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一個人做到這三點,才叫有修養論語心得

一個人做到這三點,才叫有修養論語心得

論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替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個人做到這三點,才叫有修養!

修養,是指一個人的品質、道德、氣質以及對生命、對生活的感悟等,是一個人經過鍛煉和培養達到的內化水平。我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修養呢?

先了解下樊遲,樊遲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朝代享有較高禮遇。他是孔子周遊列國,返回魯國之後所收的弟子。樊遲非常好學,也很有謀略。

「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顏淵》)

樊遲跟著孔子游於舞雩台下面,大家開始暢聊到底該如何提升自己的修養?

樊遲問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崇德」,怎麼做能提高自己的仁德修養。

第二個問題是「修慝(ti)」,怎麼做可以修正自己的惡念。

第三個問題是「辨惑」,怎麼樣能夠給每個人一雙慧眼,辨別世間的迷惑。

這三個問題問起來很簡單,想要做到就比較難,孔子通過三次反問的形式回答了樊遲。

對於第一個問題,孔子說:「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我們在遇到上級領導安排的任務或者朋友託付幫忙的事,先不要想著利益,首先考慮如何能把事情做好。先勞動後享受,先奉獻後索取,這叫先事而後得。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盡心儘力的去做,先看結果再看報酬,這個道理我們在生活中都能用得上,做到這一點,就離「仁德」不遠了。

孔子又回答第二個問題,怎樣做到「修慝」?慝,就是姦邪的意思;修慝就是克修正自己的邪念,時刻改正錯誤。

孔子說:「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這話說得更樸素。

「攻其惡」,意思是凡事先想到自己的錯誤、習慣性自省,別總是對別人的不是指指點點,反省就是給自己的思想洗澡,常反省心裡內在就清明。

「無攻人之惡」,在公司、家裡、團體中,出現問題不要挑別人的毛病,這樣才能更加專註於自身的修行。這也是孔子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善於自省,就能提高自己的修養

最後說第三點,「辨惑」。人為什麼會迷惑啊?跟人們發脾氣、頭腦一熱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孔子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先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惑,在每個人火氣特別大的時候,其實是沒有理性可言的,可能連自己是誰都拋在腦後了。

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昏了頭了」,這個時候容易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忘了自己上有老下有小,這不就是迷惑嗎?

衝動是內心的魔鬼,魯莽是身上的炸彈,如果任憑自己的脾氣點爆炸彈,後果不堪設想。

現代社會競爭加劇,每個人的精神壓力很大,很容易內心浮躁、急功近利。有人因為生活中一點瑣事而動手動腳,釀成慘案。引導身邊的人正確對待他人、對待社會、理智的處理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我們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就不會太看重自己的利益;如果可以正確審視自己的缺點,就能做到修慝(ti);如果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樣就會少些抱怨、平復情緒,不會有過激的行為。

能夠做到孔子所說的這三點,真的可以說是有很高的修養了,是一生的修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道 的精彩文章: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曾國藩第1集
心中有「仁」,眼裡有「愛」論語心得

TAG: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