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兵待遇優厚,一個小兵都比縣令工資高,為何戰鬥力很一般
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了保證士兵們的基本生活,提高作戰積極性,維繫戰鬥力,發放軍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手段。但這只是通常情況,也會有一些例外現象。比如清朝在入關之前,長達十幾年時間裡,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八旗將士,一文錢俸祿軍餉也沒有。
之所以出現這一反常現象,清太宗皇太極曾解釋過:「我國家土地未廣,民力維艱,若從明國之例按官給俸,則勢有不能」。清朝長期僻處關外一隅,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都極為落後,根本沒有穩定的賦稅收入體系和財富積累,也就不具有發放俸祿軍餉的物質基礎。
沒有軍餉的八旗士兵們,一家老小何以為生?難道大家都喝西北風?非也,他們另有「謀生之道」,在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進攻敵占區時大肆搜刮劫掠糧食、布匹、金銀,都被統一分配到每個士兵手中,因此他們的實際收入並不少。
清朝入關之後,隨著戰爭年代已經結束,沒有那麼多仗可打,中原百姓也都變成了清朝子民,再靠劫掠為生已經很不現實,且清朝皇帝也掌握了雄厚財力,也開始向八旗兵正常發放軍餉,這也是清朝入關之後軍事體系所作出的最大變革之一。
清朝歷代皇帝,對「八旗勁旅」都極為重視,康熙皇帝就曾說過:「八旗甲兵,國家根本,當使生機充裕,匱乏無虞」,乾隆皇帝也說過,「八旗子弟,國之世仆」,清朝要「以國力豢養之」,為了把這支武裝牢牢控制在手心,清朝皇帝給予了八旗將士極為優厚的物質待遇。
清朝八旗士兵的「工資」收入,主要包括旗地、俸米、餉銀三大部分。旗地是由國家統一把土地賜給八旗兵,人人有份,「每丁授田五頃」,僅此一項就讓每個八旗兵變身為一個小地主,開歷朝歷代之先河,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把如此之多的土地賜給一個普通士兵。
每個八旗兵按月還會領到餉銀。餉銀的數量時有變化,基本上只漲不跌,到雍正時代時,八旗軍一個普通小兵的餉銀,已經超過當時的七品縣令,可以說比縣令的工資還高。雍正曾經說過,「今兵丁等錢糧較前增加一兩,又有馬銀,計其所得,已多於七、八品官之俸祿」,即可證明。
第三項收入是俸米,按季度發放一次,又稱「季米」,多者每人每年能領到23石,少者每年11石。由此可見,清朝皇帝對八旗兵的待遇可謂空前絕後的優厚,有土地、有銀子、有糧米,單項餉銀收入已經高於清朝的縣長,綜合收入更是遠遠超出同時代收入水準,是一項典型的高薪工作。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清朝皇帝不惜血本給八旗兵發工資,換來的結果非常難以讓人滿意。清朝自入關之後,八旗兵的戰鬥力開始迅速蛻化,並逐漸墮落成一支魚腩之師。
清朝入關不到三十年後爆發「三藩之亂」,八旗鐵騎幾乎完全被吳三桂吊打,望風披靡一潰千里,若不是吳三桂腦子短路,非要搞什麼劃江而治南北朝,貽誤了戰機,清朝有很大可能被打回東北老家,最後康熙不得不啟用漢人武將為主的「河西四將」和綠營兵才勉強搞定。
此後的八旗兵每況愈下,雍正時有「和通泊之戰」的大敗,乾隆時十一萬大軍用了幾年時間,耗費軍費7000萬兩白銀,才勉強平定彈丸之地的大小金川叛亂。嘉慶帝在位時,甚至直接被起義軍衝進皇宮。到了清朝後期,對外戰爭頻發,清朝八旗兵更是兵敗如山倒,一塌糊塗不可收拾,完全起不到一點保家衛國的作用。
清朝士兵拿著古代罕見的高薪,為什麼戰鬥力卻很一般?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八旗兵入關之後,很快在中原繁華富庶的生活中沉迷不已,追求吃喝玩樂,沉迷於聲色犬馬的享受,風氣日漸奢靡腐壞。八旗兵手中輕鬆得來的高薪收入,也使得他們有了揮霍的資本,更加促進了這種局面的惡化。往日驍勇彪悍的八旗兵,就這樣在金錢堆積而成的富貴迷夢中迷失自我,變成了一群貪生畏死、好逸惡勞、百無一用的廢人,清軍戰鬥力的迅速降低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了。
參考史料:《八旗史話》《清朝續文獻通考》《清朝通志》


TAG: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