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給劉伯溫的聖旨,開篇一句話錐心刺骨,劉伯溫看後不久死去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義軍和軍閥各霸一方,連年征戰,都想逐鹿中原,成為下一任皇帝。一窮二白的朱元璋,也投身到紅巾軍起義大潮中。誰也沒料到,若干年後,這個貌不驚人的窮和尚,卻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各路強敵,推翻元朝,成為大明開國皇帝。
朱元璋能夠打下江山,與他手下那幫謀臣勇將密不可分。正是在這些人竭忠盡智的努力之下,朱元璋才得以坐上皇帝寶座。不過客觀而言,明朝開國功臣中,大都是才有餘、德不足之輩。明朝開國之後,這些功臣宿將倚仗自己的戰功和地位,有的為非作歹干犯法紀,有的拉幫結派排除異己,朱元璋後來大動干戈屠戮功臣,與此也有一定關係。
不過,在明朝開國功臣中,有一個人卻堪稱一股清流。他就是赫赫有名的一代智聖劉基劉伯溫,在明朝初期大臣中,劉基無論哪方面都是出類拔萃之輩,是朱元璋手下極為罕見的德才兼備之人。
論軍事才幹,朱元璋多次把他比作張良、諸葛亮,是朱元璋智囊團的核心骨幹。在擊滅陳友諒、張士誠、推翻元朝的過程中,劉伯溫多次運籌帷幄,制定戰略戰術,幫朱元璋掃平天下。
論文采和文學素養,劉伯溫更是堪稱元末明初一代文壇宗室,他的詩詞文章躋身「明初三大家」之列,在古代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賣柑者言》被選入語文教科書,成為中小學生必讀課文之一。
論人品德行,劉伯溫是明初少有的清廉正直之臣,以耿直敢言聞名。他在擔任御史中丞期間,剛直不阿,秉公執法。宰相李善長權勢熏天,手下李彬作惡多端,被劉伯溫依法處死。他不徇私情,鐵面無私,但也為此得罪了李善長、胡惟庸等實權人物。
由於劉伯溫耿直的個性,不屑於去刻意逢迎討好朱元璋,多次直言不諱觸怒朱元璋,加之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從中作梗,屢次進讒言詆毀他,朱元璋對他的不滿與日俱增,患難年月同生共死的君臣之情漸漸變得淡薄。
洪武四年,劉伯溫急流勇退,主動辭職回家養老。但宰相胡惟庸仍不肯放過他,派人誣告他想把「王氣旺盛」的談洋地作為墓地,有不軌之心。劉伯溫又驚又怕,不顧老病纏身,親自進京向朱元璋解釋。為了讓朱元璋徹底放心,他從此連老家都不敢回,一直住在京師。
洪武八年,劉伯溫因身體狀況欠佳,再度向朱元璋請求回到老家養病。朱元璋給他下了一道聖旨,批准了他的請求。但遺憾的是,朱元璋在這道聖旨中,完全置劉伯溫的大功和君臣情誼於不顧,夾槍帶棒,語含譏刺,讓劉伯溫難堪不已。
《萬曆野獲編》記載,這道聖旨開頭一句話是:「朕聞古人有云:君子絕交,惡言不出」。眾所周知,按照日常用語習慣,「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僅在絕交信中才會出現。朱元璋當時雖對劉伯溫已毫無好感,但卻在昭告天下的聖旨中,第一句話公然要與劉伯溫絕交,用心之陰毒,讓劉伯溫感到錐心刺骨的寒意。
在這道聖旨中,朱元璋還假模假樣地回顧了一番「戰友情」,然後話鋒一轉,含沙射影地指責劉伯溫有罪過,「明以憲章,則輕恕有不可恕。若論相從之始。則國有八議。故不奪其名而奪其祿」,把劉伯溫的二百四十石食祿也給取消了,讓功高天下的劉伯溫,以這樣一種被拋棄的姿態狼狽不堪地退出朝廷舞台。
朱元璋的殺人不見血的帝王心術起到了作用,正直的劉伯溫無端被這樣折辱一番,心中的苦惱鬱悶可想而知。加之他此時已經老病衰朽,再也承受不了這樣的重擊,「甫一月而卒矣」。劉伯溫聰明一世,卻沒看透朱元璋的真實嘴臉,堪稱他一大失策。
參考史料:《明史》《萬曆野獲編》


※清朝八旗兵待遇優厚,一個小兵都比縣令工資高,為何戰鬥力很一般
TAG: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