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黃泰倫 - 不要追問.mp33:18.845來自文來文往詮釋她打開今日頭條,體驗完整音頻內容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不要追問】

來自:樹高千尺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撞南牆,決不回頭。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根結,解不開,就不放過。所以才有那麼多人選擇飛蛾撲火,為自己的執念殉道。

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查個清清楚楚,問個明明白白。人活著,聰明有時候是一種罪過,糊塗反而會讓你活得更好。個中差別,最重要的就是學會——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事過,不要追問。

不要追問,是種善良。

「離開了,就別過問人家過得好不好;過得不好,你會心疼;過得太好,你會心塞。」

有些事,過去就過去了,今天的太陽曬不幹昨天的濕衣服。事過不追問,對別人,對自己,都是一种放過。放過,就是慈悲。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我見過太多人,總是糾結在對別人的執念里。

知道別人離婚,便恨不得把誰先犯了錯、為什麼離婚、孩子怎麼辦、家裡人啥意見全都刨根問底說一遍。

別人跳槽他要問,別人生病他要問,別人發條朋友圈他也要問兩句。他們的興奮不是來自對陌生的好奇,而是想要通過一連串發問來獲得「我比你好」的慰藉。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多少曾經言笑晏晏的人,經不起久別重逢的考驗,正是因為人們總是執著於了解別人的過去,卻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真正有修養的人不會這樣做。

只有懂得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與表達欲,你的愛才會事半功倍,否則,你愛得魯莽,別人承受得也吃力。

不要追問,是種懂得。

有些事,看透了,就不必說明。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想讓你懂的事情,說話的人自然會解釋清楚;不想讓你懂的事情,你問再多也無益。

得不到回應的熱情,要懂得適可而止,這是人最珍貴的品質。因為很多時候,無意間的追問也是一種傷害,不論你承認還是不承認,大部分尷尬都是由一個本該閉嘴的問題所導致的。

抑鬱症也是病,但是大多數人卻只覺得抑鬱症患者是想太多,是矯情,他們不作任何了解,就用「你要積極」「你要樂觀」之類的廢話來揣度你、敷衍你。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作為一個別人眼中樂觀的人,大概就是你上吊快死了,別人還以為你在盪鞦韆。

真的無法想像,一個人得經過多大的痛苦,才會寫下這麼刻骨銘心的文字。

做人,一定要懂得在該閉嘴的時候閉嘴,想是一回事,該不該是另一回事。每個人都有自己不願提及、別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即便你不善言辭,也要學會辨別對方的意願。

因為愛一個人,不是用你需要的方式去關心別人,而是用別人需要的方式去愛他。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就像我們從小就被長輩教育,不要在矮子面前談身高,不要在胖子面前談體重,不要在孤兒面前談父母,不是因為這些不能談,而是因為這些事情無法讓人感同身受,只能報以溫柔。

不要追問,是種釋然。

古人常說,人生有四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而來去之間,最高的境界,便是在看透世事變幻的真相之後學會釋然。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我想,他們之所以選擇對最陌生的幾年避而不談,原因既是因為無從談起,更是因為不必去談。

好事壞事,都是往事,往事如煙,又何必琢磨。屬於你的永遠屬於你,不屬於你的你永遠得不到,雖然他們曾經是愛人,但在那一刻,他們註定是擦肩而過的路人。

人可以難過,但不要嘮叨,不要追問,就是對自己的一种放過。

總是停留在過去的人註定不會幸福,因為他們失去的是現在和未來。一個人要活得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而不是陷落在回憶的泥淖,像祥林嫂一樣鬱鬱寡歡。

你能放下的越多,你能拿起的就越多。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不要追問,是幸福的大智慧。

成年人的世界裡都有一種冰冷的默契,在私人領域,我們以互不干涉來保全自己,以心照不宣來成全對方,即便無意間踏過了別人敏感的邊界,也會熟稔地選擇沉默,一個不問,一個不說,最終一笑而過。

這種默契看上去很冷漠,但卻常常帶給人溫暖。

因為不是在每件事上我們都需要享有知情權,有些事,知道得越多,就越壞,知道得越少,反而越美好。不追問、不糾纏,就是讓我們擁有幸福的大智慧。

願你也能不為往事擾,只為餘生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來文往詮釋她 的精彩文章:

到了現在,驀然回首,我們的這一生,形同虛度

TAG:文來文往詮釋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