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道出了古代社會的等級差距!

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道出了古代社會的等級差距!

俗語:「父不進子房」,上一句鮮為人知,道出了社會等級制度!

文/一休道

在以前人們之間的生活環境,都是房屋之間緊緊相鄰,而人們之間最喜歡做的事情也就是走親訪友,人們相處之間串們還能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知道對方的近況,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給予幫助,更加不會因為長久不聯繫而導致難以開口。不過也也有一些有著特殊身份的人們,如果經常串門不僅不會讓雙方感情增厚,還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人們就關於這樣的情況,總結了許多的俗語,其中有一句「官不入名宅,父不進子房」的俗語,就非常明顯的表現了這些人物的特殊性,而因為他們的身份就註定了有的一些地方是不能常去的,同時這句俗語還道出了古代社會的等級差距,非常的經典!

官不入名宅

古代的官員和百姓之間,有著非常明顯的等級差距,而且在當時候的民主意識非常的低,在加上一些管理方面的問題,就常常會發生一些官員欺負百姓的現象,這就導致了大部分的老百姓見了官員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但他們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不由自主的恐懼感,一旦有官員進入到百姓的家裡時,那就很有可能意味著這家人是犯了什麼罪。

再加上當時候老百姓是要向朝廷納稅上供的,但是因為一些貪官污吏,導致百姓納完稅以後就沒有多餘的糧食了,要是遇到了自然災害的時候,連自己的溫飽都成了問題,更沒有餘糧來納稅了,所以一旦看到一些官員到百姓的家裡時,就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催收稅款,而百姓面對這樣的情況更是誠惶誠恐,不得安心。

父不進子房

關於這一點,就有兩個原因了。第一點,在孩子們長大了之後,就會有自己的隱私,而為人父母應該要尊重自己孩子的隱私,他們的房間就是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裡面藏滿了孩子們的秘密,做父母的在小時候要是能夠尊重孩子們的隱私,到他們以後到了社會上生活的時候,就更加懂得尊重別人。

還有一點,那就是當孩子們結婚以後,做父母的就更加不能進入到孩子的房間里了,這時候的房間就不僅僅是孩子的小天地了,更成了兒子和兒媳兩人的愛巢,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話,就會造成許多的尷尬出來,這讓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家人就顯得更加難堪了。所以對於這樣的事情,我們還是要注意一點的好。對此,你怎麼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跋涉者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遇到借錢不還的人,教你兩招處理方式,輕鬆追回自己的債
清華大學發現古墓,87座明清墓和5座漢墓,網友:考古系的上!

TAG:歷史跋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