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從94隻到686隻,這種「拯救無望」的貓科動物是如何遠離滅絕的?

從94隻到686隻,這種「拯救無望」的貓科動物是如何遠離滅絕的?

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人類想讓一種動物滅絕,是一種十分「容易」的事情:北美旅鴿的數量曾經達到50億隻,它們在天空飛翔的情景可以用遮天蔽日來形容,但是在歐洲人踏上了北美大陸之後,它們最終在人類的殺戮下從地球上消失;著名的斯特拉海牛(大海牛)從1741年在白令海峽被人發現,到1768年因被人捕殺而走向滅絕,僅僅用了27年的時間;老虎是地球上最兇猛的動物之一,但在人類面前卻脆弱不堪,僅在19世紀,老虎的9個亞種中巴里虎、裏海虎、爪哇虎這3個亞種就走向滅絕。

但是,把一種動物從滅絕的邊緣拉回來,卻是十分不易,尤其是對瀕臨滅絕的野生貓科動物而言。生活在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遠東豹,已經多年未超過100隻;被譽為「中國虎」的華南虎,在野外已經難覓蹤影,在人工圈養的環境下僅有100多隻存活;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東北虎,雖然近些年來對其保護力度不斷加強,但野生東北虎數量增長緩慢,我國的野生東北虎多年未超過50隻……

然而,在拯救瀕臨滅絕的貓科動物方面,西班牙卻給全世界做了一個榜樣。在100年前,有大約10萬隻伊比利亞猞猁生活在世界上;在1990年,世界保育聯盟對伊比利亞猞猁進行了調查後認為,這種貓科動物很可能會在2011年滅絕;在2002年,伊比利亞猞猁僅剩下94隻野生個體,屬於極度瀕危物種,被人們普遍認為「拯救無望」;而根據西班牙動物保護機構最新(201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伊比利亞猞猁的數量已經增長到了686隻,從「極度瀕危物種」變成了「瀕危物種」,離滅絕又遠了一步。那麼,伊比利亞猞猁為何會瀕危?它們又是如何被人拯救的?

從94隻到686隻,這種「拯救無望」的貓科動物是如何遠離滅絕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走向極度瀕危的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也叫西班牙猞猁,是貓科猞猁屬的一個物種(猞猁屬的另外3個物種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曾經廣泛分布在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的山區和灌木叢林中。它們腿長、尾巴短,毛色比較暗淡,耳朵高高豎起,耳尖還長有一撮黑色的毛髮,對聽力很有幫助。伊比利亞猞猁是優秀的獵人,在野外主要捕殺野兔、松鼠、鼠類、鳥類等,可謂是自然界中的美麗精靈。然而,這種美麗的貓科動物在人類各種活動的影響下卻漸漸走向瀕危。

1.第一階段:被人類當成「魔鬼」的象徵

古往今來,貓科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密不可分,甚至影響著人類的文明發展。在古埃及,獵豹被人看成王權和高貴的象徵,可以保護王座,也可以讓死去的法老靈魂轉世;在古代的南美洲,美洲豹(也叫美洲虎)被人們奉為「天神」,受到人們無比的崇拜,至今還有很多美洲豹文化留存;在古代的中國,人們崇拜老虎,流傳下來了豐富的虎文化,「白虎」更是神話中的一種神獸。然而伊比利亞猞猁就沒有這麼好的「命」了,中世紀的歐洲人不僅不崇拜它,甚至還把它當成「魔鬼」的象徵。

從94隻到686隻,這種「拯救無望」的貓科動物是如何遠離滅絕的?

圖:伊比利亞猞猁幼崽。

歐洲人把伊比利亞猞猁當成「魔鬼」,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伊比利亞猞猁除了捕殺野生動物外,有時也會捕殺家禽家畜,給人們帶來損失,人們對其懷恨在心。

(2)伊比利亞猞猁看上去「十分醜陋」,尤其是耳朵上的那兩撮黑色的毛髮更讓它們顯得十分「兇惡」。

因此,在人們心中,這種「兇惡」而又喜歡偷食家禽家畜的貓科動物就成了「魔鬼」的象徵,遭到了人類數百年的捕殺。不過,由於古代人口數量較少,動物的生存空間較大,再加上獵人的捕獵方式較簡單,伊比利亞猞猁的數量還算可觀。

2.第二階段:棲息地喪失、偷獵和流行病爆發

這個階段主要發生在20世紀。在20世紀,全球的人口處於一個快速增長階段,為了滿足人類對物質和空間的需要,自然資源被大量開發,各種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伊比利亞猞猁的棲息地面積銳減。再加上難以禁止的偷獵行為,伊比利亞猞猁的數量急劇減少。據統計,從1960年到2000年,伊比利亞猞猁大約失去了80%的棲息地。

而在20世紀後半期,野兔中爆發的粘液瘤病和出血性疾病等流行病,導致大量野兔死亡,很多伊比利亞猞猁因獵物不足而餓死。

在多重打擊之下,20世紀成了伊比利亞猞猁最「慘」的一個世紀。

從94隻到686隻,這種「拯救無望」的貓科動物是如何遠離滅絕的?


伊比利亞猞猁是如何脫離極度瀕危狀態的?

21世紀初,當伊比利亞猞猁成為極度瀕危物種後,它的主要分布國西班牙和葡萄牙感到壓力十分巨大。西班牙生態學家、保羅·菲拉若斯遺憾地表示:如果伊比利亞猞猁滅絕了,那麼它將會成為繼劍齒虎滅絕之後近1萬年來第一種滅絕的貓科動物。可想而知,如果這樣的壞結果發生了,這將會給兩國的歷史留下永久的污點。為此,為了挽救這種貓科動物,兩國政府展開了各種努力。

1.圈養繁殖計劃

2002年,在伊比利亞猞猁只剩下96隻,很可能在不久後就會滅絕的情況下,西班牙政府發起了一整拯救伊比利亞猞猁的運動,並建立了一個圈養繁殖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對伊比利亞猞猁進行圈養繁殖,然後進行野化訓練,最終釋放到野外。

目前,總共有5個伊比利亞猞猁繁殖中心,其中4個在西班牙,1個在葡萄牙。第一例伊比利亞猞猁繁殖實驗於2005年成功,一隻名叫莎莉加的雌性伊比利亞猞猁出生於2002年,在2005年的時候成功生下了3個幼崽。從那以後,在繁殖中心出生的猞猁漸漸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伊比利亞猞猁的幼崽存活率還不如老虎,因為伊比利亞猞猁幼崽在1個月左右時會變得十分暴力,然後會互相殘殺。

從94隻到686隻,這種「拯救無望」的貓科動物是如何遠離滅絕的?

圖:在西班牙南部的一個繁殖中心,一隻雌性伊比利亞猞猁和它的幼崽。

在過去的10年里,已經有185隻伊比利亞猞猁經過野化訓練後被放歸野外。這些被放歸的猞猁一方面直接補充了野外種群的數量,另一方面也為原本在野外生存伊比利亞猞猁提供了更多交配繁殖的可能。

2.對棲息地的保護和補充伊比利亞猞猁的獵物

食物和空間是任何一個物種賴以生存的根本,被放歸野外的伊比利亞猞猁如果沒有足夠的食物和空間,也會難以生存下去。為此,當地政府設立了一些保護區,對伊比利亞猞猁的棲息地進行保護。與此同時,每年還要向伊比利亞猞猁的棲息地投放大量獵物,尤其是野兔。

猞猁屬的4種貓科動物對野兔十分依賴,野兔可以佔據它們食譜的80%以上。在2015年,一個繁殖中心圈養了19隻準備放歸野外的伊比利亞猞猁,每個月要向它們投喂600隻左右的野兔,也就是說,一隻伊比利亞猞猁每天至少要吃掉1隻野兔才能滿足對食物的需要。而由於人為的捕殺以及流行病的爆發等因素,伊比利亞猞猁的棲息地中野兔的數量大大減少,因此每年要投放大量的野兔,這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從94隻到686隻,這種「拯救無望」的貓科動物是如何遠離滅絕的?

圖:野兔是伊比利亞猞猁的主要獵物。

3.對野外的伊比利亞猞猁進行監視

把伊比利亞猞猁放歸野外後,怎樣了解它們的生活狀況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為它們佩戴GPS項圈,對其生活狀態進行監控。據統計,現在大約有20%的伊比利亞猞猁都佩戴有GPS項圈。根據GPS項圈傳送的數據,動物保護人員已經了解到伊比利亞猞猁已經在向遠處的一些地方擴散了。這是一件令人值得慶幸的事情,也有利於人們對其開展更多的保護工作。

從94隻到686隻,這種「拯救無望」的貓科動物是如何遠離滅絕的?

圖:一隻伊比利亞猞猁被放歸野外。

在過去數年的時間裡,為了保護伊比利亞猞猁已經花費了1億歐元。其中大約一半由歐盟提供,其他則來自當地政府和機構以及動物保護者的捐款。

仍未完全脫離危險

雖然在17年的時間伊比利亞猞猁的數量增長近600隻,算得上是巨大的成功,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在野外依然面臨著不少難題。

1.遺傳多樣性降低

幾年前,研究人員對伊比利亞猞猁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對400多個伊比利亞猞猁的標本的基因組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伊比利亞猞猁的遺傳多樣性大約降低了40%。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字,遺傳多樣性的損失程度甚至高於獅子、獵豹和歐亞猞猁。

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較長時間的地理隔離以及較低的種群規模導致的。在這樣的條件下,伊比利亞猞猁的近親繁殖現象十分嚴重。近親繁殖會導致物種退化,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變差,不能繁殖的個體會增多,後代出現畸形的概率會增加。

2.死於「路殺」的數量較多

在法律的管控下,近些年來針對伊比利亞猞猁的偷獵行為幾乎消失不見了,但它們卻面臨著其他的威脅,其中最主要的威脅就是「路殺」——在路上被車輛撞死。

據統計,僅僅在過去的5年里,大約有100隻伊比利亞猞猁被各種車輛撞死(僅在2017年就有33隻死於車輛撞擊)——這個數字甚至要高於2002年伊比利亞猞猁的總數。

從94隻到686隻,這種「拯救無望」的貓科動物是如何遠離滅絕的?

圖:一隻被撞死的伊比利亞猞猁。

為了減少車輛撞擊的威脅,當地政府正在採取多種措施,其中包括修建多條野生動物通道。然而,若想從根本上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伊比利亞猞猁的活動範圍很大,它們總會跑到路上來。

目前,伊比利亞猞猁依然是地球上最瀕危的貓科動物物種,雖然它的數量要高於野生東北虎和亞洲獅,但伊比利亞猞猁是單獨的一個物種(無亞種),東北虎和亞洲獅則分別是老虎和獅子的亞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IGCAT大貓來了 的精彩文章:

繼偷獵和棲息地喪失之後,獰貓正面臨一種新威脅,蜜獾也未能倖免
一隻獅子可以打敗多少只斑鬣狗?其實獅子自己心中有桿「秤」

TAG:BIGCAT大貓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