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廢除一道政策,差點讓日本經濟破產,被迫做出種種限制
很多人將清朝的落後怪罪在「閉關鎖國」之上,而且總拿明朝和清朝來對比,其實「閉關鎖國」是明朝的明宣宗時期開始的;而在清朝時期,是曾有過短暫的解除「閉關鎖國」政策的,而且清朝之後所謂的「閉關鎖國」,也還是留下了廣州作為對外通商的口岸。所以,清朝的腐朽,並不完全是因為「閉關鎖國」,而是制度上的腐朽落後。
而這裡要說的就是清朝那個短暫廢除「遷海令」的皇帝——康熙皇帝,歷史上之所以說康熙皇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治理國家和軍事行動上都頗有成就,他的胸襟和目光同樣也是冠絕清朝諸多皇帝的。比如廢除了持續長達兩百餘年的禁海政策,並頒布「展海令」,鼓勵商人們出海經商,不僅擴充了國庫,而且還拓展了當時國人的眼界。
這「展海令」的頒布,是發生在滅掉鄭氏集團之後,康熙皇帝了解到對外貿易的眾多好處,於是便允許人們出海經商;而當時的日本其實也是處在「閉關鎖國」期間,日本是在公元1635年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德川幕府明確禁止日本人出國、禁止在外的日本人回國,並規定於外國的貿易關係僅允許在長崎進行,而且對象僅限於清朝和荷蘭。
在起初,由於清朝和日本都在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所以雙方的交易量極少,基本僅限於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但是在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頒布「展海令」後,很多有膽識的商人意識到此舉帶來的經濟效益,大量民間資本湧入造船廠,刺激了荒廢兩百餘年的造船業,大量海船攜帶著清朝的商品出現在周邊的海洋之上,而日本則是首當其衝。
據記載,在公元1688年時,赴日唐船達117艘,而該返回清朝而從事走私貿易的船達22艘。一時間奔赴長崎的唐船驟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稱空前。甚至有的清朝商人還做轉手生意,把從歐洲進口的布匹出口轉銷日本。當時的日本市場受到清朝商品的強勢衝擊,經濟動蕩,甚至出現了不穩的情況。
德川幕府有鑒於此,特地頒布「貞享令」,規定每年去長崎貿易的總額:清朝船貿易額不得超過白銀六千貫,荷蘭船不得超過三千貫。當時德川幕府也是無可奈何,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話,小小的日本市場又怎能承受住種類繁多且物美價廉的清朝商品的衝擊?估計很快就會經濟崩潰,德川幕府也就沒存在的必要了。
六千萬兩白銀對當時清朝巨大的海外貿易需求量來說,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所以很快就飽和了,去的晚的商船只得原路返回。但這六千萬兩白銀的交易額仍然是當時的日本無法承受的,即便日本做出了限令,奔赴日本想要發財的清朝商人仍然前赴後繼;故而在公元1698年的時候,德川幕府限定赴日貿易的唐船為80艘。
在之後,在公元1715年時,為防止日本產銅原料之外流,幕府公布「正德新令」,限止每年赴日的清朝唐船為30艘,此令一出,唐船抵長崎者銳減。其實德川幕府也是無奈,如果不限制的話,估計不用清朝軍隊打過來,日本就已經淪陷了,這就是貿易戰的恐怖之處。
而當時清朝對外貿易的對象不僅僅是日本,還有東南亞各國,甚至有的商人走得更遠;要知道,當時的歐洲都承受不住清朝商品的衝擊,所以後來英國為了扭轉貿易差,才傾銷鴉片的,當時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從海外掠奪的財富,大部分都用在了購買清朝商品上。
所謂「康乾盛世」,其實指的就是從康熙皇帝解除「禁海令」到乾隆皇帝再次禁海這段時間,龐大的海外財富極大的刺激了國內的各方面發展。那為何乾隆皇帝要再次閉關呢?其實也是乾隆皇帝太短視了,他想將這些利潤全抓在自己手中,故而只開放廣州作為通商口岸,而所謂廣州十三行,其實就是給乾隆皇帝打工而已。
隨著乾隆皇帝再次閉關,清朝發展的趨勢又停了下來,最終導致清朝的綜合國力遠遠落後於歐洲國家;所以說,清朝實亡於乾隆,這句話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清朝一直不閉關鎖國的話,估計後面的事情也不會那麼慘痛了。


※武則天真的是獨得聖寵?盤點武則天的4大情敵,有一個是她親姐姐
※盤點祖巫之下的8大洪荒大巫,有一位靠暴戾之氣嚇跑了昊天上帝
TAG:黑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