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老婆,跪著也要寵下去」:好的婚姻,從不做這3件事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058天
01
最近,綜藝節目《我最愛的女人們》正在熱播。
節目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婆婆、兒子、兒媳婦一起出去旅行,然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不同家庭的相處模式。
不得不說,這個節目很會抓住觀眾的痛點,不但頻頻問出「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先救誰?」這樣的送命題,還時不時「製造」點小矛盾,觀察每個家庭的反應。
比如,節目組為四個家庭準備的居住地,就不盡如人意,環境髒亂差,逼得每個家庭不得不親自動手打掃。
這個時候,各個家庭幾乎都開始分工做家務,而袁成傑的老婆陳芊芊卻不停地跟老公抱怨:「我就說讓你帶吸塵器,你不帶……」,和一旁拿起掃把默默打掃的婆婆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一舉動,引來許多人質疑,說她「作」。
而許多網友對陳芊芊「作」的印象,是始於先導片中的經典一幕:
陳芊芊剛起床,就叫喚了袁成傑50次,一會要喝45度的水,一會要他幫忙找粉撲……
除了不停地被老婆使喚,袁成傑還要接受老婆無數次的撒嬌式盤問:「你想我了嗎?」、「你愛我嗎?」
有這樣一個作天作地的老婆,換個人,或許早就無法忍受。
但袁成傑卻對這種「甜蜜的負擔」甘之如飴。
在節目中就表示,自己很享受被老婆這麼使喚。
當陳芊芊被眾人罵上熱搜後,袁成傑更是第一時間發微博護妻:「結婚6年,自己寵的老婆,跪著也要繼續寵下去……」
從他們的婚姻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婚姻,每個人最終都是和伴侶的缺點結婚,互相包容著一路向前。
婚姻中兩個人的相處模式,無論外人看來多奇葩,只要兩個人能夠找到這段關係中的平衡點,彼此都感到幸福,那就沒問題。
就像一篇文章中說的,所有的婚姻都逃不過「你有病,我有葯;你能『作』,我能治」的相處模式。
02
《只想和你好好生活》這本書的作者之一李維榕曾打過一個有趣的比方:
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理想伴侶的假設,男人希望娶一個美麗溫柔的公主,女人希望嫁給一個英俊富有的王子。
熱戀的光環消散時卻發現,丈夫原來不是王子,而是個青蛙;妻子也不是公主,而是巫婆。
這時候,我們就傾向於去將青蛙變成王子,將巫婆變成公主,而不是改變我們心裡對王子和公主的幻想。
但這樣的改造,最終傷的卻是雙方的感情,因為所有的改造都是在告訴伴侶:「你不夠好,我嫌棄你。」
在親密關係中,被嫌棄是一件很受傷的事,所以到最後,許多婚姻就落下了一拍兩散的結局。
前段時間,一則關於「世界最難離婚的國家」的話題上了微博熱搜。
在愛爾蘭,離婚必須分居四年才能申請,即便是家暴中受虐的一方也無法免除該等待過程。
不少愛爾蘭民眾認為,縮短等待期是對婚姻雙方的解脫。
當然,這一規定有其不合理之處,但也對許多夫妻提了個醒:婚姻中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解決,千萬不要因為一時衝動而做了令人後悔的決定。
畢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就顯示,95%的婚姻都是可以修補的,我們要對婚姻多一點兒信心。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190:情商性別差異》中也提到,衝突本身就是促進親密感必不可少的工具。
只要通過積極的方式調節和滋養,走出婚姻的誤區,青蛙和巫婆,也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比如,好的婚姻里,通常就不會做下面這三件事:
03
一、好的婚姻,從不做沒有情感的回應
台灣心理專家張怡筠曾講述過一段自己的經歷:
和大部分女人一樣,她也喜歡說一些婆婆媽媽的事。
一般的男人都會覺得這樣很無聊,根本沒在聽,但張怡筠的丈夫會很專心地聽她講。
有時候張怡筠錄完節目回家,一邊卸妝一邊說,今天有個女人來上節目,她怎樣怎樣。
講著講著,她就覺得,幹嘛把這個故事講給丈夫聽?反正他也不會感興趣,於是馬上住口了。
這時,她的丈夫會突然抬起頭來,問:「後來那個女士怎麼樣了?」
張怡筠頓時來了興趣,然後接著講下去。
張怡筠知道,其實丈夫根本不關心這個故事,他之所以會聽,是因為講故事的人是她,他在乎她的感受。
這種愛的方式,就是一種有意義的情感性回應。
心理學博士陳海賢說,情感性回應,是婚姻生機的來源。
人和人的感情本質是一種依戀關係,這種依戀關係是通過情感性回應建立起來的。
比如,母嬰之間的依戀關係是這樣建立的:嬰兒看著媽媽,媽媽也看著嬰兒,嬰兒笑,媽媽也笑。嬰兒由此確信:「媽媽喜歡我。」
婚姻中恩愛的夫妻就是能夠在妻子提出問題後,做出像張怡筠丈夫這樣的回應。
不恩愛的夫妻通常是這樣回應的:
妻子說:「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很可怕。」
丈夫漫不經心地說:「這有什麼關係,不就是一個夢嘛!」
妻子馬上知道,丈夫對她說的事情不感興趣,不耐煩聽下去,她也不想說了,這就是沒有情感的回應。
夫妻之間的情感性回應頻率越高,婚姻質量就越好。
如果沒有情感性回應,或者情感性回應經常中斷,那麼夫妻就會在婚姻中常常感到孤獨、焦慮和不安,因為他覺得對面那個人不理解自己。
二、好的婚姻,從不強迫另一半
我有一個閨蜜,結婚後總是跟我抱怨,自己的丈夫很不好相處,感覺日子快要過不下去了。
我問她是怎麼個不好相處法。
她說,丈夫特別偏執,經常什麼都不願意去嘗試一下,就下定論說不行。
比如兩人一起逛街,閨蜜看到一件很好看的衣服,特別適合丈夫,但丈夫不喜歡那種風格,說什麼都不願意試穿。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這讓閨蜜很無奈,也覺得丈夫很無趣。
我說,你總是強迫他接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也許他也覺得你偏執呢?既然兩人審美不同,就尊重各自的喜好,這樣大家都輕鬆。
閨蜜聽完也覺得有道理,於是再也沒強迫丈夫。
還聽說一個故事,是說一位妻子,她的丈夫每次用微波爐熱菜都不蓋蓋子,她認為這樣不衛生,而且熱菜的質量也不好。
但是丈夫覺得熱菜只需要一分鐘,還要蓋上蓋子太麻煩,總是忘記蓋。
夫妻倆幾乎每天都要為這件小事吵架,吵到感情都快沒了。
專家問這位妻子:「在婚姻中,你最想要什麼?」她說:「我當然想要親密與和諧啦!」
「那蓋蓋子有那麼重要嗎?因為這種事破壞你的親密關係,到底值不值得?」
她想了想,問:「那我看著他不蓋蓋子,心裡特別難受怎麼辦?」
專家說:「所以,你要有一個選擇:是生活習慣重要,還是婚姻的親密和諧重要?你要在自律和尊重別人之間做出選擇。
選擇雖然困難,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東西難以捨棄和承受,但是生命就是一系列選擇的結果。為了婚姻和諧,就要承受一點兒不習慣和不舒服。」
的確如此,尊重對方的感受,而不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對方的「好」,才是婚姻和諧的根本。
三、好的婚姻,從不過度強調「我」
家庭和婚姻專家柯維夫婦發現,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夫妻倆最愛用的辭彙,就是「我」。
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講的是一對小夫妻去吃夜宵,妻子說:「我要吃麻辣燙!」丈夫說:「我要吃烤串!」
爭來爭去,誰也不肯讓步,最後飯沒吃成,直接奔民政局離婚去了。
表面上看,兩人是在為吃什麼而爭吵,實際上則是在爭「怎麼做對我是好的」。
一件小事尚且如此,平日相處時類似的爭吵可想而知。
這就是很多婚姻不幸的通病,婚前說什麼做什麼,想的都是「我」,婚後依然我行我素,經常把「我」掛在嘴邊。
她說:「錢得歸我管。」
他說:「這個家得我說了算。」
她說:「房子要買小的,不用還貸。」
他說:「我就要買個大房子,住得舒坦。」
柯維服夫婦表示,過度強調「我」,就意味著另一半的需求和感受被忽略、被壓抑,時間久了,關係必然會失衡。
美國一所大學訪問了154位中老年夫妻,記錄下每對夫妻長達15分鐘的對話。
結果發現,在交談中頻繁使用「我們」的夫妻,他的表情和語氣更相似,討論更積極,生活更幸福。
而總愛說「我」的夫妻則更容易爭吵,且爭吵時間更長。
可見,夫妻在說話做事的時候,應該轉變思維,從只說「我」轉變為多說「我們」,從只思考「什麼對我是好的」轉變為多考量「什麼是對我們好的」。
適度地放下「我」,有條件地成全「我們」,才是幸福婚姻的正確打開方式。
當親密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離婚往往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就好像,如果你在廣州不會游泳,到了北京也一樣不會游。
你需要的是提高游泳能力,而不是換游泳池。
好的婚姻,要放下對另一半的幻想,多一些包容,多想想自己能為改善婚姻做些什麼,而不是總想著改變對方。
把自己做好了,就可以為婚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只想


※520沒買禮物被扇52個耳光:不對等的戀愛關係,到底有多要命?
※「西紅柿炒雞蛋怎麼能加糖!」:無知不是沒知識,而是這件事
TAG:精讀君 |