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在幾乎所有位於溫帶的文明國度,五月總是被詩意描繪的最受歡迎的月份。在溫暖的氣候中,五月真切地匯聚了所有春的柔和之美與夏的熠熠生輝。它擁有足夠的溫暖,不費周折就能令人歡欣鼓舞。」

這是蔣彝在《日本畫記》「小泉八雲與別樣鎌倉」一篇中,記錄的鎌倉給自己的第一印象。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蔣彝

蔣彝1903年出生於江西,後赴英國,成為飲譽國際的散文家、畫家、詩人、書法家,與徐悲鴻、劉海粟、梅蘭芳、蕭乾、葉君健等均有交遊。著名藝術史家貢布里希盛讚他「才華洋溢又迷人」。他用英文寫作的一系列「啞行者畫記」,以中國式的詩、文、書、畫,描繪異域風景,風行英美,使他成為與林語堂齊名的華人英語作家。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如果說小泉八雲充當了蔣彝在鎌倉的旅遊嚮導,而蔣彝的這篇遊記,則讓幾十年後的讀者櫻桃小胖子,重新追溯了去年遊覽鎌倉的旅途點滴。

寧靜的夏天

鎌倉的一切都是靜靜的。

「鎌倉坐落於三浦半島頸口西面、相模灣海岸線上,三面青山環繞,四季鬱鬱蔥蔥,南面則是漂亮的沙灘——那兒的氣溫總是很溫和。沿途,我看到一簇簇的櫻花仍在樹上盛開,而松針透出的新綠,正努力地拂拭著空氣中的薄霧」。

蔣彝先生如此總結鎌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我和蔣彝一樣,乘坐橫須賀線電車從東京抵達鎌倉站,不同的是,到站後,他隨著大批遊客擠上汽車,而我則選擇了江之電列車。江之電是鎌倉內運營的電車,造型復古別緻,從繁華的東京都來到安靜的鎌倉,擠上綠皮江之電,周圍被淳樸的鎌倉人所包圍,真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相比東京人的冷漠,鎌倉人的確熱情淳樸得多。我在車站買江之電單程票,沒有足夠的硬幣,大額紙幣又不接收,正手足無措的時候,旁邊一位女士看到屏幕上顯示還差的金額,直接遞給我金額正好的硬幣,當我還她紙幣時,她害羞地直擺手。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鎌倉站。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造型復古的江之電列車。「鎌倉高校前」站是江之電最受歡迎的一站,因為《灌籃高手》里,櫻木花道與赤木晴子就是在這個路口初次相遇。照片里一個女孩子正穿著櫻木的10號球衣拍照。擺造型的遊客經常將小小的丁字路口擠得水泄不通。站前就是七里之濱海岸。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在電影《鎌倉物語》中,黃昏時分還有一班江之電專列是從現世駛向黃泉的,而男主角一色正和還是個復古電車迷。可見江之電對於鎌倉的標誌意義。《鎌倉物語》劇照。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鎌倉高校站前的七里之濱海灘,中間小島就是江之島。相比於筆者居住附近的由比濱,七里之濱的海灘更為廣闊。筆者攝。

我乘坐江之電先去預訂的日式旅館入住。房子之前是一家米商的宅邸,像《海街日記》里四姐妹住的老宅,睡在榻榻米上,還有小型的公共浴池可以泡湯。可以說,是非常滿足我對鎌倉的想像。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旅店外景。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房間內景。睡在地板上,想起整整齊齊的櫻桃小丸子一家。筆者攝。

同蔣彝一樣,初到鎌倉,這座小城寧靜的海面、溫和的氣候、怡人的草木,給我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第二天清早,我凌晨五點起床,跑到旅店附近的由比濱觀看日出。步行去由比濱的途中,才發現海邊其實除了這種日式老房子,更多的是富人的別墅、小洋房。這裡大概已經成為富人們度假的熱門選擇。鎌倉人愛衝浪,很多別墅的庭院里,都豎著一塊塊的衝浪板。我五點多到了海灘上,已經有人抱著衝浪板在做準備了,只等著大海醒來。

不多時,旭日東升,將天空染紅,著色面積越來越大,直到鋪陳到海面上,但是或許由於鎌倉獨特的氣質,海上日出並不令我感到多麼壯麗,卻多了幾分溫柔的詩意。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晨暉初露。清晨微涼的空氣中,飽含著水汽,彷彿太陽升得再猛烈些,就會震動下露水來。筆者攝。

看過了清晨的海,傍晚,我們去了因《海街日記》而聲名遠播的麻心餐廳。端坐在二樓臨窗的座位,在傍晚蛋殼青色的天空的籠罩下,海面顯得更加深沉,是張愛玲筆下「要將窗帘都染藍」的海水。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麻心餐廳窗外的由比濱海灘。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麻心餐廳里可以嘗到《海街日記》里的「小銀魚(しらす)吐司」(右上角)。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海街日記》中二姐佳乃和不靠譜男友相約「麻心」。《海街日記》劇照。

蔣彝讀小泉八雲的遊記,發現他重複使用了很多「小」、「微暗」、「微小」、「微型」的詞。身臨其境,我才意識到,這些詞其實生動描繪出了鎌倉這座海濱小城的風貌。在由比濱沿岸,有很多可以憑窗觀海的咖啡館、餐廳,無一不是小小的,晚上露出昏暗的燈光。就連這裡的住宅、路邊的石雕,也都是小小的。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鎌倉乾淨的街道。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老商鋪。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街角理髮店。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冰店貓咪擺件,完美契合了小店的兩大主營業務:綿綿冰和稠魚燒。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街角的婦人石雕,還有熱心居民給戴上了絲巾和帽子。畢竟海邊風大。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一戶人家院子里栽的花,長出了籬笆。筆者攝。

鎌倉文化切面:宗教

但是,如果認為鎌倉只是這種表面的「微小」的美好,那麼你就過於低估這座城市了。十二世紀末,源賴朝在反對藤原氏的內戰中取得勝利,建立鎌倉幕府,鎌倉成為封建時代日本的第一個首府,迎來了宗教與茶道的繁榮。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鶴岡八幡宮,鎌倉幕府時期的代表性建築,蔣彝繪。

蔣彝先生在鎌倉遊覽的大部分景點都是寺廟與神社,包括鎌倉大佛、鎌倉觀音寺(現在多稱「長谷寺」)、江之島上供奉弁才天的龍洞、以及鶴崗八幡宮神社。參觀宗教凈地,是每一位來鎌倉的遊客都繞不開的,因為這裡號稱擁有六十三座佛寺和十九處神道教神社。漫步在鎌倉街頭,幾乎隨處都會遇到寺廟、神社。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街旁不知名神社。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街旁非著名寺廟。筆者攝。

蔣彝先生遊覽過的鎌倉大佛,是鎌倉標誌物般的存在,在鎌倉火車站,隨處可見大佛的紀念品,就連路上提示「慢慢走」的提示牌都印著他的形象。在《麥秋》《鎌倉物語》等電影中,也不乏大佛的鏡頭。這座青銅大佛是源賴朝在擊敗平氏之後,去奈良東大寺參拜時,受到啟發,在鎌倉鑄造了一個縮小版的青銅大佛。雖說是縮小版,但也高達11.3米。

蔣彝在遊記中說:「與小泉八雲遊訪時不同的是,如今,直通青銅佛像的寬闊馬路上擠滿了人,有不少導遊正手舉著小旗幟,一路帶領著他們各自的旅行團。從下方以及底座附近的台階上,不太容易看到佛像全貌,因為總會被誰的頭或肢體遮擋。從小泉八雲的年代到現在,時間真的見證了很多改變。

不過這一點,從蔣彝造訪鎌倉的年代,到我所去的時節,倒是全然未變。只不過我去的時候,還有電台主持人去錄製節目,熙熙攘攘的旅行團遊客與嫌棄遊客擋鏡頭的導播相映成趣。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大佛不語。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現實情景。俯瞰遊客,大佛的臉上似乎多了幾分無奈。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此情此景,與幾十年前蔣彝所繪如出一轍。《日本畫記》插圖。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電影《麥秋》中,紀子和兩個侄子、以及大和來的伯父坐在大佛腳下,悠閑地談天、曬太陽。那時的大佛或許還承載著社區公園的功能。《麥秋》劇照。

蔣彝也曾造訪的長谷寺距離大佛不遠,與他造訪時一樣,長谷寺至今仍然香火旺盛。供奉觀音的主殿氣派非凡,還有平台可以眺望鎌倉遠景。蔣彝在遊記中記載了關於鎌倉觀音像的一則傳說:鎌倉觀音像曾被投入大阪附近的海域,任海水送他去任意地方,他靠岸的地方,百姓必會獲得觀音庇佑。最終,觀音像在鎌倉由比濱海灘靠岸。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長谷寺正殿。裡面供奉的觀音像高9.18米,由一根巨型樟木雕成。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長谷寺內的良緣地藏。不知和北京紅螺寺比哪個求姻緣更靈驗些。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正殿旁邊岩洞里信民們供奉的羅漢像。有些密集恐懼。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長谷寺高台上遠眺鎌倉。從這個角度,更能理解蔣彝筆下「三面環山,一面靠海,氣候溫和」的小城風貌。筆者攝。

或許是由於時間緊迫,蔣彝先生的足跡並未涉及北鎌倉的諸多寺廟。其實,相比於鎌倉附近人滿為患的寺廟,北鎌倉的寺廟依據山形、更為清幽,尤其是淡季去,很可能你是站在正殿觀望的唯一一個人,頗有些「空山松子落」的意境。這其中包括小津安二郎長眠於此的圓覺寺、南宋高僧蘭溪道隆開建的建長寺,以及因為可觀四時美景的正殿圓窗而聲名鵲起的明月院。

眾多文人與北鎌倉寺廟結緣。夏目漱石曾經因為神經衰弱來到鎌倉圓覺寺的歸源院參禪,他以此段經歷寫成小說《門》:「跨進山門,左右兩旁巨大杉木聳立,遮蔽了天空,通路的光線忽然暗了下來。宗助接觸此股陰涼的空氣後,立即知道這座佛寺異於一般的寺廟。」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曲徑通幽的圓覺寺。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圓覺寺山門。山門又作三門,象徵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穿過山門,勞塵下歇,方可參拜佛殿。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妙香池,方丈內外景。這處小小的日式庭院,被日本國家指定為名勝古迹。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南宋高僧渡海建立的建長寺。寺內清秀的和尚,令我想起了《朝五晚九:帥氣和尚愛上我》。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建長寺隨處可見的貓頭鹰鵰像,有沒有感受到智慧的凝視。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明月院著名的正殿圓窗。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明月院龜兔賽跑石雕。筆者攝。

蔣彝先生東西融匯的眼光,自然不會局限到只是簡單陳述自己的遊覽感受與寺廟歷史。他從江之島上供奉的弁才天入手,指出弁才天所屬的日本七福神,有三個神——福祿壽、壽老人和布袋和尚——都來源於中國。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七福神。圖片來自網路。

蔣彝也發現,雖說日本從中國引進了佛教、道教文化,但是其對宗教的運用,還是有許多不同,特別體現在政治體制上。在日本,皇室被稱為「雲上人」,是天照大神的後代,因此,日本人尊崇「萬世一系」,幕府將軍權力再大,也是凡人,無權廢黜天皇。

神道教與其說是宗教,倒更像是「龐大的機關」(《菊與刀》),從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到各地的地方小神社,以及全國性等級制的神官系統,都與政府系統並列。而在中國,皇帝從堯舜起,就是凡人,朝代更迭才有其合法性。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鎌倉物語》中的妖怪夜市。或許多方宗教雲集並存塑造了鎌倉人獨特的神明觀,所以堺雅人扮演的作家一色正和感嘆:「這裡可是鎌倉,幽靈和妖怪都能與人和平共處。」《鎌倉物語》海報。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鎌倉大大小小的祭很多。去鎌倉時恰巧碰到一個,夜晚由神社一直通往坡道下的彩燈亮起,恍若隔世。筆者攝。

鎌倉文化切面:文學

蔣彝先生之所以造訪鎌倉,是因為小泉八雲所撰寫的一系列介紹鎌倉的文章。他追隨著小泉八雲的足跡,在旅行中還時時與小泉八雲展開對話。例如,當他看到鎌倉現代藝術博物館中,那些技法完全西洋化的作品時,笑稱:「如果小泉八雲活到現在,並參觀了這座離巨型阿彌陀佛青銅像僅一兩分鐘路程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他可能就不能輕鬆發表關於日本藝術(即『日本的藝術與宗教緊密相連』)的觀點了。」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小泉八雲,著名愛爾蘭裔日本作家,著有志怪短篇小說集《怪談》。或許《鎌倉物語》中的專寫志怪小說的作家甲瀧五四郎便以他為原型。圖片來自網路。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怪談》書影。圖片來自網路。

小泉八雲並非唯一與鎌倉結緣的日本作家。如果說宗教是幕府時代留給鎌倉的遺產,那麼文學則是明治時代給鎌倉的饋贈。

幕府時代結束後,鎌倉一度沒落,隨著明治22年鐵道橫須賀線的開通,從東京到鎌倉變得極為便利,安靜的環境、低廉的物價、溫和的氣候,特別是對文人流行病——肺結核來說,是再好不過的療養環境,因此,鎌倉吸引了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小林秀雄、大佛次郎等大批明治、大正時期的文人由東京遷來居住,這個作家團體被稱為「鎌倉文士」。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鎌倉名人馬賽克,標註出了不同文士最傾心的寺廟、神社。筆者攝於建長寺。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川端康成定居鎌倉長谷,並寫下了《千紙鶴》《山之音》等名篇。如《山之音》的開篇:「在鎌倉的深山裡,夜晚有時可以聽到不知由何而來的山鳴……」圖片來自網路。

感受鎌倉的文學氛圍,最好的地點便是鎌倉文學館。蔣彝造訪日本時,文學館尚未建成,不得不說是一次遺憾,錯過了鎌倉很重要的一個文化切面。這幢建築物的前身,是舊前田侯爵家的別邸。最早建於明治23年左右,而後經過幾次翻修,在昭和11年的時候全部完成,落成現在西洋式公館的模樣。後捐贈給政府,1985年改為文學館。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鎌倉文學館正門。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樹木環繞的鎌倉文學館。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鎌倉文學館,據說這裡也是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春雪》當中登場的別墅的原型。圖片來自網路。

如今,文學館展廳內展示著文學中出現的鎌倉,特別是明治、大正時期「鎌倉文士」們的作品與活動。另外還會有不定期的各項展覽,我去的時候正在進行一位兒童繪本作家的展覽。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在入口處,還放著俳句比賽的投稿箱。我也拿了顆橡果,希望沾染些靈氣。筆者攝。

蔣彝在《日本畫記》序言中,曾經坦陳自己的創作初衷,就是記錄客居過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相信,無論國籍、文化,人們都像《三字經》里說的那樣:「性相近,習相遠」,文明的本質總是共通,只不過習俗不同。在鎌倉遊記中,也處處體現著他中西思辨的思維。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日本皇宮二重橋,上圖為蔣彝畫作,下圖為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淺草寺,上圖為蔣彝畫作,下圖為筆者攝。

他的「啞行者」系列,經常寫著寫著異國風景,就聯想到自己的故土,鎌倉的宗教是一例。其他幾本中,這種寫作思路也一以貫之。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在《巴黎畫記》中,蔣彝曾經和旅法畫家方君璧一起,登頂巴黎聖母院(這則故事在今天讀來令人傷感)。那天巴黎在下雪,「氣氛愉悅而寧靜,儘管空中如此紛亂,但仍能感受到一種靜謐。」他們艱難登頂,望著被街道劃分成棋盤的巴黎城,變得窄窄的塞納河。「天空是灰色的,與白雪覆蓋的屋頂和結滿霜掛的樹木融合在一起,像是刻在中國乳白色瓷盤上的風景畫。」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巴黎聖母院,上圖為蔣彝畫作,下圖為橙子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埃菲爾鐵塔,上圖為蔣彝畫作,下圖為橙子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在《波士頓畫記》中,他看到燈塔街(「五月花」號移民最先落腳的地方)上,面向波士頓公園的住宅,玻璃閃耀著迷人的紫色,聯想起袁枚就喜歡在他的南京隨園中使用紫色玻璃。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燈塔街。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隨園沒有去過,但是拙政園的湖中涼亭,的確也是使用紫色玻璃。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清晨的查爾斯河,上圖為蔣彝畫作,下圖為筆者攝。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波士頓公共花園,上圖為蔣彝畫作,下圖為筆者攝。

又如,在《舊金山畫記》中,朋友帶他參觀金門大橋,臨近時,被舊金山著名雲霧所包圍,令他想起騎馬登雲台山,被濃濃霧氣所吞沒的經歷,並用李白的詩來形容當時的情景:「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當硃紅色的金門大橋從雲霧中騰空而出,他又驚喜地聯想到自己爬泰山時,透過陽光中的霧嵐,遙望泰山之巔的那座硃紅色的寺廟,宛如漂浮在空中。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舊金山畫記》,即將面世!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 金門大橋,上圖為蔣彝畫作,下圖為Mr.Brick攝。

在這些場景的轉換中,他鄉與故鄉被打通了。1956年6月,蔣彝受邀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在這場演講中,蔣彝闡述了他的文化觀:「我認為,現代人是文化交流的產物。……在我們這現代世界中,一種文化要獨立於其他文化,是不可能的。……我們現代人都是文化交叉的產物,強調我們之間的差異是行不通的。

雖是啞行者畫記,但是蔣彝的心,卻始終是開放的。

-End-

文末福利

文末留言,說說你對鎌倉、巴黎、波士頓、舊金山任何一個或者多個城市的旅遊體驗或者想像,點贊最高的兩位讀者有機會在全國上市之前,搶先獲得《舊金山畫記》一本!

活動截止至6月1日下午18:00!

記得點擊「在看」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