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把握教育的「力度」——了解孩子的「極限」才能有合理的「挑戰」

把握教育的「力度」——了解孩子的「極限」才能有合理的「挑戰」

文丨福林媽咪

任正非曾經說過:「人類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是沒有極限的。」

正是這種沒有極限的嚮往,讓華為產生了強大的創新驅動力,最終讓華為屹立在世界之巔,巍峨不倒。

這句話放在教育上同樣適用。

教育對孩子品質能力的塑造,沒有極限。

我們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有著無限的可能、無窮無盡的能量,而教育的職責也正是指引孩子發現這些可能,找到這些能量。

如果把孩子比如成一個能量球,那麼教育就是一個火種,教育的職責就是通過一個小小的火種,點燃孩子身體里無限的能量,讓他綻放光芒發光發熱。

那麼,既然孩子本身就有如此多的能量,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孩子本身就足夠強大?

當然不能。

林老師最近發現小凱上課總是沒有精神,經過一番詢問,小凱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原來,小凱的爸爸是軍人出身,對小凱的要求很高。

每天早上五點,爸爸會準時叫小凱起床,然後就是每天都要做的「三公里晨跑」。

而下午放學之後,爸爸也會安排一系列的體能訓練,鍛煉孩子的意志力。

這讓年僅七歲的小凱有些吃不消。

不過,懂事的小凱最後是這樣跟林老師說的:「我不想讓爸爸失望。」

面對這個事例,你是怎麼想的?

是爸爸對小凱的要求太高了?是小凱本身有反抗情緒,只是沒有表達出來?還是爸爸採取的方式不對?

問題出在哪裡?

首先,我們很容易發現:小凱爸爸的「力度」過頭了。

雖然三公里並不遠,但對於一個只有七歲的孩子來說,他能承受的住?何況三公里晨跑只是其中一項。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意識到:爸爸對小凱的「極限」認識不足。

從小凱爸爸的角度來看,他無疑是在幫助小凱挑戰自己,通過不斷的挑戰,來實現能力的提升。當然,意志力的提升也是小凱爸爸注重的內容。

但從小凱的角度來說,這似乎已經超過了自己的極限。

第三,仔細品味我們還能發現:小凱的失落情緒並不在於爸爸給他的壓力,而是來自於對自身能力的否定。

在小凱的認知里,爸爸的這種鍛煉方式是對的,而自己無法承受,源自於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對自身產生了質疑。所以他沒有說:「爸爸要求太高了。」「爸爸太強硬了!」他說:「我不想讓爸爸失望。」

不能把握孩子能力的極限,就會做出「過分要求」,這種過分要求會產生哪些不好的影響?

1. 喪失自信

過分的要求導致孩子無法完成要求,直接導致自信心的衰退。

要知道所謂的鍛煉,一定是在孩子能力之內,能做到的挑戰,才叫鍛煉。而在孩子能力之外的,不僅無法實現鍛煉的目的,還會極大的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面對你的所謂鍛煉,孩子的內心只會不斷的反問:「為什麼我做不到?」

2. 精神層面的傷害

就像事例中提到的,小凱長期接受爸爸的殘酷鍛煉。身體上的疲憊,會直接影響精神狀態。而身體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精神狀態持續衰退。加上無法正確理解爸爸的用意,心裡上必然產生矛盾和曲解,最終造成精神上的傷害。

孩子心裡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好累,爸爸的要求為什麼這麼嚴厲?他不愛我?」

3. 背離最初的目的

小凱的爸爸如此嚴厲的鍛煉小凱,無疑是為了提升小凱的抗壓能力、意志力。

但結果呢?恰恰相反,孩子在不斷的自我審視中,發現的只有問題和不足,脆弱的內心長期經受這樣的考驗,必將導致承受能力變弱,意志力不強。

所以說,不能把握好教育的「力度」,你所謂的鍛煉非但不能起到鍛煉的效果,反倒會激發更多的負面影響。

要想把握好教育的「力度」,一定要對孩子能力的「極限」有所把握,這樣對孩子的鍛煉才有意義,才能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

也只有這樣的鍛煉,才能稱得上合理的「挑戰」。

孩子的成長就是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通過挑戰,每天進步一點點,進而逐步完成量變到質變的轉變。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完成「挑戰」?或者說,在鍛煉孩子提升能力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哪些內容?

1. 重點在於養成習慣

鍛煉會讓孩子獲得短暫的提升,而只有形成習慣,才能不斷的提升孩子的能力。

小凱的爸爸當然知道這一點,所以他每天都會帶小凱晨跑,每天都會安排一系列的訓練內容。

在這一點上,小凱爸爸的理解還是很到位的。

當然,小凱爸爸也有理解偏頗的地方,那就是沒有把握好鍛煉的強度。

2. 把握好鍛煉的強度

我們都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優秀。但你要知道,強度過高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甚至會產生反叛心理。

當然,過低的強度也不能稱之為鍛煉。

強度多大才算合適?剛剛超過孩子的正常水平,在合理範圍內的,就是適合的強度。

比如,孩子以往一天寫十個字,那麼十五以內就算是適合的強度。二十就稍顯過分,而五十一百,那絕對是不可行的。

3. 通過孩子的反應,反觀問題

鍛煉強度是不是高了?鍛煉的方式是不是不恰當?

孩子的反應就是最好的說明。

最直觀的表現,拿晨練來說,我們想要的是提升孩子的意志力,可幾天下孩子的情緒低沉了,狀態消極了,問題不就出來了?

4.把握好節奏,重視勞逸結合

有人說既然鍛煉要養成習慣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那麼必須每天都要鍛煉。

其實並非如此。

根據孩子自身的身體條件,接受能力、意志力的程度,合理的把握節奏,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就比如小凱的爸爸,是不是兩天一次鍛更更好一些?如果小凱的體格本身就不好,那麼三天鍛煉一次又有什麼不可?

頻率過高,孩子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抱怨,對於鍛煉本身並無益處。

總的來說,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把握好恰當的「力度」。就像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那樣,「因材施教」才是最正確的教育方式。

不能因為渴望看到孩子成長,就盲目的增加鍛煉的強度,這最終只能成為孩子的負擔,成為教育的負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林媽咪 的精彩文章:

男孩幼時穿裙子長大會很「娘」?看過林更新的採訪,我也就放心了
有孩子後,爸爸也發掘了「新技能」,數數你家寶爸有多少

TAG:福林媽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