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各種育兒書籍看花眼?不如來跟著古代醫家學養兒

各種育兒書籍看花眼?不如來跟著古代醫家學養兒

各種育兒書籍看花眼?不如來跟著古代醫家學養兒

如今連00後都快趕上當媽年齡的節奏了,作為新手媽媽,很多問題都會接踵而至,讓你措手不及。

其實,很多新手媽媽連自己都照顧不周,更加不用說照顧小孩。

然而她們又固執己見,不輕易聽信老一輩育兒方法,她們會通過一些APP或者育兒書籍,按書育兒,循規蹈矩到什麼程度呢?——完全按照書里規定的月齡奶量來餵養。定時定點餵養,均衡營養,水果,蔬菜,肉蛋什麼都不能缺。

可結果呢,小孩越養越差,面黃肌瘦、挑食、甚至拒食,一副蔫蔫的樣子,典型的脾虛貌。

各種育兒書籍看花眼?不如來跟著古代醫家學養兒

雖然小兒有共同的生理和病理共性,但是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的特性。

我們應該在同一共性的基礎上,遵循小兒自身的生長發育規律,找到合適自己小兒的育兒規律,忌千篇一律。

今天就分享一下宋代著名醫家陳文中的「養子十法」,它有著典型的育兒共性,對育兒有著積極的影響。

01

背要暖

若受風寒,傷於肺經,使人毫毛聳直,皮膚閉而為病。其症或咳,或嗽,或喘,或嘔噦,或吐逆,乃胸滿、增寒壯熱,皆肺經受寒而得之,故宜常令背溫暖。

——陳文中《小兒病原方論》

這裡的背部指的是肺俞穴,在人體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共2穴。

簡易分區,將小孩的整個背部平均分三段,最上段大約我們成人一個巴掌的位置區域。

各種育兒書籍看花眼?不如來跟著古代醫家學養兒

風寒從肺俞穴進入體內,使肺經受寒,會出現咳嗽,咳喘,嘔吐呃逆,發熱,流涕等不適。

小兒受寒初期,我們必須立馬讓小兒背部溫暖起來。

可以用驅風油擦熱背部;可以用驅風散寒中草藥或生薑煮水洗熱水澡,用熱毛巾搓熱後背;亦可以喝薑糖水等方式。

同樣的,小兒有肺系問題時如咳嗽咳痰等不適時,我們推拿可以選擇擦肺腧至局部溫熱,一天4-5次,以及整個背部曬太陽,達到驅寒宣肺止咳化痰等目的。

小兒臟腑嬌嫩,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易受外邪侵襲,因此保持背部溫暖,可以顧護肺氣預防感冒。

02

肚要暖

肚者,是胃也,為水谷之海。若冷,則物不腐化,腸鳴、腹痛、嘔噦、泄瀉等疾生焉。胃熱能消谷,必能飲食。故肚宜暖。

——陳文中《小兒病原方論》

此處的肚指的是胃脘部及整個腹部。

胃為水谷之海,脘腹部溫暖,才能消化食物,有食慾;如若脘腹部受涼,則會出現食物不消化,有腸鳴、腹痛、嘔噦、泄瀉等消化系統疾患。

脘腹部受涼,一是指體外寒邪進入體內。如小孩晚上睡覺時踢被子露肚臍;夏日裡穿露肚臍的衣服等。

二是指無節制的飲用或者食用冷飲冷物,導致體內陽虛寒邪直中,如長期飲用冰凍飲料,酸奶等其他冷飲。

如若外寒進入腹部,腹部受涼時,我們可以立馬搓熱雙手給小孩摩腹,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溫通作用的介質加強功效,如丁香油,生薑精油或保心安油等。

各種育兒書籍看花眼?不如來跟著古代醫家學養兒

也可以貼一些胃腸貼,如銀胡感冒散,丁桂兒臍貼,遠紅胃腸貼等。

如若體內陽虛寒邪中里時,我們必須停止食用任何冰冷之物,保存體內陽氣,可以服用一些溫里健脾藥物,祛除體內寒氣和幫助陽氣恢復,如理中丸,小建中湯等。

或者使用食療方法,如胡椒,丁香,小茴香等溫里食物。同樣的腹部受涼,溫暖腹部的方法同樣可行。

各種育兒書籍看花眼?不如來跟著古代醫家學養兒

(小茴香)

小兒脾常不足,加之飲食不能自知,容易出現乳食或飲食積滯,因此保持小兒胃脘部和整個腹部的溫暖,可以幫助小兒消化功能,減少積食的發病幾率。

03

足要暖

足為陽明胃經之所主也,寒從下起,此之謂也。

——陳文中《小兒病原方論》

此處的足主要指的是足心,即湧泉穴。

足部為我們身體四肢遠端,遠離心臟,小兒臟腑功能未完全,氣血循環功能較差,容易手腳不暖。

為了保持小兒足暖,要養成穿鞋襪的習慣。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我們還可以給小孩泡腳或是熱水袋暖足,更簡單點就是讓小孩動起來。

平日做的保健推拿就有按揉湧泉,或搓熱腳底,稍有熱感即可。

各種育兒書籍看花眼?不如來跟著古代醫家學養兒

小兒足部湧泉穴也是兒病外治法的重要的給葯處,選擇不同的藥物可以有引火下行,滋陰潛陽,驅寒除濕等不同的作用。

因為小兒臟腑脆弱,元氣易虛,通過暖足,可以促進手腳等肢體的末端經絡運行和氣血循環,增進小兒健康。

04

要頭涼

頭者,六陽之會,諸陽所湊也。頭腦為髓之海,若熱則髓溢汗泄, 或囟顱腫起,或頭縫開解,或頭瘡目疾。

——陳文中《小兒病原方論》

陽主動,主溫,主熱,其性上揚,頭為諸陽之會,故頭易熱。

這也是小兒為什麼容易頭汗出,喝個奶滿頭大汗;隨便跑動一下滿頭大汗;睡覺時滿頭大汗。

對於一些新生兒家長們怕小孩受風,大都會帶帽子,無論冬夏季,都用比較厚實的。

如若平素在家裡或者無風環境時,其實大可放心,無需戴帽子。即使小兒剃光了毛髮,也是無需戴帽子的。

05

要心胸涼

心屬內火,若外受客熱,內接心火,則內外俱熱也。其症輕則口乾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叫驚掣。

——陳文中《小兒病原方論》

心胸部位保持清涼,是相對於背部保暖而言,並不是露胸而是指小兒穿戴不宜過於厚實。

熱性上炎,熏灼心肺,內外俱熱,會出現,口乾舌燥,面紅耳赤,嚴重的還會驚觸。

如果小孩發燒,特別是高燒,我們不能去捂他的心胸部位,怕熱勢過高有危險,可常規使用退燒藥,或者物理方式輔助降溫。

06

勿令忽見非常之物

小兒忽見非常之物,或見未識之人,或雞鳴犬吠,或見牛馬等獸,或嬉戲驚觸,或聞大聲,因而作搐者,緣心氣乘虛而精神中散故也。

——陳文中《小兒病原方論》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讓他受到驚嚇。

嬰幼兒如果突然見到平時不常見的事物,如不認識的陌生人,或雞狗牛馬等家畜,或突然高音調噪音等,就會因為心氣虛,而導致精神渙散而受驚嚇。

小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容易被外界環境尖銳的聲音或突然的噪音嚇到,猛地小手一搐,屬於正常現象,只要盡量避免這類外界刺激均可讓小孩安然睡眠。

但如若驚嚇過度,小孩夜間定時啼哭,餵乳及哄逗無效,排除生理原因以及其他不適原因,有典型的驚嚇動作,應考慮是否驚啼。有些小兒甚則會發熱,驚瀉。

因此精神安靜, 對促進小兒大腦的發育, 智慧的增長起著重要作用。

07

脾胃要溫

脾為黃婆,胃為金翁,主養五臟六腑。若脾胃全固,則津液通行, 氣血流轉,使表裡沖和,一身康健。

——陳文中《小兒病原方論》

陳文中認為,脾胃功能健全者,臟腑調和,氣血充足,陰陽平衡,身體健康。

脾胃屬土惡濕冷,藥物性味溫,則能固養元陽,冷則敗傷真氣,因此脾土適宜溫養。

歷來古代醫家都重視脾胃,現根據小兒脾常不足特點解釋胃腸常見的兩種疾病範疇。

01

積滯

小兒胃腸嫩薄,飲食易傷。小兒傷食,脾胃運化失常,水谷不化,積滯腸胃,日久脾胃虛損,導致營衛不固,容易外感,當外邪入侵,又返來影響脾胃功能,加重病情。

這也是很多家長經常抱怨小孩這幾個月經常跑醫院,好了沒幾天又來了的原理。

每隔一個月就會咳,每隔一個月就發熱,反反覆復頭都疼了。

原因很簡單,大家都以為小孩疾病癥狀沒有了,如不發熱、不咳嗽、不流涕、不拉肚子,他就痊癒了,殊不知脾胃功能還未完全恢復。

這時候不注重疾病後期的脾胃調理,也不注重後期的飲食調護,覺得小孩生病後能吃很多是件好事,順便可以補一補,補充生病時丟失的營養,反而加重了脾胃的損傷。

各種育兒書籍看花眼?不如來跟著古代醫家學養兒

生病時脾胃受損,病後需要修養維護時,反而加大馬力提供大量食物讓他工作,加劇脾胃功能損傷,猶如傷口上撒鹽。

對於胃腸積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小孩餓一下,生病時不想吃就不逼吃,清淡飲食。

餓不能解決問題,那可以使用保和丸,更嚴重一點的可以枳實導滯丸類。

只要積滯去後,就停用藥物,後要宜養脾胃。

02

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偏指氣虛,陽虛。

可因胃腸積滯日久由實致虛,也可因他臟他病影響累及脾胃,脾胃虛弱又能相互之間影響。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脾貴在運而不是簡單的「補」,因此不要覺得將補脾的物品堆砌煲湯就可以起到「補脾」作用,反而溫補之品偏甘厚,小兒脾胃薄弱過食反而能加重脾胃負擔,這也是為什麼經常吃健胃的食療,小孩也沒有任何改善的原因。

因此在補脾治療過程中,要注重調整脾胃升降功能,運用一些芳香理氣、升清降濁的物品,如陳皮,丁香,木香,蘇梗,藿香,葛根之類。

各種育兒書籍看花眼?不如來跟著古代醫家學養兒

日常食療中我們經常用陳皮,除了化痰之外,主要原因是它能很好的調理脾胃氣機。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我們經常強調小兒在患病後期要注重健運脾胃推拿是有根據的。如若覺得路途遙遠不方便現場來醫院推拿,可以自行在家進行推拿固護脾胃。

08

兒啼未定勿飲乳

兒生之後,因悲啼未定,便與乳奶,與冷氣蘊搐於腹內,久而不散,傷兒脾胃,輕則嘔奶糞青,重則腹脹肚鳴,氣逆涎潮,以致難愈。

——陳文中《小兒病原方論》

嬰兒在啼哭的時候,為了安撫就立馬餵奶,這樣做是不可取的。

一是小兒哭泣時喝奶容易吃進空氣,容易腹脹腹痛不適;二是哭泣時氣道開放,奶容易進入氣道引起咳嗽嘔吐。

理想的狀態肯定是小兒哭停,氣息平穩後再餵奶的。

可是帶過娃的人都知道小孩在鬧吃鬧睡發脾氣的時候,是很難安撫讓他不哭的,唯有餵奶能讓他即刻停止哭泣。

那麼為了防止上述情況的出現,可以根據小兒既往餵養習慣,提前準備好食物。

09

勿服輕粉硃砂

輕粉味辛性冷,下痰損心氣。硃砂味甘性寒,下涎,損神氣。二味相合,雖下痰涎,其性寒冷,損心損神,亦不可獨用也。新生嬰兒下胎毒,墜痰涎,多致損害,皆是輕朱二味之所誤也。

——陳文中《小兒病原方論》

輕粉硃砂類藥物苦寒,雖可以化痰定驚,但容易損傷脾胃功能,不可誤服。

保嬰丹是大家所熟悉的嬰兒保健產品,家長在處理嬰兒不舒服時,如發熱或易驚嚇時,就會想起服用保嬰丹。

保嬰丹主要功能是疏風清熱,化痰定驚,成分有防風、蟬蛻、天竺黃、鉤藤、全蠍、川貝、牛黃、珍珠、鬱金、天麻等,具體有沒有硃砂不能確定,但是主要成分均為苦寒性味。

而小兒脾常不足,服用該類保健品容易損傷後天脾胃,不利於小兒生長發育。

本人也曾親自嘗過保嬰丹,用手指蘸一點點粉末在舌上,苦得立馬一個激靈,從此以後再也不推薦小孩使用保嬰丹,常規小兒的感冒發熱也用不著它。

小孩疾病來得快,去得快,變化也快,用藥要求輕、緩之劑,即使熱證實證要使用寒葯,也是中病即止,吃多了會傷脾胃。

10

宜少洗浴

小兒一周之內,皮毛、肌肉、筋骨、髓腦、五臟六腑、榮衛氣血皆未堅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狀,未經寒暑,嬌嫩軟弱,今嬰孩稱為芽兒故也。一周之內,切不可頻頻洗浴。

——陳文中《小兒病原方論》

陳文中認為,1周歲之內的嬰幼兒,肌肉骨骼、臟腑氣血皆未堅固,不可頻頻洗浴。

小兒洗浴時肌肉寬緩,腠理開泄,包裹失宜,容易受風著涼,出現各種疾病。而且小兒皮膚有一種脂膜,具有抗病毒入侵的保護作用,頻繁洗浴可能會將身體上的脂膜洗去。

各種育兒書籍看花眼?不如來跟著古代醫家學養兒

對於嬰兒洗澡問題,見仁見智,具體要根據小兒自身情況,適當即可。

不是絕對不洗,而是不要頻繁洗,也不要輕易洗澡。

如今普遍是1天1次或偶爾特殊情況下2次。洗澡環境溫度要適宜,如夏天在傍晚或晚上,冬天可以選中午前後時間溫暖舒適。

洗澡時盡量不使用任何清潔劑,必要時使用植物天然成分用品。小兒過飽過飢,汗出多時,不宜洗澡。

很多人關心小兒發熱時,要不要洗澡的問題。

如果小孩低熱,可以選擇溫水泡澡進行物理降溫,但要注意防止再次受寒。而高熱時小孩身體極其不適,可以擦拭身體,換件衣服,不建議洗澡,一是怕再次受涼,二是恐溫度過高,不利於散熱。

THE END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市面上雖然有紛繁複雜的育兒書籍隨時讓你覺得蒙圈,但無論育兒知識如何多,我們只要抓住一些關鍵,就可以避開很多坑。

本期文章解讀均屬個人見解。

【來源:小兒調養工作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中醫藥 的精彩文章:

炎炎夏日,這些養生妙招不能錯過!
嶺南中醫世家|楊志仁:久病成醫鉅賈初萌華佗志,衣缽相傳三代不改濟世心

TAG:廣東中醫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