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一年深感於書法的博大世界
學書已整整一年,這一年裡,從漢隸的蠶頭燕尾,到歐楷的法度森嚴,再到羲之行書的風流飄逸,先後主要臨習了《乙瑛碑》、《九成宮》、《蘭亭序》,此外又繼續臨習了《快雪時晴帖》、《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等羲之行書帖,體驗揣摩了羲之書法或瀟洒,或遒勁,或奔逸之氣韻。
回望來時路,收穫滿滿,受益匪淺。然也深感於書法的博大世界,也僅僅是推開其小小一扇門,窺見滄海一粟。學海泛舟,道阻且長——所謂「一入堂門深似海」,也正是這層意思吧。
相比於學畫,我對書法的學習,似乎進入得更慢一些,每種書體,臨習之初都要經過一段磕磕絆絆的「彆扭」期,時常困惑於找不到寫好之法門,懊惱,甚至於自我懷疑。執筆的方式,入筆的方向,要不要懸腕,筆的大小,紙的質量……都可以成為寫不好的「借口」。但在某一天,又忽而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似打通了任督二脈一般,寫得通達順暢。
此時方悟老師教誨:寫字的技巧,只有一個,就是賣油翁的「無他,唯手熟爾」。深以為然:在基礎的學習中,若沒有大量的練習打底,追求所謂的「技法」都是空中樓閣。
無論單一的書體,還是不同書體之間,練習所積累的功效都是顯而易見的。臨習《乙瑛碑》,我基本每天都要寫滿四大頁,差不多兩個小時,直到第二遍通臨中,我才達到這個開竅的「拐點」;而行書學習之初,就較快進入狀態了,這和之前的練習,尤其歐楷的大量臨習是分不開的。
當然,一味埋頭苦練也不行,關鍵處沒有技術指導,容易南轅北轍,練到「溝里」也未可知。這就體現了在堂里上課的重要意義,課堂上老師講授之法,是他們在理論和經驗中得出的精華,得之可少走很多彎路。
比如歐楷的學習很難,於我也是最「虐」的一段歷程,我經常處於自信心超級毀滅的狀態,而最終能夠完成,得益於老師在課上不斷的提點和鼓勵,這個互動交流能夠非常有針對性的發現和解決問題,得到「個性化」的提升。
臨摹《九成宮醴泉銘》
一些字的起源和「歷史」,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是很有效率的學習。就比如蘭亭中這個「朗」字,原帖中左邊「良」的豎畫出頭很長,從這個字的甲骨文起源來講為什麼這麼寫,這樣的理解就非常深刻。


TAG:書畫相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