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聲入人心》給中國音樂劇市場帶來希望了嗎?

《聲入人心》給中國音樂劇市場帶來希望了嗎?

記者 / 湯婧露

編輯 / 許詩雨

2018年10月,由東野圭吾同名小說改編的音樂劇《信》首輪演出時,主創人員也許都並沒有想到,4個月之後的第二輪演出所有門票將在開票一分鐘後售罄。

影響這一結果的最大變數是主演鄭雲龍,他因湖南衛視的一檔綜藝《聲入人心》而迅速走紅,成為了當下音樂劇圈裡的流量新星。當天,鄭雲龍發布微博感謝粉絲時寫道:「這一分鐘,我等了十年」。

某種程度上來說,《聲入人心》之後「音樂劇」一詞出現在大眾視野的頻率陡增,音樂劇市場似乎迎來了春天。

《聲入人心》「梅溪湖男孩」

但在一票難求的同時,兩場「倒春寒」也來勢洶洶。

今年2月底,由鄭雲龍主演的音樂劇《謀殺歌謠》北京場一經開票便遭受粉絲質疑,票務平台疑似「坐地起價」,票價最低為380元,最高880元。然而,就在前一個月於上海舉行的場次中,最高票價也僅為260元。

除了定價系統的不規範外,假唱則是觸動行業底線的致命一擊。4月20日這一天,被部分音樂劇粉絲稱作「我國音樂劇史上恥辱之夜」。

當天,音樂劇《白夜行》的寧波場演出,女主角唐澤雪穗的扮演者韓雪因急性聲帶炎而以錄音代替現場演唱。關於音樂劇行業底線的討論,以及對中國音樂劇團隊專業性的質疑一時間被頂上當天微博熱搜。

綜藝節目給了音樂劇一個打破小眾圈層的契機,觀眾先被專業水準到位的「神仙打架」吸引,再被演員的高顏值、高學歷、高身高圈粉,「音樂劇」這一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公共視野當中。

關注度提升的同時,也意味著它的每個細節都將受到更多雙眼睛的檢視,和演員一起站在聚光燈下的還有包括引進方、製作方、演出方在內的整條音樂劇生產鏈。

粉絲流量收割之後,音樂劇市場面臨著什麼? 「圈外」粉絲湧入市場,尚未成熟的中國音樂劇產業鏈能否承受過熱的市場環境,短暫的春天之後等待他們的是新一波的大浪淘沙嗎?

粉絲文化介入音樂劇產業

在河南信陽上學的大四學生張然3月25日發布了一條定位於陝西大劇院的朋友圈:「第一次看『法扎』,坑底躺平了。」這是她第一次看法扎,也是她第一次進入劇院看音樂劇,事實上真正開始了解音樂劇也就是今年年初的事情。

但在走進劇院前,她已經熟練掌握了一套圈內「黑話」,比如「法扎」這個音樂劇迷對風靡全球的音樂劇《搖滾莫扎特》的昵稱。

在《聲入人心》熱播之後,很多人和張然一樣有著類似的「入坑」的路徑——被綜藝節目吸引後,了解到音樂劇這一演藝門類;通過微博、豆瓣進入相對垂直的粉絲群中,完成對音樂劇理論知識的「補課」和粉圈名劇的「安利」;之後再轉戰B站搜尋官攝(音樂劇的官方錄像版本),完成音樂劇的初次線上體驗,並通過彈幕「補課」黑話;最後,搜尋演出信息,走進劇場。

B站法扎截圖

張然們走進劇院前的這一段認知路徑,完全區別於百老匯、倫敦西區,乃至日韓的市場形成歷史——觀眾走進劇院前不再是一張白紙了。

中國音樂劇市場發展相較日韓都晚了一步,在觀眾的培育上除了需要與歌劇、話劇、演唱會等其他演藝形式競爭以外,還需要與互聯網爭奪觀眾的注意力。

一方面,互聯網提供的便捷且廉價的刺激佔據了當代人大部分的娛樂時間,如何讓潛在的消費者願意從線上走到線下是所有線下娛樂消費共同的難題。

另一方面,互聯網也彌補了中國線下藝術教育的缺失,讓觀眾在進入劇場前就完成了知識儲備,甚至在進入劇場之前他們就已經熟知每一幕的細節。於是,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說,走進劇院看劇並不是為了知道它要「演什麼」,更多地是為了體驗,體驗音樂劇獨有的現場感。

就算起了心想看音樂劇現場,在順利走進劇場前,觀眾還需要邁過好幾道坎。動輒幾百上千的票價,已經阻擋了一大群潛在觀眾。音樂劇通常還需要提前一個月以上進行購票,而一個月之後的那天你在做什麼,是否能準時參加都是未知數,時間的不確定性也提高了觀眾購票成本。於是,走進劇場看音樂劇成為一種更「重」的決策。

追星成為促成這一決策完成的關鍵推力。

張然入音樂劇坑的兩個關鍵節點:《聲入人心》和《搖滾莫扎特》。前者將音樂劇推到了大眾面前,完成音樂劇的一次大規模「出圈」,讓很多本來連歌劇與音樂劇混為一談的圈外人走近音樂劇。後者則在2017年末首次引進中國時,以近95%的上座率與復購率讓音樂劇圈見識到了粉絲的力量。

粉絲們不僅有頻繁製造「一分鐘售罄」的能力,還樂於在劇本身以外創造一個相對獨立的亞文化圈。他們有自成一體的「黑話」系統,以《搖滾莫扎特》為例,飾演主角莫扎特的米開朗基羅·勒孔特被稱作「小米」,他的死對頭薩列里又被稱作「薩聚聚」,「殺殺服你」則是其中《L"assasymphonie》一曲的空耳版名稱。

就像德雲社的粉絲自詡「德雲女孩」,現在音樂劇的飯圈女孩們根據《聲入人心》這檔節目錄製地名,開始自稱「梅溪湖女孩」。應援、控評等粉圈文化傳統也被帶入音樂劇圈。在社交媒體上,音樂劇和演員通過粉絲完成了二次傳播。

無論是在購買力上,還是音樂劇衍生文化的掌控力上,粉絲化後的觀眾群與製作方、引進方的話語權力上出現了改變。粉絲所在的位置前置,不再僅僅是位於末端的接受者,他們漸漸成為推動音樂劇最終走進劇院的眾多合力中的一股。

偶然的造星能成就中國音樂劇嗎?

事實上,粉絲效應並不是中國音樂劇圈獨有的特徵。「石頭姐」艾瑪·斯通、「金剛狼」休·傑克曼、「小蜘蛛」湯姆·赫蘭德等知名的好萊塢明星,在成為電影演員之前都有過音樂劇從業經歷。

在追星文化更為發達的日韓,明星對票房的號召力則更為明顯。在韓國,通過偶像或演員方式出道的流量明星再迴流至音樂劇領域的事情並不少見,《假如愛有天意》男主角扮演者曹承佑、前東方神起成員金俊秀、EXO的金俊勉都是韓國音樂劇舞台上的常客,粉絲進入劇場追星也是尋常事。

同樣是造星,但中國的情況有些不一樣。音樂劇作為一種考驗演員唱、跳、演綜合能力的舞台表演形式,本來應該成為「造星」「養星」的中堅力量,但相比起在劇院一場場演出,通過綜藝、電視劇、電影作為賺錢和獲得曝光的途徑顯然更為方便迅速。

「我們知道孫紅雷學音樂劇出身,但他在電影、電視劇是幾千萬、上億的收入,他怎麼可能來演音樂劇?」上海戲劇家協會主席楊紹林在參加第34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音樂劇發展論壇時如此說道。

單憑音樂劇演出,演員難以獲得線上曝光,通過綜藝獲得熱度的專業音樂劇演員又難以再投入足夠的精力在音樂劇舞台上。據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費元洪的透露,《我的遺願清單》首演的男主角阿雲嘎在通過《聲入人心》爆紅之後,因為檔期安排衝突,不能繼續參演今年的演出。

卡司更改後的《我的遺願清單》

從音樂劇舞台走出打破圈層的流量明星當然不是一件壞事,綜藝節目幫助音樂劇完成了市場培育的第一步——讓大眾「知曉」這一藝術形式。但是想讓還在圈邊觀望的新晉粉絲成為核心消費者,線下劇場的體驗才是留住他們的關鍵。

郭德綱一個人的天才可以救相聲,但天才救不了音樂劇。相比依靠師徒傳承的「手工作坊」,用「現代工業」來形容音樂劇更為貼切。

「音樂劇不同於電影拍完了就結束了,我們需要保證每一場演出的品質,每一次在不同城市的水準,其中包含了大量工業化、標準化的流程梳理,但是這也是目前整個行業都比較欠缺的事情。」七幕文化創始人兼CEO楊嘉敏告訴金字招牌研究室。

依靠綜藝捧紅的音樂劇明星更像是個偶然事件,單靠輸血無法為中國音樂劇獲得持續的關注,形成標準化的產業鏈才能使音樂劇擁有真正造血的能力。

本土劇目只能做引進劇的配角?

「梅溪湖女孩」來了之後,更為重要的是,市場上有什麼劇能給他們看?

目前中國市場上的音樂劇類型主要有三種:國外原版音樂劇、版權引進後的漢化版本以及本土原創音樂劇。

根據2018年國際音樂劇產業高峰論壇的數據,2017年音樂劇票房共2.55億,其中國外原版音樂劇票房為1.16億,佔47%左右,而引進版權漢化和原創音樂劇票房只有0.6億和0.79億。可見,打上「原版」招牌的比「原創」更叫座。

高昂的成本使得原創音樂劇的製作成為一項高風險的投資。相較於其他線下演藝門類而言,音樂劇的製作費用高出一大截。目前百老匯製作一部原創音樂劇大約需要投入12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0.8億元),國內一部中小型原創音樂劇的成本也需要1000萬元以上。

與電影、電視劇等同樣成本高昂的製作相比,音樂劇還面臨著營收周期長的問題,只有不斷地演出和版權交易才能收回成本,在這個過程中成本往往還會隨著時間遞增。所以,在決定投資製作一部音樂劇前,投資人需要做好1~3年內不能回本並且還要持續投入的準備。

就票價而言,觀眾對原創音樂劇價格的心理預期會比原版引進大戲更低。根據上汽·上海文化廣場2018年年報,平均票價最高的是原版引進的法語音樂劇《悲慘世界》,票價為564.4元。

平均票價墊底的三部項目均為原創華語音樂劇,分別是《秋褲和擀麵杖》《麥琪的禮物》和《高手》,平均票價均只有76元左右。事實上,很多原創音樂劇根本無法進入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這樣的大型劇院,而小劇院的演出上座率則更差,並且更難在票價上拉開差距。

《悲慘世界》劇照

制約中國原創音樂劇發展的不僅僅是營收與成本,創作能力與系統的運營能力的欠缺一同造成了中國原創音樂劇「有心無力」的局面。中國音樂劇的產業工業化、職業化,需要建立在原創和改編劇目發展的基礎上。

但過去10年,原創音樂劇中一直沒有出現獲得口碑和票房雙贏的代表作。又因為成功的原創劇目少,無論是導演、演員還是幕後的發行、市場人員都無法積累足夠的實踐經驗,漸漸走入了一個死循環。

「我個人預期是未來三五年後,才能看到中國本土的題材和本土的創作人才有優秀的原創作品。」楊嘉敏告訴金字招牌研究室。

中國音樂劇市場如何尋求突圍?

根據日韓的經驗,當地區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時,音樂劇產業化的節點也會相繼到來。2015年時中國已有15座城市到達這一標準,這意味著中國音樂劇消費市場的已經做好了準備。

事實證明,在《聲入人心》尚未出現時,中國音樂劇市場也在逐步壯大。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的數據,2017年音樂劇的票房收入比2016年增長了一倍,達到3.48億人民幣。

從引進劇目上來看,近兩年海外大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百老匯與倫敦西區的劇目,如《搖滾莫扎特》《搖滾紅與黑》《伊麗莎白》等,以法語、德語為代表的小語種劇目進入中國。觀眾選擇面更廣,對音樂劇的欣賞視野也更加開闊。

如果讓剛剛起步的原創音樂劇直接進入大劇場進行演出,幾乎是不可能的。「一部原創音樂劇不是一次成型的,它需要經歷很長的篩選和成長的時間。」費元洪對金字招牌研究室解釋道,而中國原創音樂劇過去的做法是直接通過立項或藝術機構投入一兩千萬人民幣,但是演出一次可能就束之高閣,到頭來很多資源和投資都打了水漂。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原創音樂劇孵化機制的創立,已經有先行者開始探索。今年1月,由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主辦的「華語原創音樂劇徵集孵化計劃」正式啟動。

在向全社會進行作品徵集以後,會根據導師和評審的意見,從中選出5部作品進行進一步開發和修改。三個月後,通過劇本朗讀和工作坊的形式,再從5部作品中選出3部進行下一步的孵化。今年年底,面向市場的更成型的版本將會向投資方和製作人做最終呈現。

「華語原創音樂劇徵集孵化計劃」主海報

目前,經過三個多月的作品徵集,本次孵化計劃已經有72位創作者的77部作品參選,這幾乎是這三年來中國已有的原創音樂劇數量的總和。「儘管其中水平參差不齊,甚至很多都是不合格的,但這沒有關係,首先我們需要有量」,費元洪說道,一步步的淘汰和晉級才能從中篩出有潛力的作品。

在音樂劇成長環境方面與中國相類似的韓國,政府的音樂劇支持政策從市場教育開始就已經開始著力。

但是在中國,音樂劇「舶來品」的標籤使得它無法像戲曲等傳統表演門類一樣,可以獲得政府不計成本的支持,市場培育一類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空白,只能由市場化的企業填補。

《聲入人心》的成功使得圈內人看到了綜藝節目對打破小眾圈層的降維攻勢,楊嘉敏透露七幕人生將在第二季《聲入人心》里和湖南衛視有更深入的合作,並且他們已經開始與視頻網站一起籌備相關的音樂劇綜藝。

「出圈」只是完成第一步的「知曉」,市場上要養成音樂劇的消費習慣,最終還是要依靠審美需求的形成。

無論是製作方、引進方還是劇場方,越來越多市場化的力量投入到音樂劇講座和進校園的活動之中,通過音樂劇的業餘版權授權的方式,高校社團也成為年輕人深入體驗音樂劇魅力的一種方式。

大麥網旗下自營演出品牌Mailive於今年2月起啟動「麥香計劃」,計劃投入3億元用於舞台劇、音樂劇等劇場類國內外優質IP的投資扶植。從劇目運營、大數據營銷等多維度助力頭部戲劇IP,全面擴增演出市場份額和用戶規模。該計劃首批直投的音樂劇包括由韓雪、劉令飛主演的《白夜行》和美國經典童話改編的《綠野仙蹤》。

《白夜行》劇照

中國音樂劇的春天很難通過直接複製百老匯的產業化道路,或是日韓的明星化道路來達到,但標準化的產業線正在漸漸成型,至少其中的每個環節都在暗自發力。《聲入人心》打破了一個缺口,社交媒體中更加垂直的粉絲群體也正在壯大。路阻且長,但破局之路已經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小紅書的悖論 YiMagazine
全球科技領袖,見證科技領域的新變革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