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芝·那時我正當少年,心上不曾有一絲裂痕
老漁夫的幽思
[愛爾蘭]葉芝 傅浩 譯
海浪喲,像孩童嬉逐在我腳旁,
你們顧盼生輝,盡情舞蹈歌吟,
可往昔六月更和暖,浪花更歡暢,
那時我正當少年,心上不曾有一絲裂痕。
大潮里再不見舊日的群群青魚,
可悲呀! 看板車上藤筐響不停,
滿載著鮮腥到斯萊哥縣上去銷售,
那時我正當少年,心上不曾有一絲裂痕。
啊,驕傲的女孩,聽他槳聲欸乃,
你不比昔時孤高的群芳那樣迷人,
她們曾傍著黃昏沙灘上的漁網徘徊,
那時我正當少年,心上不曾有一絲裂痕。
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愛爾蘭著名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生創作豐富,其詩吸收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精華,幾經變革,最終熔煉出獨特的風格。其藝術探索被視為英語詩從傳統到現代過度的縮影。艾略特曾譽之為「20世紀最偉大的英語詩人」。
今天是夢露的生日。我們聊聊她和第三任丈夫阿瑟·米勒的愛情故事。
1951年,米勒與夢露相識,夢露剛有了些名氣,米勒則已憑藉《推銷員之死》成為著名劇作家。他們開始通信。夢露在信中流露出崇拜,米勒愛上了夢露,但身為父親、擁有賢惠妻子的他固守著道德堡壘。再度相逢已是1955年,在一個晚會上,朋友給他們創造了良機。
拍完《巴士站》,夢露去紐約與米勒相會,米勒因被起訴為一名「同情共產主義分子」,正面臨入獄的危險。再冗長的審問後,米勒要求發還他的護照,「以便能和即將成為我妻子的女人團聚。」他率先向全世界宣布,將娶瑪麗蓮·夢露為妻。此時,這位未來的妻子正坐在電視機前。夢露十分驚喜:「這種方式真是有點荒唐的美意。」
在美國人看來,這是「美國最漂亮的女人與最聰明的男人的結合」。1956年6月29日,他們秘密舉行婚禮,夢露在結婚照上寫下「希望、希望、希望」,米勒則在婚戒上刻下「此時即是永恆」。這樁婚姻給米勒提供了和好萊塢親密接觸的機會,還滿足了虛榮心,夢露則把丈夫昵稱為「爸爸」,似乎彌補了童年的不完整。
夢露嘗試做家務、照顧米勒的孩子,但她的生活里依然充滿酒精、鎮靜劑,還有幾次流產、宮外孕的打擊。拍戲時,她遲到越來越嚴重,越來越狂躁,不得不強化精神治療。
1960年,米勒為夢露量身定做了《不合時宜的人》,試圖滿足她長期以來渴望扮演嚴肅角色的心愿,可惜拍完後兩人便分手。1961年1月,他們正式離婚,夢露的這最後一部作品也沒獲得成功。
多年後,米勒用「自我毀滅」來形容這段婚姻。他在80歲時曾寫了一部影射前妻的作品《完成影片》,劇中,一群人試圖拯救一個沉溺毒品的女演員。而夢露生前曾翻看米勒日記時,發現裡面寫道:「我唯一愛過的人,只有我的女兒」。兩人各奔東西其實是必然。
我自私、沒有耐心、缺乏安全感。我會做錯事、發脾氣、有時還很難纏,但如果你不能包容我最差的一面,那麼你也不配擁有我最好的一面。
——瑪麗蓮·夢露
編輯 | M
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歡 迎 關 注
楚塵文化
楚塵讀書君微信號:ccreaders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