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樓蘭一個無奈之舉,讓李白恨不得「斬」之,其實樓蘭很憋屈

樓蘭一個無奈之舉,讓李白恨不得「斬」之,其實樓蘭很憋屈

樓蘭一直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存在,自古就只存在於各大歷史記載中,關於它的真實狀況至今仍在不停的研究當中。如此神秘的樓蘭被歷史的塵埃深埋在沙漠中,直到1900年才得以重見天日。一經發覺便震驚世界,經過長期的仔細發掘,樓蘭的神秘面紗被層層解開。這個沉澱在沙漠之中的樓蘭曾經也是繁華重鎮,遠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存在,而且與華夏民族還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地處邊陲在匈奴與漢朝之間艱難生存,也正因這個原因使得樓蘭被迫做出了為人不齒的行為,這導致了後世文人尤其是唐朝詩人動不動就是「斬樓蘭」、「破樓蘭」。中間到底有什麼曲折緣由,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扒一扒。

李白和王昌齡的大名想必如雷貫耳了,他們都各自寫了一首和樓蘭相關的詩句,而且都成了千古名句。先看看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李白的殺氣,不過雖然詩作是歌頌守衛邊關的將士,但為何不是斬匈奴,不是斬突厥。不得不說這對樓蘭是不公平的,彷彿樓蘭有什麼十惡不赦的罪行一樣。再來看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同樣殺氣騰騰,同樣是歌頌邊關將士的熱血報國。為什麼卻和李白一樣也和樓蘭過去,唐朝的外患莫過於突厥了,破突厥不好聽嗎?其實類似的詩作還有很多,不知情的肯定認為樓蘭是可恨的,但其實我們回首那段往事就能發現,樓蘭其實有點憋屈。

關於樓蘭的記載最早是在司馬遷的著作中,那時候的的樓蘭已經頗具規模,由此推斷樓蘭遠在漢朝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漢朝以後,天下穩定,唯一的禍患就是西域的匈奴了,很多名將能名揚天下還得多虧匈奴的功勞。這當然是玩笑話,匈奴驍勇善戰,對邊關的百姓生活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如果沒有那些名將的存在,可能邊關雞犬不寧了。所以漢朝和匈奴之間幾乎年年打仗,這就苦了夾在兩者中間的那些小國了,而樓蘭便是這些苦逼小國中的一個。

漢武帝時期,西域要道被打通,絲綢之路就此形成。然而因為樓蘭地處西域要道,匈奴經常迫使樓蘭成為細作為他們截獲商旅,刺探軍情。而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臣也因此有去無回,武帝大怒,隨後派兵討伐樓蘭,樓蘭不戰而降。然而,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匈奴不幹了,屢屢侵擾樓蘭,沒辦法又只好派人討好匈奴,沒曾想這個出使匈奴的人最後叛變聯合匈奴發動政變奪了王位,成了漢朝西域道上的嚴重阻礙。而當初出使漢朝的人將這個情況報告了漢朝,當時的漢昭帝震怒之下派出了傅介子出使樓蘭,這個傅介子卻不是一般人,在宴會上以一人之力斬殺了樓蘭王,隨後樓蘭平定,並將樓蘭改名鄯善國。往後一直是在漢朝的管制之下,而後來的詩人都將這一事例作為報國建功的典型案例。

其實司馬遷在記錄樓蘭的歷史中有這麼一句話,就是「不兩數,無以自安」。簡單的七個字道盡了樓蘭作為小國所面臨的艱難處境,而春秋戰國時期,我們只記得所謂的戰國七雄和春秋五霸,而他們之間的小國則被大家所遺忘。然而強者生存的自然規律是不會改變的,樓蘭也因為他獨特的地位和神秘的終究被歷史銘記。而我們今天所見樓蘭城遺址其實是樓蘭人迫於環境而被遺棄的,最後隨著地質變動而出現在了今天的地方。值得思考的是,如今對環境破壞的我們最後又將遷往哪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上談賓 的精彩文章:

三國實力分析,蜀國不是一般的弱,《三國演義》別當真
古人說:「人貪三樣,一生白忙」,是哪三樣?古人總結得很對!

TAG:史上談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