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語》:距離通透靈活的人生境界,你差這3條智慧!

《論語》:距離通透靈活的人生境界,你差這3條智慧!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曾仕強(zengshiqiangyyh)

都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那什麼才叫有心呢?就是我們要有通透靈活的思維,根據不同的情境,做合理的因應,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把問題輕鬆化解。

做事先做人,人對了,世界就對了。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就是一部教導我們怎樣做人的傳世經典。

其中講到了很多關於怎麼做一個通透靈活之人的準則,今天,我們分享3點。

1

一以貫之

「一以貫之」出自《論語?衛靈公》。

子曰:「賜也,女(rǔ)以予為多學而識(zhì)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博學而強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的,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只用一個基本道理將所學貫通起來。」

一般人把多見多聞而又記憶力良好的人,稱為博學多聞或者博聞強記。這樣的人,有很多知識,卻並未真正有學問。因為缺乏把這些知識貫串起來的道理,稱不上有系統的知識,也就不能做到靈活運用。

孔子當然多見多聞,記憶得十分清楚。但他擁有一般人所缺乏的中心思想,能夠做到一以貫之。

子貢一邊學習,一邊經商。長年在外奔波,見多識廣。他認為孔子不過是多學而識的長者,有時候還覺得孔子的見聞,還不如他。

經過孔子的指點,才恍然大悟,自己所缺乏的,是一以貫之的道理。因而更加敬仰孔子,也更加謙虛好學。

孔子所說的「非」,並不是否定博學強記,而是要求統合自己的中心思想,以不變應萬變,以免迷失了自己。

孔子的一貫之道,曾子認為是「忠恕」。無論何時何地,談論或處理任何事情,這都是不能改變的原則。

這樣一來,再雜亂的見聞,都能夠統一起來,不致前後矛盾,亂了自己的思維和行為。

換句話說,為了避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多元困惑,使自己不致搖擺不定,最好及早建立自己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背後一慣的「道理」,持經達變,為人處世就非常明了,應對自如。

2

無可無不可

「無可無不可」出自《論語?微子》。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其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這些人,都是沒有什麼成就的人士。孔子敬重他們,是因為他們的人格風範,與眾不同。

伯夷、叔齊不屈降自己的心志,也不侮辱自己的身體。他們為了堅守節義,寧可餓死在首陽山上。求仁得仁,沒有什麼可以怨恨的。柳下惠、少連屈降自己的心志,也侮辱自己的身體。但是語言得體,行事合理,仍然值得稱頌!至於虞仲、夷逸,避世隱居卻能放言高論,立身行事也能廉潔自守。

這些人遺世獨立,沒有做出什麼實際的功業。對後世子孫,仍然有指引的作用。

孔子表示他的原則,和這些人有很大的不同。他所秉持的原則,是無可無不可。可以出仕便出仕,不能出仕就暫時歸隱,隨時以合理為標準,來應變制宜。

無可無不可,並不是見風轉舵,腳踏兩隻船。隨時見利忘義,投機取巧,絕對不是孔子所願意見到的行為。

無可無不可,是應該可的時候,一定要可。不應該可的時候,一定要不可。是隨機應變,而且務必合理。

無可無不可,不是圓滑,更不是鄉愿,應該是圓通,是高度的智慧和藝術。一般人看不懂,常常把它看成圓滑,以致自誤又害人。

多多體會「無可無不可」的道理,明白事物本身,原本就沒有固定的可與固定的不可,必須在合理的標準之下,來決定可或不可,並且在實際生活中,多加運用。

3

不怨天,不尤人

「不怨天,不尤人」出自《論語?憲問》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說:「沒有人能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什麼沒人了解老師呢?」孔子說:「我既不怨恨天,也不責怪人,只是從人事上去學習,依循天理日求上進,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下學而上達,意思是下學人事而上達天道。孔子認為禮是人事行為的規範,仁是人事行為的本質。只有依仁合義,持續精進,才能夠上達天道,而知天命。

知天命的指標,即在不怨天,不尤人,凡事逆來順受,看得開,靈活應變。

以孔子的修養,五十歲時才知天命,可見實在不容易。像孔子這樣傑出的人,一般人當然很不容易了解。所以孔子自嘆沒有人能夠了解他,只有天才能明白他的心情。

一般人忙於下學,根本沒有上達的可能。孔子說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關於天命的部分,因人施教,很少向這些人提起。因為它比較高明,並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

下學而上達,下為人,上為天。由人事上達天命,才有天人合一的可能。「我欲仁,斯仁至矣」(《述天篇》)。

命在天也在我,便是天人合一的明證。人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不斷從道德實踐中去體會,逐漸提高自覺,以求上達。就可以做到「隨心所欲不逾規」的自由靈活境界。

綜上可知,一個人做任何事,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這把「尺子」就叫合理。

凡事追求合理,不論事態如何複雜都要時時抓住其中的合理點來因應,才能不致於亂了陣腳,人云亦云。

如果努力了,沒有出現理想的結果,也不要抑鬱滿懷,呼天喊地,因為每一個事情都影響著下一個事情,前一個事情的因,導致後一個是事情的果,我們不過都是自作自受罷了。

所以,不必怨天,不必尤人。

這也是孔子告訴我們的「盡人事、聽天命」,以這樣的姿態來面對人生,自然通透靈活,萬事可解。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趣味古詩,讀完你會發現古人也很有趣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