農,晚號曲庵,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
1911年,曾參加辛亥革命;1917年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1925年獲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所著《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法國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獎。
1925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講授語音學。著有詩集《揚鞭集》、《瓦釜集》和《半農雜文》等,對新中國文化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
讀者們,關於「民國學者劉半農」,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李白一首詩,人人能背誦,為何被稱為「驚風雨、泣鬼神」之作?
※有一種詩,叫「情詩」!古人連「分手」,都寫得這麼美!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