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都」永春制香人:復興品香文化,讓香「飛入尋常百姓家」
首發:5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逸之、吳劍鋒、邰曉安
無人機拍攝的位於永春縣達埔鎮「中國香都」香文化產業園裡的曬香場面。 康慶平 攝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走進閩南山區永春縣達埔鎮漢口村,空氣中流動著香料特有的芬芳,臨溪而建的一排排石頭厝里香粉飛舞,一群赤膊漢子揮舞雙臂,將沾過水的竹籤放入香粉中來回搓捻,頓時竹籤上裹滿了均勻的香粉。不一會兒,制香人黝黑的肌膚和面龐沾滿了亮紅的香粉。
行至高處,一條木棧道將各家屋頂連成曬香場,密密麻麻鋪滿了金色和紅色的篾香,遠遠望去儼然一幅色彩濃烈的油畫。千百年來,一束束篾香從這裡出發,前往海內外的宮殿廟堂及尋常百姓家,為這座南方小縣贏得了「中國香都」的美譽。
無人機拍攝的位於永春縣達埔鎮「中國香都」香文化產業園裡的曬香場面。 康慶平 攝
祖籍永春的「鄉愁」詩人余光中評價永春篾香說:「香始於嗅覺而通於文化,文化之芬芳賴美名以傳,制香業者實功同蜜蜂,澤被人群。」
宋元時期踏海而來的阿拉伯香料,與中國傳統香文化在這裡相遇,孕育出獨有的芬芳並相傳至今。永春篾香,是中原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因緣際會,卻成就了中西文明碰撞交匯的璀璨結晶。
經過300多年的洗禮傳承,永春香發展出別具一格的制香技藝,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永春篾香在全國香製品產區中率先取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與廈門、廣東新會、河北古城並稱為「中國四大制香基地」。
無人機拍攝的位於永春縣達埔鎮「中國香都」香文化產業園裡的曬香場面。 康慶平 攝
交融
「人之喜香,如花之向陽。」中華香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對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燒艾蒿,佩戴蘭草等,「香氣養性」的觀念已初步形成,為後世香文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詩經》《楚辭》《山海經》等作品中有大量歌詠香草的內容,屈原在《離騷》中提及的香料有18種之多:「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以香草為飾自喻品德高潔;「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蘭蕙為糧,以菊充饑,表明自己忠貞不變的情操。
秦漢時期,隨著漢武帝大規模開邊,通西域,統南越,開海路,域外香料沿著海陸絲綢之路大量進入中國,成為貴族生活特有的點綴。隋唐以後,隨著香料價格降低,以及六朝以來佛、道等宗教大發展,香文化走向普及,用香也進入朝廷禮制。
進入宋元時期,香葯大量進口,文人不僅用香、制香,還研究香葯及合香之法,達官貴人相聚品香成為一門藝術,確定了沉檀龍麝等四大名香。宋代的市井生活中,隨時可見香的影子。《清明上河圖》中多處描繪了與香有關的景象,其中一家香鋪門前寫有「劉佳上色沉檀揀香」字樣,蓋指「劉家上等沉香、檀香、乳香」也。
宋元時期的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在「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中,定居泉州的阿拉伯人後裔蒲壽庚家族帶來異國制香技藝,並依託雄厚的海上實力,壟斷泉州香料海外貿易近30年,史籍載「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巨萬,家僮數千」。
明清時期,行香深入日常生活,香案、香幾成為文房清玩的典型陳設。明宣德三年,宣宗皇帝曾親自督辦,差遣技藝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臘(今柬埔寨)進貢的幾萬斤黃銅,另加入大量金銀珠寶一併精工冶煉,製造了一批蓋世絕倫的銅製香爐,這就是流傳後世的「宣德爐」。
清順治三年(1646年),閩南沿海大亂,蒲壽庚的後代蒲世茂為躲避戰火,遷居永春達埔鎮漢口村,蒲氏家傳制香技藝也隨之傳入。中西文明因而在此交匯,令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山區小縣在中華香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永春古稱桃源,地處泉州西北部、晉江上游、戴雲山南脈,五代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置縣,迄今已一千多年歷史。「清水一灣舞白鶴,風光兩岸映桃源。」余光中筆下的故鄉風光旖旎,一灣桃溪穿城而過,串起了村居和市鎮,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不斷,大量士族南奔,史稱「衣冠南渡」。一部分南遷的中原人沿著晉江水往上游桃溪逐漸發展。隨著一批批中原墾荒者的到來,中原文明包括香文化也隨之傳入永春。
「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序春」,四季如春的風華,是大自然對永春這座千年古城的饋贈。這裡物產豐饒,永春蘆柑、永春佛手茶、永春老醋等特產聞名天下。而篾香,則讓永春與海外諸國產生了更緊密的關聯。
蒲氏入永後,業務從原先的經營香料發展到製作篾香。依託當地豐富的竹資源,蒲氏以細小的竹篾為骨,將異域香料研成粉末後塗於篾骨,是為永春篾香。蒲氏將制香手藝傳授給了廣大鄉親,永春的制香史由此開啟。
蒲氏永春香傳承人蒲良宮在對制香的原材料進行嗅聞甄別。康慶平 攝
對於阿拉伯先祖的歷史,今年64歲的蒲氏後人蒲良宮已經無從得知,但小時候在古籍上看到的「豆芽般的文字」依然讓他印象深刻,而祖傳的制香技藝,真切地將他和跨海而來的阿拉伯先祖們連接起來。
三百多年來,雖紮根山間,永春香依然向海而生。蒲良宮說,為了得到更好的香料,爺爺蒲樹禮讓父親蒲其木去越南開設「蒲慶蘭香室」分店,將當地採集的沉香、肉桂等香料,運到總店進行配製生產,再銷往東南亞、日本、歐洲等地。
如今,行走在永春的街頭巷陌,仍能瞥見當初「滿城飄香」的盛景。在蒲良宮看來,香在民間的盛行,與宗教信俗息息相關。泉州古稱佛國,無論是祈禱神明,或是祭先供聖,都離不開三炷清香。「香煙繚繞通九界」,執香在手,信眾就有了與神明溝通的天梯。
蒲氏永春香傳承人蒲良宮在篩選香粉。康慶平 攝
香傳
蒲良宮的名字在閩南語中讀音與「良姜」相同,這是制香的一種原料,而他的孫女,同樣以沉香中的一種珍品——奇楠為名。
「以香為名」是蒲氏家族的世代傳統,這背後是對手藝傳承的使命感。「我們祖祖輩輩有一個理念,不管賺多賺少,都要把老祖宗的技藝傳承下去。」蒲良宮說,在蒲家,5歲接觸香料,9歲學習制香……每一代人幾乎都是遵循這樣的步伐走來。
回憶9歲初學制香的情形,蒲良宮說,當時祖母把竹鍋刷作為練慣用的篾香,將手柄一截去掉,兩三個刷子的細絲並在一起,就成了一束香。「每天上學回來就練習展香、掄香,時間一長關節酸痛是常有的事。」
永春篾香講究「手藝」。沾水打底、展香、掄香、切香、染香、曬香、跺香……一尺長的篾香背後,是十多道工序的層層疊加。
作為家族第17代傳人,蒲良宮對這套工藝信手拈來:將篾香呈扇形展開,用右臂摟住香枝,左手在上撥動,讓香枝呈圓形轉動相互摩擦,使每一支香更加飽滿、圓潤——這道工序,稱作「掄香」。
末了,蒲良宮不忘展示制香人的樂趣:他將一捆篾香紮成一束,往地上輕擲,落地後用雙手輕扭香束使之自然攤開,篾香便像一朵花一樣綻放開來,讓人賞心悅目——這一傳統的曬香方法叫「擲香花」。
蒲氏永春香傳承人蒲良宮在展示手工制香的手法。康慶平 攝
時至今日,在永春縣城西安路——這裡曾是閩南聞名的繁華集鎮五里街,蒲家當初制香的老作坊得以留存,蒲良宮仍會在這裡搓粘粉、擲香花,樂此不疲地做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
這間老作坊是蒲樹禮選址建造的,已有近100年的歷史。這裡靠近許港碼頭,製成的香可直通泉州港到往各地。
蒲樹禮是永春香發展史上最負盛名的人物。他繼承了海商先祖的開拓精神,1930年進駐五里街「香厝間」,前屋為店,後屋為香作坊,成批製作篾香,將家族生意從達埔一隅拓展到永春乃至整個閩南地區。
「慶雲飛縹緲,蘭圃馥氤氳」。「蒲慶蘭」從創號至今,已近150年,雖然香室店面歷經翻建,但店後的老作坊得以保留原貌。作坊旁的古井猶存,蒲良宮說,早先,竹籤打底用的水都來自古井,通過管道連接到作坊內的水槽,流水線作業,整套工序一氣呵成。
走進略顯逼仄的小作坊內,各式香料的馥郁沁人心脾,經歷了幾代人的勞作踩踏,當年鋪設的六邊形地磚已是斑駁如花。但石牆之內,百年香味的積澱,讓時間的流逝也變得緩慢起來。
身處「機器換人」的年代,研粉的水碓早已被磨粉機取代,但永春許多制香人對「手工」懷有一種執念,他們仍沿襲著數百年前祖先留下的方法,僅在耗時費力的個別環節用機器替代,甚至於連制香的器具,都用著「傳家寶」——蒲良宮的作坊里,仍保存著流傳數代的香壺和碾槽;搓香粉時浸水的陶瓮,已經用了150多年。
「手工香一點即燃,機器做的不易點燃。而且機器一壓,香料的精華會跑掉。」蒲良宮說。在他看來,工藝繁複的制香技藝,是永春篾香傲視群芳的秘密。
蒲家祖傳香方採用天然香料和中草藥配製而成,品種繁多,按香型可分為奇楠香、沉香、檀香、蘭花香等上百種,按形制則可分為竹籤香、盤香、塔香、香囊、香粉等。祖傳的「草本蘭花香」,要用到36種原料。
蒲良宮說,一款好的香品,不是短時間就能調製出來,有時候需要兩三代人的反覆調試,才能做出經典的香。祖傳的尋香之旅,還要一代一代走下去。
如今,他的兩個兒子都繼承了「蒲慶蘭香室」的工作。在泉州一所高校任教的大兒子蒲海星,正在校園普及制香技藝和香道表演,而小兒子蒲星宇留在永春,幫助父親打理生意,在電商平台將「蒲慶蘭」的產品銷往全球。
去年,8歲的孫女蒲奇楠更是以「蒙眼聞香」的技藝登上熒屏,蒙著雙眼從容辨別出30多種香料,令人叫絕。祖傳技藝後繼有人,蒲良宮倍感欣慰。
這是傳統晒乾工藝「曬香花」,但現代工藝以平攤晒乾為主。
新韻
晚清以來,中華民族命運多舛,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香文化也進入了一個較為艱難的發展時期。早已融入書齋琴房的香文化逐漸遠離了中國人的日常,只有神香在廟宇神壇中被保留下來。
如今,隨著傳統品香文化的復興,其安神養生、陶冶性靈的功能被更多的人接受,一代代永春人正努力拓展香品在保健養生、文化創意等領域的邊界。中西文明交融而得的一縷幽香,再度綻放出獨特的魅力。
走進1978年創立的永春漢口制香廠,一根筆直的煙囪靜默豎立,工人們在紅與黃的交錯中穿行,將一捆捆香整齊擺放在烈日下。自1979年以來,一代代制香人從這裡走出,帶走傳統的制香手藝,而後在各地興辦香企,在繼承蒲氏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革,帶動周邊村莊形成新的產業集群。香也因此成為永春縣傳統的出口創匯產品,在東南亞地區,每銷售3根香就有1根由永春生產。
從小耳濡目染,1971年出生的林文溪對制香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5歲那年,他就進入漢口制香廠學習制香。1994年,林文溪創辦了「興隆香坊」,引進先進位香技術和機械設備,推動傳統產業進入現代化規模生產。
林文溪說,創新是對傳統技藝最好的傳承。為了打開北方市場,他前後花了五年、耗費香料數十噸,終於在2007年研發出無煙香,解決了北方冬天室內熏香煙氣沉積的問題。2012年,他敏銳地捕捉到國人對健康養生香日益增長的需求,迅速在全國設點銷售,在各地建了香道體驗館,還創作了永春香文化主題曲,推動永春香進入大眾消費領域。
「以前茶葉店怕香,現在沒有香,茶都賣不出去,」林文溪說。
永春香業擺脫了朝拜用香的狹隘定義,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同時,永春縣專門出台了扶持香產業發展的八條措施,建成1200畝的中國香都香品產業園,家庭作坊不斷向現代工廠轉身。
目前,永春制香企業近300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2018年香產業鏈總產值達74億元,已發展成為永春縣特色產業。而產業壯大的同時,「觀光工廠」「跨界」這些時尚元素,讓這一古老的行業迸發出新的活力。
「兒童節的時候小朋友可以學習制香泥,情人節的遊客可以自己調配中草藥,像古代那樣做香囊送給心上人。我們舉行各種活動,就是為了將香文化滲透到每家每戶。」彬達文化創意園負責人曾志彬說。
除了線下的體驗平台,生長於互聯網時代的曾志彬,正努力拓展渠道,將父親創辦的企業向大健康拓展。「幾年後你會看到,空氣清新劑和蚊香的競爭對手竟然是永春香。」
主營養生香的「沉瑜香」,則將目標市場投向了年輕一代的消費者。「養生香多用的是香粉、香囊或者熏香,但是粉末比較不方便,我們就把它做成固態的香珠,讓大家來把玩。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把它設計成各種掛飾或書籤,不光美觀時尚,氣味也非常好,」公司創始人庄顏瑜說,固體的香磚可以嵌到牆上,也可用於居家的屏風中,公司甚至將香料加入塗料中。未來,香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將無處不在。
曾幾何時,品香、鬥茶、插花、掛畫是古代上流社會的怡情養性「四般閑事」。如今,永春制香人正努力復興品香文化,讓它不再成為少數人的專屬,而是「飛入尋常百姓家」。屆時,悠遠綿長的「絲路」餘韻,將再度綻放出迷人的東方魅力。
往期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豆瓣9.4分神仙綜藝:如果生命的盡頭是遺忘,謝謝我們曾經相遇
※中國菜系那麼多,為什麼江蘇淮揚菜最講究刀工?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