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他殺死了67個人,做了26起滅門慘案後……

他殺死了67個人,做了26起滅門慘案後……

文 |左右

來源 | 心理壹點靈

說起李玫瑾,你會想到什麼:

明明是犯罪心理學家,卻頻繁在媒體上講育兒。

當我查閱完她的資料,才理解她背後的用意。

原來數十年偵查罪犯經歷,讓她意識到

「罪犯,都是養出來的。」

從小沒被善待的人,往往不會善待社會。

有時候,一些看上去很難理解的犯罪行為,根源往往都在過去。

還記得被媒體稱為中國當代第一連環殺手的楊新海嗎?他曾橫跨皖豫魯冀4省,做了26起滅門慘案,殺死67人,強姦23名女性。其所犯下的滔天惡行實在是罄竹難書,令人髮指。

但在警察抓了他以後,給他弄了一身新衣服,他說:「我長這麼大,第一次有人給我買新衣服。」聽完這句話,我們就明白了他為什麼會變成一個殺手。

還記得,在瀋陽犯案,前後扎死幾十人的罪犯王強嗎?其殺人手段非常殘忍。在審訊的時候,他說自己曾經也有動過一絲善念,當時有對情侶中的女方,一直向他下跪求饒。最終,他還是考慮到對方活著自己就有危險,就對女方說了一句,我讓你死得痛快。最後,他從後心一刀扎進去,就把這個女的扎死了。

為什麼王強能夠如此殘忍?或許我們能夠從他的闡述中知道一二:

在我的記憶中,從來沒有感受過家庭的幸福和童年的快樂。

爸爸是個賭徒,他一天到晚地賭,贏了就喝大酒,輸了就拿我媽和我哥倆撒氣。不是打就是罰跪,一跪就是半夜。媽媽實在受不了了,和爸爸離婚了,我跟了爸爸,但他根本不管我,他把我扔給了爺爺奶奶,爺爺奶奶也不管我,動不動就打我。13歲那年我才上小學一年級……

上了一年學的我,因為和同年級小夥伴格格不入,就輟學了,然後以乞討為生。後面因為連偷帶搶,我就被關進了少管所。

出了少管所的我,不知道能依仗什麼生活?沒有父母家人的關心,沒有知識。只能用最快捷的方式,偷或者搶得到錢財。為了不被人知道是我作案,我就會把人殺死。

不管楊新海,還是王強,是殘忍,也是可悲的。他們從小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關愛,孤獨地活在自己構建的扭曲世界中,無人能夠救援。

孩子更需要心理撫養

還記得2010年年末,引起舉國熱議的葯家鑫殺人案嗎?

葯家鑫把騎電瓶車的張妙撞倒在地後,害怕承擔責任就用隨身攜帶的尖刀,在對方胸腹部連刺六刀,導致對方主動脈、上腔靜脈破裂大出血死亡。

看似偶然,其實是註定的。

葯家鑫出生在一個嚴厲的家庭中,從小生活除了學習,就是練琴。為了練琴,父母會拿皮鞭抽他,會把他關在地下室,除了吃飯能上樓外,其餘時間就暗無天日地在裡面練。他的童年,非常痛苦,一度天天想著自殺。

葯家鑫的內心,早已日積月累了核爆級的憤怒,只是被他無意識地壓抑了下去。

就像李玫瑾說的,當他撞傷張妙,並且發現她在記車牌時,極端的恐懼像鑰匙一樣,打開了他心門,早年潛意識裡的憤怒像魔鬼一樣,控制住他,而他還不自知。

父親葯慶衛曾開微博道:

在葯家鑫的事情上,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平時管教孩子過於嚴厲,令孩子在犯錯之後害怕面對,不懂處理,最終釀成大禍。

葯家鑫的父親葯慶衛,一直奉行打擊教育——「他非常熱衷乾的事我都會打擊他,我就是不讓你過熱,我就想澆點涼水,不要那麼過激。」

他從經濟角度考慮,不願意讓兒子考音樂學院,就背地裡去找了教鋼琴課的老師,讓老師多打擊兒子。

葯家鑫一直不知內情,他對父親說過:「我上一次課,被打擊一次,越上我越沒有信心。」他還是學下來了,專業考了第一。

或許,父親能夠去關心孩子的內心,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並積極給予鼓勵,可能就不會走到這一步。

如果你打算做父母了或者已經做了父母,一定要考慮清楚這兩方面的心理撫養:

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喝拉撒都要你幫忙的主兒;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最好不要當父親或母親!

養育孩子,就要對其生命負責。

做父母的,是有一定的有效期的。

很多父母告訴我說,孩子出生後,奶奶願意幫助我們帶,就把孩子交給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再把他接管回來。

可是,他跟我們就是不親,而且,根本不聽話……原因何在?答案很簡單,青春期出現隔閡的原因在依戀形成期。

孩子在1歲時,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再受到熟悉的撫養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可以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愉快、輕鬆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所有的父母該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出生後的第一年!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以及你在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一旦,你等到孩子的青春期再來管,就太晚了。

當然,也不是說父母們,一定要全天24小時陪在孩子身邊,而是要高效陪伴,關心孩子的喜好,關心孩子是否快樂,而不僅僅是孩子的吃喝拉撒和成績。

關注孩子的內心健康成長,比什麼都重要。

參考資料:李玫瑾《幽微的人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時間 的精彩文章:

知乎高贊回答:抑鬱症好了是一種什麼體驗?
結婚五年不回婆家?刷爆全網的「Papi醬婚戀觀」,戳中了婚姻的三個痛點

TAG:心理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