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汲冢竹書的「墓主」

汲冢竹書的「墓主」

汲冢竹書的「墓主」

汲冢竹書的「墓主」

汲冢遺址在今衛輝市區西南10公里汲城村南200米處,是戰國時期魏王墓遺址。

實際上,這是一片墓葬群。近年來,衛輝市文物管理部門曾對汲冢遺址作過調查,得知「文化大革命」期間遺址內原遺存的7個墓葬已被平掉。由於時間尚近,村裡還有人記得比較清楚。文物管理部門結合村民的回憶,以范家墳為標誌,自西向東對7座墓葬重新勘測,並進行了科學保護,其中最大的墓(1號)長、寬各75米,最小的長、寬各18米。

既然是魏王墓葬,何以不稱魏墓而稱為汲冢呢?這與當地的歷史有關。王振中先生說,娘娘廟村看上去是個小村,但歷史卻厚得讓村子無法承受,這裡就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汲地,因為汲太有名了。

查看衛輝史志可知,汲縣是衛輝歷史上首屈一指的重要稱謂,因為它實際使用的時間最長。除了單獨地作為縣級治所,包括隋朝的汲郡屬縣(郡治衛縣,即今淇縣)和新中國成立前後,再就是衛輝路、府以及衛州的屬縣兼治所,前後用了近1500年。再往前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包括西晉的汲郡、兩漢的汲縣和戰國的汲邑,也有800餘年,但治所主要是在今衛輝城區西南20餘里的汲城村,也就是說今衛輝市區之「汲」的源頭,是汲城之「汲」。而魏王墓,就處於這樣的汲地。

汲冢主人與《竹書紀年》終年

汲冢竹書的「墓主」

自《竹書紀年》(以下簡稱為《紀年》)和《穆天子傳》等竹簡書出土後,「汲冢」的主人引起學界的關注,有魏襄王和魏安矨王兩種說法,但至今沒有定論;正是基於「主人」的不同,所出《紀年》之終年,同樣有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和魏安矨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兩種說法遺世。如今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將《紀年》終年定在襄王二十年或安矨王二十年,都是錯誤的。

今《晉書》之《武帝紀》及《律曆志》、荀勖《穆天子傳序》、衛恆《四體書勢》等,均言汲冢所發為魏襄王墓;《春秋經傳集解後序》正義引王隱《晉書·束皙傳》,則稱為魏安矨王墓。另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等,於汲冢只言「舊冢」或「魏墓」,而不言其主。

當代歷史學家黃懷信先生認為,汲冢主人是魏襄王。

黃先生的觀點主要來自《竹書紀年》的終年。

按照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言:(《紀年》)下至於魏哀王之二十年。

據《史記·魏世家》,哀王為襄王之子、惠王之孫;哀王二十年當為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然而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又云: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

《通鑒外紀》卷二引《汲冢紀年》亦云: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

《史記·魏世家》索引說:《系(世)本》襄王生昭王,無哀王,蓋脫一代耳。而《紀年》說惠王三十六年,又稱後元一十七年卒。今此分惠王之歷以為二王之年,又有哀王,凡二十三年。紀事甚明,蓋無足疑。而《魏語》,亦有哀王。蓋《紀年》之作失哀王之代,故分襄王之年為惠王后元,即以襄王之年包哀王之代耳。

《史記·魏世家》集解引荀勖的觀點也說:今案古文,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改元後十七年卒。

與《索隱》引《紀年》說相同,荀勖曾校定汲冢書,所謂「古文」,當指古本《紀年》。黃懷信先生認為,由以上記載可知,古《紀年》確有惠王改元的記載。《紀年》為魏國史記,本國人記本國史,不可能失掉代數,而且僅為前兩代之事,必不致失誤如此。所以,此事當以《紀年》及《世本》所載為是。

黃懷信先生認為,《史記》襄、哀二字,必有一誤。襄、哀二字形似互誤,古書恆多有之。蓋司馬公不詳惠王曾經改元,又所據史料有「襄」誤為「哀」者,故多出一代。總之史無哀王,《史記》之「哀王」當為襄王。可見杜預所言「止於哀王二十年」,實亦指襄王之二十年。而杜預「哀(襄)王二十年」和郭忠恕引《晉史》「安矨王二十年」之說,都源於《紀年》末句「今王終,二十年」之文,只是對「今王」認識不同而已。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云:「哀王二十三年卒,故不稱謚,謂之今王。」杜預所據為「古書《紀年》篇」,可見古本也有「今王終,二十年」之句。因此,黃懷信先生認為:「今王」當為惠王之子襄王。所以汲冢主人當為魏襄王。

黃懷信先生還認為,魏之諸王,無二十年終者。其實,諸王包括襄王,也不必二十年終。因為《紀年》之「二十年」,並非用魏王紀年。細觀《紀年》「二十」年以上,有「十六年」、「十五年」、「十四年」,倒此以上,直至「元年」,屬之周隱王。再以上,亦全用周王紀年。因而,此「二十年」必承上「十六年」,為周隱王之二十年,只是將「今王終」寫在了「二十年」前面而已。《紀年》此句以事與時倒書,蓋以此句屬全書絕筆之故,總之只是一種筆法,而絕非用「今王」紀年,因為全書皆不以魏王紀年,且無一處用「今王」紀年。可見世謂《紀年》記事終於魏安矨王二十年或魏襄王二十年,皆是誤解了《紀年》筆法,把「二十年」看成了「今王」之年。

但新鄉市史志專家王振中先生不贊成這個觀點,他認為,墓冢當為魏安矨王之墓。他是根據搜集的大量相關史料,並做了深入研究後得出這個結論的。

魏王墓就是魏安 王冢

實際上,讓王振中不能認同的還有新編的《輝縣市志》。他發現,在該志文物篇古墓葬欄目下,標的也是魏襄王冢——魏襄王冢,位於占城鄉大梁冢村北,因戰國時魏都大梁(開封),俗稱大梁冢。《獲嘉縣誌》(民國23年版。引者按:因該村民國時期屬獲嘉縣)載:古之汲冢也(晉屬汲郡),或為魏安矨王冢,高二丈余,大數十畝。晉太康二年(281年),為汲郡人不準盜發,得竹書數十車,後人多次整理為不同版本的《竹書紀年》。

「這是很荒唐的。」王振中說,「眾所周知,出土『汲冢魯壁』式珍本的魏王墓遺址,是在今衛輝市孫杏村鎮(系列一中孫杏園鎮有誤)娘娘廟村,千百年來並無他詞,怎麼到了民國時期忽然又冒出個相同品牌的文物?」

為了解開謎團,執著的王振中曾進行了實地考察。

在大梁村北,王振中看到確實有一座「大梁冢」,並且冢上還有一座天仙廟和幾通石碑。但是,無論是資格最老的明萬曆二十六年的「大糧冢重修天仙廟碑記」,還是時間稍後的清順治五年的「金妝天仙關帝廣生碑記」,都明明白白地說該村原名為大糧冢,不曾提及與魏王墓有何瓜葛。

「由此看來,《獲嘉縣誌》和《輝縣市志》的撰寫者是以訛傳訛,實屬不該;而由於諧音關係,大糧冢村逐漸演繹改成了大梁冢村,從民俗學的角度看,倒是一種正常現象,無須深究。」王振中說,「值得深究的課題倒有一個,就是娘娘廟村魏王墓主究竟是誰?這早在《晉書·束皙傳》中就已經提出來了——『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矨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安矨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

王振中說,後來的文獻多沿用此說,如《獲嘉縣誌》和《輝縣市志》便是。也有史書提出過不同的見解,如《汲縣今志》就說:「……共、汲早有不保之勢,何以安矨王卒後,渡河葬汲乎……故汲冢似非安矨王墓。」而《汲縣誌》(乾隆三十六年版)則認為:「……是(時)安矨王二十年去襄王卒時已六十餘載,安得再啟墓而藏書……依《通志》作安矨王墓為是。」還有一些文人借詩文表達過自己的意見,如清人彭時奮在《過衛》詩中就認為汲冢是「狐嘶茂草襄王墓」。而元人王惲在《汲城懷古》中說「臨風笑煞安矨事」,認為安矨王給自己修大冢因而遭盜是「甘著虛名博禍機」等。

「把汲冢的主人確定為安矨王是比較合情合理的,因為這樣做有一個硬證,就是冢中盜出的《竹書紀年》的記事下限為安矨王二十年。根據同一理由,若把墓主確定為魏襄王,就有許多難通的地方。首先一個問題就是,目的是什麼?幾十車的竹書對於安矨王可以稱作陪葬,而對於已葬了四十年的襄王,恐怕就很難稱得上『陪』了。若是為了藏匿,為何不藏於封葬更近的昭王墓或更久的惠王墓?何況,陪葬於安矨王墓,不是同樣具有藏匿功能嗎?其次,是於情理不合。當時並未碰上山崩地陷或人為破壞的事情,必須遷葬、改葬藉以擴墳藏書的機遇。中國人歷來重視『陰宅』風水,挖掘祖墳別說在封建社會的戰國,就是到了今天也仍然公認是大逆不道的勾當。再次,是技術上有障礙。近年來的大量考古成果證實,戰國時期三晉地區的侯王級墓葬,多採用土坑豎穴積石積炭(或積石積砂、壘石為槨)制,這種墓葬形式,是在墓室的四周有厚厚的積炭層以防潮濕,還有幾十厘米乃至一兩米厚的礫石層,加之填土中的層層卵石以防盜。顯然,要想進入這類墓室,只有不顧一切地破壞性盜發,否則,幾十車的竹書,是無論如何也沒法安全補葬到墓穴中的。」王振中說,「有人根據安矨王在位時魏之共、汲已有不保之勢,故而安矨王卒後不會渡河葬汲,言下之意汲冢主人就不會是安矨王,這種看法有著明顯的缺陷。一是不知道共、汲乃魏國主要王陵的所在地,僅《山彪鎮和琉璃閣》兩處,解放前後就曾出土過魏國墓葬73座,加上汲冢的7座,其中至少埋葬有八位王侯級人物。二是沒看到魏國末期總的窘迫形勢。不錯,當時的共、汲確有不保之勢,但安矨王駕崩時,魏國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哪裡還有更安全的死後葬身之地呢?」

王振中還介紹,汲冢竹書曾和魯壁籀文、安陽甲骨文並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三大發現,尤其是其中的《竹書紀年》至今還牽連著中國文化的許多關接,比如我們今天的共和國之「共和」,中國編年史原有的準確開端——公元前841年以及新的「夏商周年表」等。

研究汲冢墓的墓主,有助於更加深入地理解「汲冢書」。王振中在對汲冢遺迹實地考察後就曾揣想,「汲冢書」很可能主要是由魏公子信陵君領銜撰寫。其理由有二:

一、「汲冢書」有七十五篇(種)之多,涉及四書五經、相術射法、楚晉舊典、丘藏遊記,等等,內容十分廣泛,只有像信陵君那樣既具有廣泛興趣又擁有眾多食客的人,方有運作的條件。有關這一點,《史記·信陵君傳》中的《魏公子兵法》可為佐證。

二、《竹書紀年》的記事下限——魏安矨王二十年,正好是信陵君「竊符救趙」那年,從此他一去十年不歸,《竹書紀年》也斷了線,這應該說不是一種巧合。

曾經的魏王墓地,如今長滿了莊稼。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