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滅亡時,《水滸傳》里所說的「八十萬禁軍」哪去了?

北宋滅亡時,《水滸傳》里所說的「八十萬禁軍」哪去了?

靖康二年(1127年),南下的金兵攻下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並擄走北宋的兩位皇帝宋徽宗、宋欽宗及皇族宗室、後宮嬪妃、朝臣三千多人北上金國,北宋就此滅亡。

在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由於該書的歷史背景正是宋徽宗在位時期的事情,書中介紹王進和林衝出場時,都用的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據此,我們可以猜測,宋徽宗一朝時有八十萬禁軍。

那麼,當金兵南下攻陷堂堂的北宋都城時,這八十萬禁軍哪裡去了?怎麼不來保衛都城呢?

也許有讀者會嘲笑筆者,幹嘛拿一本小說里所渲染的軍隊人數,來和歷史上真實的事件做對比呢?

如果筆者告訴你,宋徽宗一朝時真有「八十萬禁軍」,你會信嗎?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何謂「禁軍」?

宋朝時的軍隊大致分為三種,一種叫禁軍,形象地來說,就是朝廷的直屬精銳部隊;一種叫廂軍,屬於地方上所掌握的部隊;還有一種叫鄉兵,地位比廂軍還低,和禁軍就更沒法比了。

禁軍,據《宋史·兵志》記載:「禁兵者,天子之衛兵也,殿前、侍衛二司總之。其最親近扈從者,號諸班直,其次總於御前忠佐軍頭司、皇城司、騏驥院。余皆以守京師,備徵發。其在外者,非屯駐、屯泊,則就糧軍也。太祖鑒前代之失,萃精銳於京師,雖曰增損舊制,而規模宏遠矣。」

這段話概括了宋朝禁軍的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所有的禁軍都直接屬於朝廷,由皇帝任命的殿帥直接掌控;

第二,這些軍隊都是朝廷的精銳部隊,有皇帝扈從和京城衛士,還有在外地的,屬於外出駐守,在外地駐守的禁軍,就在當地取糧;

第三,宋太祖趙匡胤鑒於唐末及五代十國時,出現的藩鎮擁兵自重而割據的現象,他把天下的精銳部隊全部集中於京城,以防地方上擁兵作亂,而且,禁軍的規模很宏大。

再來說一下「八十萬禁軍」這個數字到底準不準。

宋朝的禁軍人數是一個變動的數字,據《宋史·兵志》記載:

宋太祖開寶年間(968-976年),宋朝的軍隊總人數是37.8萬人,其中,禁軍人數為19.3萬人;

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年),宋朝的軍隊總人數是66.6萬人,其中,禁軍人數為35.8萬人;

宋真宗天禧年間(1017-1021年),宋朝的軍隊總人數是91.2萬人,其中,禁軍人數為43.2萬人;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年),宋朝的軍隊總人數是125.9萬人,其中,禁軍人數為82.6萬人;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年),宋朝的軍隊總人數是116.2萬人,其中,禁軍66.3萬人;

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禁軍人數為56.8萬人,元豐年間(1078-1085年),禁軍總數達到61.2萬餘人。

按照以上這些數據推算,宋徽宗時期,宋朝全國的禁軍在八十萬上下,應該也是差不多的,即使達不到八十萬,應該也在五六十萬左右。

再來說說《水滸傳》里描述的宋江起義時的年代,據《宋史·張叔夜傳》中的記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

這個記載充分說明了宋江起義是在北宋滅亡前夕爆發的,恰是宋徽宗一朝,小說里聲稱的「八十萬禁軍」和歷史上的宋朝禁軍也基本吻合。

那麼,作為宋朝的朝廷直屬軍隊,在金兵南下一路攻陷城池的時候,這「八十萬禁軍」哪裡去了?怎麼不來抵抗金兵保衛京城呢?

北宋滅亡前,金兵曾經兩次圍攻汴京,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即圍攻汴京,只因主戰派李綱得到重用,才使汴京安然無恙。

當時,在金兵退兵時,北宋名將种師道(種世衡之孫)兩度提議借金兵撤兵渡河之際,宋軍傾力而出消滅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將金國最精銳的東路軍打殘以消後患。

結果宋朝的「投降派」左右了宋欽宗的意見,派人在黃河邊上樹立大旗,並嚴令宋軍不得繞過大旗趕金軍,否則一概處死。

金兵第一次圍攻汴京時,宋軍原來的禁軍加上西北陸續開來的勤王軍,總數達到三十萬人左右。

解圍後,這些宋軍均沒有安置到應當去的地方:一部分被遣送複員回西北,一部分參加太原解圍戰而遭到損失,一部分在黃河南岸潰散,還有一部分被投降派大臣唐恪、耿南仲以經濟上的理由遣散。

靖康元年冬,金兵捲土重來,第二次圍攻汴京,當時城內的宋軍已不滿七萬。各地的勤王軍也早因受到唐恪、耿南仲的命令而裹足不前。

「八十萬禁軍」雖然有些水分,但宋軍的禁軍主力在當時和金兵還是有得一拼,只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李綱、种師道被剝奪兵權,宋欽宗一味奉行「投降派」的思想,不讓宋軍與金兵交戰,北宋不滅亡,還真沒天理了!

本文參考自:《宋史》、《水滸傳中的文化密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秦宓辯張溫:三國時期一場包含政治立場的精彩問答
明朝最有權勢的女人,不是馬、徐皇后,而是這位歷六朝的太皇太后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