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孟獲是地方叛亂頭目,諸葛亮本可一戰消滅他,為何要七擒七縱?

孟獲是地方叛亂頭目,諸葛亮本可一戰消滅他,為何要七擒七縱?

文/最後一個秦兵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婦孺皆知,雖然這個故事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杜撰出來的,但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歷史故事,也就成了人們歌頌諸葛亮,追憶諸葛亮,為他歌功頌德的一個歷史典故,對後世具有了一定的教育意義。無論真假,在老百姓的口口相傳里,諸葛亮就是真英雄真君子,值得每個人學習和效仿。

那麼?諸葛亮討討伐孟獲,憑藉政府軍的實力以及諸葛亮本人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原本可以一戰就能消滅地方割據軍閥的戰爭,卻被諸葛亮有意演繹為一個七擒七縱的歷史故事,這裡面到底有反應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諸葛亮面對孟獲這個叛軍首領,又處於一個什麼樣的考量和判斷呢?

第一,諸葛亮討伐孟獲是蜀漢政權穩定的需要。

我們來看看當時蜀漢政權的現狀吧!關羽被吳國設計殺死之後,劉備異常悲憤,決意親自領兵去攻打吳國,為自己的把兄弟關羽報仇雪恨。當時面對強大的魏國,蜀漢和東吳兩個弱小兄弟抱團取暖,以此抗擊北方的強魏。但關羽被殺之後,劉備覺得東吳不靠譜,手撕蜀漢東吳聯盟協議,執意攻打東吳。很多大臣勸阻,均不能消除劉備為關羽報仇的決心。

既然主公要打,那就去打吧!結果劉備領兵攻打東吳,不但沒有為關羽報仇雪恨,出師不順,自己接連吃了兩場敗仗。他一看打不過東吳,就退兵到白帝城,在這裡日夜憂思,結果傷了身體元氣,一病不起,沒有多久,就帶著恢復漢室的未酬之志,去了西方極樂世界。

劉備一死,諸葛亮感覺自己肩膀上的擔子越發沉重。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的人生目標就是實現劉備光復漢室的夢想,劉備的這個夢想也成為他們這個創業團隊的奮鬥目標,如今聯合創始人接二連三的去世,讓諸葛亮倍感凄涼,陪感艱難。但再怎麼艱難,再怎麼有壓力,北伐的戰略執行還得進行下去,哪怕只剩下他一個人。

劉備死後,劉嬋登基當了蜀漢的皇帝,但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制定和執行,都是諸葛亮說了算,別人根本插不上嘴。

所以,當時蜀漢國內的政治氣氛是舊主死亡,新主剛立,整個國家瀰漫著一種低沉的氣息,急需一場勝利來提振人心,讓嶄新的朝廷走出死氣沉沉的氛圍。

這個原因應該是諸葛亮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因此在征討孟獲的戰爭中,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對內亮劍,既表明自己在劉備死後自己仍然在左右蜀漢大政方針,同時也向那些暗地裡蠢蠢欲動的異己分子展示自己治國理政的能力,以此達到國家穩定目的。

第二,諸葛亮討伐孟獲是北伐能否勝利的需要。

蜀漢政權成立之後,諸葛亮先後寫過兩份出師表,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之說,第一份是寫給劉備的,另外一份是寫給劉禪的,這兩份書信的中心思想,就是向蜀漢政權的最高領導者表明北伐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國策,北伐是凝聚人心民心的戰略舉措,也是他一生追求的政治目標和人生理想。

既然北伐戰略在諸葛亮心目中非同小可,當然要在北伐之前要處理好國內的一切事情,包括人事安排、軍隊調度、糧草籌措、徵兵動員以及基層政權穩定、宣傳教育等一系列工作。做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諸葛亮深知不謀一事者難以謀全局的道理。

所以,當諸葛亮籌備北伐戰爭的時候,蜀漢內部發生的叛亂讓他心裡很不高興,感覺非常添堵!攘外必先安內,無論如何,在北伐戰爭之前,先要平定國內的叛亂才是上策。

第三,孟獲叛亂雖然嚴重,但局勢並不複雜,完全在諸葛亮的掌控之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戰略家、軍事家和謀略家,具有無上智慧,他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行軍布陣,奇門八卦無所不知。憑藉著他過人的智慧,劉備才在三國亂世中由弱變強,逐漸成為與東吳、曹魏政權三足鼎立的蜀漢政權,可以說,劉備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後來的蜀漢。

所以,在征討孟獲之前,諸葛亮作為一個軍事家,深知「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道理,他一定研究過孟獲以及孟獲的追隨者。可以說,他在對付蠻夷一樣的孟獲時,在戰術上已經有了相應的對策,他自然能手到擒來,不廢多少心力。

當時蜀漢政權內部的叛亂主要是南部四郡,益州郡大姓雍闓殺光太守自立,越雟郡、牂柯郡二郡響應叛亂,僅永昌郡沒有反叛。孟獲是當時南中地區的大姓豪強,深為當地土著和漢人所信服。雍闓招攬孟獲為他效力。亂軍的人數基本在兩萬左右,實際上可能都不到兩萬。因此,諸葛亮在親征時帶領了三萬兵馬進行征討。

由此可見,對於征討孟獲,諸葛亮認為戰爭成敗完全在自己掌控之中,一戰就可以定輸贏。

第四,征討孟獲之戰諸葛亮採取了「心戰為上」的戰略。

諸葛亮親領大軍三萬南征孟獲,漢軍戰將如雲,軍陣整齊,旌旗獵獵,完全是一副正義之師、英雄之師的政府軍高壓態勢。反觀孟獲,僅僅率領了一支不到兩萬人的雜牌軍迎戰抗敵,要裝備沒裝備,要陣容沒陣容,要士氣沒有士氣。雙方的軍事實力完全不在同一個層次上,諸葛亮在聲勢上已經先勝一籌。

此外,諸葛亮在征伐孟獲時,針對南部諸君的民風民俗、社會現狀、叛亂起因等因素綜合考量,採用馬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兵分三路向南中進發平亂。三路大軍先後平定了各地叛亂,並在南中會師,與孟獲決戰。也就是說,此戰諸葛亮在戰略實施上高舉高達,但在戰略落地上並不是以「剿滅」為主,而是以「降服」為主,讓孟獲真心歸順,避免不必要的殺伐流血。

第五,七擒七縱孟獲顯示了諸葛亮智力超群的人格魅力。

最終,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之下,孟獲七次被俘,七次被釋放,最終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使之真心歸順,徹底解決了蜀漢政權的內亂,是中央和地方政權中哪些暗藏異心的人得到打壓,從不敢反叛自然回歸到不想反叛,是國家政權得到鞏固和穩定,為自己北伐贏得了社會民心和人力。

諸葛亮南征之後,他重用地方勢力,十分注重保障他們的利益。諸葛亮一反兩漢以來對少數民族地區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對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運糧,此舉不僅籠絡了地方首領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

南中穩定,諸葛亮才能安心北伐,後來孟獲官至蜀漢御史中丞,南中地區再沒有反過了。

《三國演義》中七次擒放孟獲的故事雖然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但非常合乎諸葛亮的個性特徵,讓諸葛亮的個人形象更加完美,彰顯出諸葛亮智力超群、高瞻遠矚的偉大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秦之歌 的精彩文章:

TAG:大秦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